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二、学分:
15
三、总学时数:
260
四、大纲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家和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古代各类文体的演变轨迹、文化思潮的兴替、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五、备课和讲授
1、重点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适当介绍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视野。
2、文学史的介绍应与作家作品分析结合起来,以史为经,作品为纬,既有宏观的审视角度,又有微观的感性认识。
3、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安排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小论文的创作。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4、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跨度比较长的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一学期(先秦两汉文学)、第二学期(魏晋南北朝唐文学)、第三学期(宋元文学)、第六学期(明清明文学),总共为四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内讲授56学时,第二、三、四学期均为68学时。
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应为1:
1。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选用:
1.《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豫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七、章节及主要内容:
第一卷
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著作应该立足于文学本位。
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
应该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俗与雅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也促进了文学演进。
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两者的互动,都是中国文学演进的途径。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有三古七段说。
三古指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分解为九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 论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远古的歌谣和神话。
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字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出一种文史哲不分的综合形态。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后人加工修改,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中国在远古时代曾经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等。
中国神话对中国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它的特点是以己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着浓烈情感体验。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是中国神话散失的原因。
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选讲篇目: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编写过程,历史上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诗经》按风、雅、颂为分三类。
《诗经》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诗经》作品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赋比兴是其最基本的创作手法。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诗经》的风雅精神和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选讲篇目:
《关雎》、《卷耳》、《载驰》、△《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兼葭》、《无衣》、△《七月》、《东山》、△《生民》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是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尚书》和《春秋》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的文学成就很高。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文学成就逊于《左传》。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次表现为“辩丽横肆”的说辞。
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后代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讲篇目:
△《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先秦说理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
选讲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楚狂接舆》、《长沮桀溺》、《子路从而后》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
孟子散文长于论辩,气势浩然,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选讲篇目:
△《齐桓晋文之事》、《天时不如地利》、△《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民为贵》
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著作。
《庄子》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其哲理散文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选讲篇目:
△《逍遥游》、△《养生主·庖丁解牛》、《胠箧》、《秋水》、《达生·佝偻承蜩》、《徐无鬼·匠石运斤》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荀子》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
《韩非子》文风冷峻,论辩透彻,逻辑严密。
选讲篇目:
△《劝学》、《赋篇》△《五蠹》、《说难》、《喻老·扁鹊见蔡桓公》
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不是纯粹的“蛮夷”。
战国晚期,楚国由盛而衰,政治越来越腐败、黑暗。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但一直受小人谗害,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而死。
“楚辞”是战国时期出现在南方的一种文学体裁,屈原的楚辞作品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三节《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香草美人”手法、“骚体”的语言形式,是《离骚》的文学特点。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屈原的其他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和《招魂》。
《九歌》是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祭歌。
《九章》是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天问》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
《招魂》的主题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
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代表作为《九辩》。
屈原的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的艺术形式,都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选讲篇目:
△《离骚》、《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涉江》、《哀郢》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 论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汉代文人可以以献赋、通经等方式求得通达。
同时诸候王和贵族喜招致文士,而乐府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作家群体的稳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
和汉代文学所走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相一致,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
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兴旺景象。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两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
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
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汉代文学样式有汉赋、乐府诗(汉代出现了五言诗)、历史散文、政治散文等。
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所编而成的一本杂家著作。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
《吕氏春秋》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
李斯的《谏逐客书》文采华美。
李斯的一些刻石文都写得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各篇铭文又各具特色。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作家。
他的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是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他的疏牍文层次清晰,论述透辟,态度诚恳朴实又情感真挚。
晁错也是汉初的政论家。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所编。
西汉散文中文学成就比较突出的还有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
选讲篇目:
△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晁错《论贵粟疏》、王充《论衡·订鬼》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汉初出现了贾谊的《吊屈原赋》。
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七发》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第二节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汉武帝时文坛上出现盛况,东方朔的《答客难》、枚皋的赋作都曾独步一时,司马相如雄踞于西汉文坛,创作出具有典范意义的汉赋。
第三节《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第四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主要有王褒的《洞箫赋》等。
扬雄是学者而兼赋家的代表。
扬雄创作的赋以《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四篇赋最著名。
选讲篇目:
贾谊《服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生长于史官家庭,后又转益多师,他青年时又有漫游经历,为继承父亲的遗志而写《史记》,遭李陵祸受宫刑,隐忍含垢,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其《史记》一书有严密的体例。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史记》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
司马迁按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使得《史记》所收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人物传记既有宏廓画面,又有深遂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史记》还有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的人文精神、叙事、写人艺术,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讲篇目:
△《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是西汉的音乐管理机关。
乐府的职能在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收集在一起,共分为十二类。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两汉乐府诗反映的社会面十分广阔,内容十分丰富。
诗篇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对爱与恨的坦率表白,对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展示了丰富多采的艺术画面。
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成就最大的是叙事诗,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乐府诗善于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叙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寓言诗的创作也是汉乐府的一个特点。
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选讲篇目:
△《战城南》、《有所思》、《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焦仲卿妻》
第五章东汉辞赋
第一节京都赋的崛起
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的《二京赋》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
第二节抒情赋的勃兴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纪行赋的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和蔡邕的《述行赋》。
述志赋的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第二节《吴越春秋》
赵晔编撰的《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的雏形。
《吴越春秋》和东汉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别具一格,王符的《潜夫论》也是一部愤民嫉俗之作。
王充、王符、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选讲篇目:
△《苏武传》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的《咏史》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五言诗。
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并取得重要成就。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的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赵壹的《疾邪诗》也是五言体。
蔡邕也写过五言体《翠鸟诗》。
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征。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艺术水平是“五言之冠冕”,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选讲篇目:
△《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青青河边草》、《明月皎夜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汉末以后人物的品评直接影响到了文艺批评。
刘勰的《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新的文学思潮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乱世文人多遭杀戮,使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使寒士的不平大量地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此时文学家族大量出现。
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的玄学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的影响。
魏晋风流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风流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
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为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之后是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曹丕的诗主要分为三类。
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的诗“有文士气”。
第二节曹植
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曹植的诗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曹植五言诗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代表作是《七哀诗》。
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有着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蔡琰的代表作是《悲愤诗》。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也即“建安风骨”的内涵。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较高。
选讲篇目:
曹操:
《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
△《燕歌行》 曹植:
△《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名都篇》、《美女篇》、《泰山梁甫行》、《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洛神赋》 王粲:
△《七哀》、《登楼赋》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 禹:
《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
《赠从弟》 蔡琰:
《悲愤诗》 诸葛亮:
《出师表》阮籍:
△《咏怀》(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从军》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
西晋诗人在政治旋涡中浮沉。
西晋诗人喜欢逞才,拟古成为一时之风。
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为追求华丽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左思的《咏史》诗表现了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刘琨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主旨是“悲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
郭璞以游仙与失意之悲,与左思借咏史抒牢骚不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
兰亭诗的艺术水平不高,但预示了山水诗的兴起。
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
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玄言诗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选讲篇目:
陆机:
《赴洛阳道中作》 潘岳:
《悼亡诗》左思:
△《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荆轲饮燕市) 刘琨:
《重赠卢谌》、《扶风歌》 郭璞:
《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渊明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五类: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其中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点。
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情、景、事、理的浑融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是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给陶渊明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的文学价值被后人发现。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选讲篇目: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种豆南山下)、《乞食》、《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并记》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现存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其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朝民歌的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其最杰出的作品。
选讲篇目: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今夕已欢别)、《华山畿》(君既为侬死、未敢便相许)、《读曲歌》(打杀长鸣鸡)、△《西洲曲》、《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木兰诗》、《敕勒歌》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诗与魏晋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谢灵运开始大力创作山水诗,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鲍照的诗内容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创造了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选讲篇目:
谢灵运:
△《登池上楼》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永明体诗人中,沈约诗有“清怨”的风格特征。
永明体代表诗人谢朓,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另外何逊和阴铿的诗也较有成就。
“永明体”的产生,使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
刘宋王朝时,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
齐梁之时,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主要有三个: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氏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宫体诗主要是以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