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476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

1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生了解文章体裁

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指导预习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

鲜红。

     

(2)宛如:

好像。

 

(3)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进行研讨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

不熟悉。

      (7)畸(jī)形:

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

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

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

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

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

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

大声叫好。

 

(15)决意:

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进行研讨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

教学后记:

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埋下了伏笔。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

明确:

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

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这四件事,

(1)

(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教学后记:

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教学流程(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何化怀念为力量?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

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

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怎样写的?

说明了些什么?

 

布置作业1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布置作业2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板书设计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第2课我的母亲

胡适

一、走近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

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二、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

三、扫清字词障碍。

(一)把本课注释中的生字在下面抄写三遍:

(二)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意思,把解释写在后面。

[教学目标]

A、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认识这位母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1-2分钟)

孟郊有首《游子吟》我想大家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

《我的母亲》。

(板书课题)

二、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

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三、整体感知:

(一)理清文章脉络。

(二)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5-6分钟)思考: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的母亲。

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

(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

"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

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

  (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第二课时)

[预习题]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

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

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教学目标]

体验反思,品味质朴的语言,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

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

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

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

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齐读最后一段。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

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

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

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

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语言探究:

完成课后第二题,体会胡适用词的分寸感。

四、拓展延伸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当堂检测:

以作业本上的题目为主。

 

我的第一本书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教学内容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策略

重点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

2课时

教法教具

诵读法拓展延伸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

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字词: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

温和宽厚。

2、思考: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教师导学:

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3、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来历。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父子之情

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我的第一本书同学、朋友之情

的快乐和梦幻”人与狗的情趣

教学后记: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教学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2.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教学策略

重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