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418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2.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docx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损伤

提要

口腔颌面损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重点内容。

口腔颌面损伤虽然与全身损伤有共性之处,但口腔颌面损伤有其鲜明的特点,处理方法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学习中要结合全身损伤的共性知识,了解口腔颌面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全面掌握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基本特点和紧急救治处理方法,掌握软组织伤和颌骨骨折的基本特点、分类和检查方法、处理原则和各类软硬组织伤的处理特点,特别是要掌握软组织伤的清创缝合方法,上、下颌骨骨折的分类、移位原理、骨折固定方法和选择。

了解鼻骨骨折、颌面战创伤等内容。

本章的学习需结合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知识、相关学科如创伤学的知识,才能深入理解口腔颌面损伤特别是颌骨骨折的发生机制和特点,理解现代颌骨骨折处理方法的变迁与进展。

第一节概论

口腔颌面部损伤(injuriesof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平时多因工伤、运动损伤、交通事故和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所致,战争时期则以火器伤为主。

随着汽车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伤已成为平时口腔颌面伤的主要损伤原因.约占30%~40%,根据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近几年口腔颌面创伤的伤因调查结果,交通事故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0%。

从近几次局部战争的战伤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战争中大量使用高速小口径武器和高能爆炸性武器,使得口腔颌面部战伤的发生率有逐渐随战事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全身部位伤中,口腔颌面战伤的发生率已升至15%以上。

在诊治口腔颌面部损伤时,要注意可能伴发的其他部位损伤和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对伤员应作全面检查,并迅速作出伤情判断,根据其轻重缓急,决定救治的先后步骤,优先处理危及伤员生命的部位伤。

在救治口腔颌面损伤时应注意多处伤、多发伤、复合伤等几个概念:

“多处伤(multipl。

site.injuries)”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损伤,如面部多处软组织伤、下颌骨两处以上的骨折、全面部骨折等。

“多发伤(associatedinjuries)”是指除口腔颌面部损伤以外,还存在颅脑伤、胸腹伤或四肢伤等。

“复合伤(combinedinjuries)”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致伤因子引起的创伤,如撞击伤与烧伤或与辐射伤并存。

口腔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上接颅脑,下连颈部,是呼吸道和消化道起端。

口腔颌面部骨骼及腔窦较多,有牙附着于颌骨上,口内则含有舌;面部有表情肌和面神经;还有颞下颌关节和唾液腺;它们行使着表情、语言、咀嚼、吞咽及呼吸等功能。

了解这些解剖和生理的知识,有助于掌握和理解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在损伤时的利与弊由于血液循环丰富,伤后出血较多,容易形成血肿;组织水肿反应快而重,如口底、舌根或下颌下等部位损伤,可因水肿、血肿压迫而影响呼吸道通畅,甚至引起窒息。

另一方面,由于血运丰富,组织抗感染与再生修复能力较强,创口易于愈合。

因此,清创术中应尽量保留组织,减少缺损,争取初期缝合。

2.牙在损伤时的利与弊口腔颌面部损伤时常伴有牙损伤。

尤其在火器伤时,被击碎的牙碎片还可向邻近组织内飞溅,造成“二次弹片伤”,并可将附着于牙上的结石和细菌等带入深部组织,引起创口感染。

颌骨骨折线上的龋坏牙有时可导致骨断端感染,影响骨折愈合。

另一方面.牙列的移位或咬合关系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最重要体征之一,而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又是治疗颌骨骨折的重要指标。

在治疗牙及牙槽骨或颌骨骨折时,常需利用牙或牙列作结扎固定的基牙,是颌间牵引固定的重要基础。

3.易并发颅脑损伤口腔颌面部上接颅脑,遭受撞击力后容易传导到颅脑,因此,上颌骨或面中1/3部位损伤容易并发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伤、颅内血肿和颅底骨折等。

其主要临床特征是伤后有昏迷史。

颅底骨折时可伴有脑脊液从鼻孔或外耳道流出。

4.有时伴有颈部伤颌面部下连颈部,为大血管和颈椎所在。

下颌骨损伤容易并发颈部伤,要注意有无颈部血肿、颈椎损伤或高位截瘫。

颈部钝器伤及颈部大血管时,有时可能在晚期形成颈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5.易发生窒息口腔颌面部位于呼吸道上端,损伤时可因组织移位、肿胀及舌后坠、血凝块和分泌物的堵塞而影响呼吸或发生窒息。

救治伤员时应首先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窒息。

6.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口腔是消化道入口,损伤后或由于治疗需要作颌间牵引时可能会影响张口、咀嚼、语言或吞咽功能,妨碍正常进食。

需要选用适当的食品和喂食方法,以维持伤员的营养,进食后应注意清洗口腔,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创日感染。

7.易发生感染口腔颌面部腔窦多,有口腔、鼻腔、鼻窦、上颌窦及眼眶等。

这些腔窦内存在着大量细菌,如与创口相通,则易发生感染。

在清创处理时应尽早关闭与这些腔窦相通的创口,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8.可伴有其他解剖结构的损伤口腔颌面部有唾液腺、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如腮腺受损,可并发涎瘘;如损伤面神经,可发生面瘫;而三叉神经损伤时则可在相应分布区域出现麻木感。

9.面部畸形颌面部受损伤后,常有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从而加重伤员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负担,治疗时应尽早恢复其外形和功能,减少畸形的发生。

第二节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急救

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在首诊时可能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窒息、出血、休克、颅脑损伤及胸腹伤等,应及时抢救或请相关科室协助抢救。

一、防治窒息

(一)窒息的原因

窒息(asphyxia)可分为阻塞性窒息和吸入性窒息两类。

1.阻塞性窒息(obstructiveasphyxia)

(1)异物阻塞咽喉部:

损伤后如口内有血凝块、呕吐物、碎骨片、游离组织块及其他异物等,均可堵塞咽喉部或上呼吸道造成窒息,尤其是昏迷伤员更易发生。

(2)组织移位:

上颌骨横断骨折时,骨块向后下方移位,可堵塞咽腔,压迫舌根而引起窒息。

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或双发骨折时,由于口底降颌肌群的牵拉,可使下颌骨前部向后下移位,引起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图7-1)。

图7-1组织移位致阻塞性窒息

(1)上颌骨骨折后软腭堵塞咽腔

(2)下颌骨骨折后舌后坠

(3)肿胀与血肿:

口底、舌根、咽侧及颈部损伤后,可发生血肿或组织水肿,进而压迫呼吸道引起窒息。

2.吸入性窒息(inspiratoryasphyxia)主要见于昏迷伤员,直接将血液、唾液、呕吐物或其他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或肺泡内而引起窒息。

(二)窒息的临床表现

窒息的前驱症状为伤员的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煽动和呼吸困难。

严重时在呼吸时出现“三凹”(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体征。

如抢救不及时,随之发生脉搏减弱、加快、血压下降及瞳孔散大等危象以至死亡。

(三)窒息的急救处理

防治窒息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在窒息发生之前仔细观察并作出正确判断,如已出现呼吸困难,更应分秒必争,进行抢救。

1.阻塞性窒息的急救应根据阻塞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图7-2)。

图7-2阻塞性窒息的急救

(1)伤员的体位

(2)将舌向前拉出(3)悬吊上颌骨(4)鼻腔内置通气导管

(1)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

迅速用手指或器械掏出或用吸引器吸出堵塞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将后坠的舌牵出:

可在舌尖后约2cm处用大圆针和7号线穿过舌的全厚组织,将舌拉出口外,并使伤员的头部垫高,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便于唾液或呕吐物的引流,彻底清除堵塞物,解除窒息。

(3)悬吊下坠的上颌骨骨块:

当上颌骨折块下坠大,出血多,可能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导致误吸时,在现场可临时采用筷子、压舌板等物品横放于上颌双侧前磨牙位置,将上颌骨骨折块向上悬吊,并将两端固定于头部绷带上。

有条件时,也可用手法将上颌骨骨折块向上托住,迅速用便携式电钻在梨状孔和颧牙槽嵴处骨折线的两侧钻孔,拧入钛颌间结扎钉,用金属丝作钉间结扎,使上颌骨骨折复位并起到止血作用。

(4)插入通气导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咽部和舌根肿胀压迫呼吸道的伤员,可经口插入通气导管,以解除窒息。

如情况紧急,又无适当导管时,可用1-2根粗针头作环甲膜穿刺,随后改行气管切开术。

如呼吸已停止,可紧急作环甲膜切开术进行复苏,随后改行常规气管切开术。

2.吸入性窒息的急救应立即行快速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进入下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和其他异物,解除窒息。

这类伤员术后要特别注意防治肺部并发症。

环甲膜切开术

环甲膜切开术(thyrocricotomy)系在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间横行切开其膜状连接而进入声门下区的术式。

此法只能作为紧急抢救患者的临时措施,不能长期代替气管切开。

插管不宜超过48h。

套管留置过久,常导致环状软骨软化,继发喉狭窄,故应在48h内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后,缝合环甲膜切开创口。

【手术方法】伤员取头后仰位,紧急情况下可不用麻醉,先摸清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间的凹陷,用手指夹持并固定该部位气管,然后沿环状软骨上缘,用尖刀横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环甲膜,以刀柄或撑开器撑开切口,先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血液,解除呼吸困难,随即插入气管套管或较硬的橡皮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套管应予以妥善固定,橡皮管可用大号别针穿过其外端,固定与皮肤上(图7-3),以免滑脱进入气管。

图7-3环甲膜切开术

气管切开木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是从颈部切开气管前壁,插入气管套管,以解除窒息的一种手术。

【区域解剖】气管位于气管三角区正中,由马蹄形软骨环组成,软骨环后壁缺如,由软组织连接成完整的环形。

颈部气管的浅面有皮肤、颈阔肌和颈筋膜覆盖。

颈深筋膜浅面有连接两侧颈前静脉的横支跨越,损伤此横支可引起较多出血。

遮盖气管两侧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由颈深筋膜中层包绕,在颈部中线连接成白线,此区血管很少,因此气管切开术应循白线切开,以便分开两肌群而显露气管前壁。

在气管的第2~3软骨环处,有甲状腺峡部横越,此峡内有左右甲状腺上、下动脉终末支相吻合,切断后易引起出血。

气管的两侧有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等重要血管,越接近胸骨上缘,这些大血管越靠近气管,因此在切开气管时,切口应保持正中位置,以免损伤重要血管。

颈部气管上、下段的深浅不同,近环状软骨处最浅,极易摸到;胸骨上缘的气管则较深,一般不易摸到。

颈部气管的深浅又与头的俯仰有密切关系,俯时深,后仰时浅,因此气管切开术时,应尽量将伤员的肩垫高并使头后仰。

这些解剖特点对气管切开术的操作有实际指导意义。

【手术步骤】

1.体位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部尽量后仰。

使气管向前突出并保持正中位[图7-4

(1)]。

在有部分阻塞的情况下,头后仰可能会增加呼吸困难,故消毒铺巾时,可将头抬高,在手术开始时再将头后仰,但不宜过度,并迅速进行手术。

2.麻醉自甲状软骨下至胸骨上缘,行中线局部浸润麻醉。

3.切口在颈部正中摸清环状软骨,由环状软骨下方向胸骨切迹作4~5cm长皮肤切口,[图7-4

(2)]。

图7-4气管切开术

(1)体位

(2)皮肤切口(3)颈前静脉(4)显露气管前壁

(5)切开气管(6)插入气管导管(7)固定导管

4.显露气管

(1)分离舌骨下(颈前)肌群: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皮肤拉钩向两侧对称性拉开切口,保持正中位置,此时可见到纵行的颈白线,然后用血管钳或组织剪自此插入。

术者与助手交替钝性分离颈深筋膜中层,将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向两侧分开。

此过程中应经常探摸气管前壁的位置,防止分离偏离气管;当颈部水肿或血肿压迫造成气管偏离中线时,更应注意分离方向。

分离时如遇颈前静脉横支跨过,应予以切断、结扎并分离到两侧,避免出血[图7-4(3)]。

注意在胸骨上缘不要向下分离太深,以免进入纵隔而造成气肿,也不要向两侧、下方作过多分离而损伤胸膜顶,造成气胸。

(2)处理甲状腺峡部:

自中线分离开舌骨下肌群后,即可见甲状腺峡部覆盖于气管前壁。

它的位置一般在第2~3气管环之前。

多数情况下甲状腺峡部不宽,稍加分离后,可用器械或拉钩将其向上拉开,即可显露足够的气管前壁,以便切开[图7-4(4)]。

如遇甲状腺峡部太宽或位置偏低,气管显露不佳,虽然也可以用力将其向上拉开,但切开气管后更换外管时,由于甲状腺峡部的回缩,有可能会遮盖气管切口而妨碍外套管的置换,甚至有发生窒息的危险。

因此这种情况最好将甲状腺峡部在中线分离、切断并结扎,使气管前壁得到更好的显露。

(3)确认气管:

气管前有气管前筋膜,此层不宜切开,以免产生纵隔气肿。

透过筋膜可以隐约看到气管环,可用手指探摸加以确认,如有可疑,可用空针刺入气管,如有空气抽出,即可确认是气管。

(4)气管切开:

在充分止血且视野清晰的情况下,用尖刀片(最好是弧形尖刀片),刀刃向上,自中线在相应的气管环下缘插入,由下向上,自内向外挑开第4、3气管环或第3、2气管环[图7-4(5)]。

由于气管后壁缺少软骨环支持,咳嗽和呼吸时后壁可向前突出,因此在挑开气管环时,刀尖不宜过深,以免损伤气管后壁,甚至损伤食管。

气管切开后,常会引起剧烈咳嗽并有血液和分泌物喷出,此时应以气管撑开器或血管钳将气管切口撑开,迅速插入吸引管,将气管内的血液及分泌物吸净。

(5)插入及固定气管套管:

根据气管大小选择好气管套管,成年人一般选用8~10mm内径的套管,小儿则选小直径的套管。

插套管前,应拔去内管并放入管芯。

然后一手以撑开器撑开气管切口,一手将套管顺弧形自气管切口插入气管内[图7-4(6)],并迅速取出撑开器和管芯。

,如有分泌物和气流自套管口喷出,即证明套管已进入气管。

也可以棉花丝放在套管口外,观察是否随呼吸飘动,如无气流进出,则表明未进入气管,应查明原因重插。

插入气管套管后,将套管固定带绕至颈后部,打结并妥善固定;固定带的松紧以能插入一横指为宜,不能过松,以防套管滑出,亦不可过紧而造成颈部水肿。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后,插入套管内管。

(6)切口处理:

切口如果不大,可不缝合,在创口周围松松填以油纱布即可。

如切口长,可缝合1~2针,但不能缝合过紧,以减少皮下气肿和引流不畅。

然后将无菌纱布剪开一半,夹绕着气管套管插入,垫于套管托和皮肤切口之间[图7-4(7)]。

纱布要垫平,以免套管前端顶伤气管壁。

【术后护理】气管切开术后,要注意保持气管套管的清洁、通畅。

每日定时取出内套管清洗并煮沸消毒。

气管套管口可覆盖湿纱布,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

及时吸出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经常检查套管固定带的松紧。

如发生皮下气肿,应拆除缝线,在气肿区外以宽胶布加压,以防止气体继续蔓延。

上呼吸道梗阻症状完全解除后,即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先堵塞套管外口,经过24h观察无呼吸困难后,即可拔管。

如有困难,可用先半堵管,再完全堵管的方法,逐渐过渡至24h无呼吸困难后,再行拔管。

取出套管后,创口覆盖以油纱条及纱布,创口较大时,可用蝶形胶布拉拢粘贴,其外再覆盖纱布,一般5~7d后即可自行愈合。

二、止血

出血的急救,应根据损伤的部位、出血的来源和程度(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以及现场条件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

止血时,应根据出血部位,首先判断可能是什么血管损伤,是动脉出血还是静脉出血,一般动脉出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而静脉出血呈漫出状,血色较暗红。

止血时还应结合伤员生命体征的观察,判断出血量,并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出血性休克。

(一)压迫止血

这是一种不确切而且临时的止血方法,对于较大血管的出血,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处理。

1.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知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适用于出血较多的紧急情况,作为暂时性止血,然后再改用其他确定性方法作进一步止血。

如在咬肌止端前缘的下颌骨面上压迫面动脉;在耳屏前压迫颞浅动脉等。

在口腔、咽部及颈部严重出血时,可直接压迫患侧颈总动脉:

用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平面将搏动的颈总动脉压闭至第6颈椎横突上(图7-5)。

压迫颈总动脉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min,也禁止双侧同时压迫,否则会导致脑缺血。

图7-5指压止血法

(1)压迫颞浅动脉

(2)压迫颌外动脉(3)压迫颈总动脉

2.包扎止血法可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的出血,或创面渗血。

方法是先清理创面,将软组织复位,然后在损伤部位覆盖或填塞吸收性明胶海绵,覆盖多层纱布敷料,再用绷带行加压包扎。

注意包扎的压力要合适,不要造成颏部皮肤过度受压缺血,也不要加重骨折块移位和影响呼吸道通畅(图7-6)。

3.填塞止血法可用于开放性和洞穿性创口,也可用于窦腔出血。

紧急情况时,可将纱布块填塞于创口内,再用绷带行加压包扎,常规填塞时可用碘仿纱条或油纱条。

在颈部或口底创口填塞纱布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二)结扎止血

是常用而可靠的止血方法。

如条件许可,对于创口内活跃出血的血管断端都应以血管钳夹住作结扎或缝扎止血。

在战时或大批伤员等待的紧急情况下,可先以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连同止血钳一起妥善包扎并后送伤员(图7-7)。

口腔颌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如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考虑结扎颈外动脉。

图7-6包扎止血法图7-7钳夹止血包扎法

(三)药物止血

适用于创面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

常用的止血药物有各种中药止血粉、止血纱布、止血海绵等。

使用时可将药物直接置于出血处,然后外加干纱布加压包扎。

全身可辅助使用卡巴克洛(肾上腺色腙、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等药物。

颈外动脉结扎木

颈外动脉结扎术(ligationofexternalcarotidartery)是口腔颌面外科常用手术之一。

【区域解剖】颈动脉三角的前界为肩胛舌骨肌上腹,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

两肌向下交汇形成颈动脉三角的尖,二腹肌后腹形成颈动脉三角的底。

在此三角内,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的后方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在分叉处较膨大的部分是颈动脉窦,含有压力感受器,它的后内壁上附有颈动脉体,含有化学感受器。

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分开后,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向上行,经过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的深面,然后穿过腮腺实质,行至下颌骨髁突颈部与外耳道之间时,分为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两个终末支。

在颈部,颈外动脉先在舌骨平面分出甲状腺上动脉,在相当于舌骨大角平面分出舌动脉,再向上分出面动脉、枕动脉等。

颈外动脉浅面有二腹肌后腹、腮腺、舌下神经和面总静脉等,后面有颈内静脉。

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有迷走神经通过。

颈内动脉位于颈外动脉的深面,先在其外侧,以后转向内侧,垂直上行,经颅底颈动脉管进入颅内。

颈内动脉进入颅内才有分支,在颈部没有分支,这是与颈外动脉最明显的区别,也是颈外动脉结扎术的重要区分标志之一。

【手术步骤】

1.体位与麻醉取仰卧位,垫肩并使头偏向健侧,使动脉位置接近表浅。

麻醉采用局麻。

2.切口一般采用的切口是自下颌角的平面起,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长约5~6cm的皮肤纵切口。

也有采用颈部横切口者。

3.显露颈外动脉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及筋膜,分离胸锁乳突肌前缘,用深部拉钩将胸锁乳突肌向外牵开,此时多可见面总静脉横越颈外动脉进入颈内静脉。

为便于显露颈外动脉,避免面总静脉破裂出血,一般将面总静脉分离、结扎并切断。

也可将其牵开而不切断。

切口上部的二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可向上方牵开。

在显露颈外动脉前,宜在颈血管鞘内注入少量1%普鲁卡因,以防止颈动脉窦反射。

然后用血管钳仔细分开颈血管鞘,即可同时显露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处。

4.鉴别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的主要危险是将颈内动脉误认为颈外动脉而结扎,造成伤员脑缺血、偏瘫,甚至死亡。

所以,鉴别颈内、外动脉是手术的关键,不能疏忽大意。

为避免误结扎的危险,应熟悉颈内、外动脉的位置和分支特点:

①颈外动脉位于浅部前方,而颈内动脉位于深部后方;②在颈动脉窦上方,颈外动脉位于内侧,而颈内动脉位于外侧;③两动脉有无分支是鉴别的重要方法,颈外动脉有多个分支,颈内动脉则没有分支。

5.结扎颈外动脉颈外动脉结扎的部位一般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将颈外动脉分离出一段后,用弯血管钳带过7号丝线,准备结扎。

在临结扎前,再作一次鉴别,将结扎线提起闭锁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的搏动,如无搏动,则证实是颈外动脉,此时即可结扎1~2道,最后分层缝合创口(图7-8)。

图7-8颈外动脉结扎术

三、抗休克

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发生休克者比例不大,常因伴发身体其他部位严重损伤而引起,是造成伤员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两种。

口腔颌面外科遇到的休克多为出血性休克。

出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为:

轻度烦躁,口渴,呼吸浅快,心率加快,皮肤苍白,此时一般血容量丢失在15%以下,机体可以代偿;但随着休克的发展,伤员常常意识淡漠,脉搏细速,脉压变小,四肢湿冷,尿少等表现,一旦出现收缩压下降,表明血容量丢失达到20%以上,是机体失代偿的表现。

临床判断休克的主要指征包括:

血压、脉搏、皮肤色泽与温度、尿量等,休克早期心率的变化是重要的指标,正常成人的心率上限如达到120次/min,结合四肢皮肤的变化,是早期诊断休克较可靠的指征。

抗休克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组织灌流量。

创伤性休克的处理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

对失血性休克则以补充有效血容量、彻底消除出血原因,制止血容量继续丢失为根本措施。

对休克早期或处于代偿期伤员,应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可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成人首剂量一般为2000ml(小儿20ml/kg),在此初步处理的基础上,观察血压和全身状况变化,再作进一步处理。

如能在30min内纠正低血压,使血压达到80mmHg以上,伤员常有较好预后。

中度休克者则以输全血为主,适当补充其他液体,第1h可输血1000ml,然后根据伤员的临床表现、对失血量的估计和血细胞比容等,调整补充其他液体。

对于血压低于9.3kPa的重度休克伤员,要在10~30min内快速输入全血1500ml,以后根据需要调整输血、补液的量和速度。

四、伴发颅脑损伤的急救

由于口腔颌面部邻近颅脑,因此,常常伴发颅脑创伤。

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颌面伤最常见的伴发伤是颅脑损伤,占40%。

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危及伤员生命或导致严重并发症。

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骨及颅底骨折和脑脊液漏等。

脑震荡是头面部外伤后即刻发生的短暂性意识障碍,是轻度的脑损伤;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最常见的情况是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及颅后窝血肿。

其次是颅骨及前颅底骨折。

作为首诊专科医师,正确处理这种损伤的关键在于对伤情的全面判断,充分估计并判断颅脑损伤的可能性,而不是急于进行专科手术。

对伤情较重并伴有昏迷的伤员,应重点了解伤员昏迷的时间及昏迷期间有无清醒及再昏迷的病史,如果出现昏迷一清醒一再昏迷的情况,则提示有颅内血肿的可能。

有些伤员刚就诊时并不一定出现昏迷,而是在就诊过程中逐渐出现昏迷,这提示可能存在亚急性颅内血肿,因此对于损伤部位在颌面部,特别是面中部的伤员,观察24~72h对于避免颅脑并发症是必要的。

严密观察其神智、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变化常能反映颅内损伤的程度,如一侧瞳孔变大,并伴有意识障碍,常提示同侧颅内有血肿或水肿的可能。

如出现典型的“两慢一高”的库欣(Cushing)综合征,即血压升高、脉搏徐缓有力、呼吸慢而深时,表明存在急性颅内血肿的可能。

上述情况存在时或诊断困难时,应及时拍摄CT或MRI以了解颅脑损伤的情况,必要时会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诊治,待颅脑伤情平稳后再处理颌面伤。

颌面伤常伴有鼻孔或外耳道脑脊液漏出,这表明前颅底或中颅窝有骨折,处理原则是禁止作外耳道或鼻腔的填塞与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对于昏迷的伤员,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窒息的发生,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术,随时清除呼吸道的血液或分泌物。

对烦躁不安的伤员,可给予适量镇静剂,但禁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影响对瞳孔变化的观察以及引起呕吐,使颅内压增高等。

对于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伤员应给予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住,每次剂量250ml,每6~12h一次。

可同时使用利尿剂与激素。

如长时间使用脱水剂和利尿剂,应同时补钾,适当补钠,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