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812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docx

《观潮》导学习型教学案教师版

《观潮》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5.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民俗风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不凡魅力,感悟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自主探究学案】

  【知识链接】

  .题目解读: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

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2.作者简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3.背景资料: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

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

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4.词语解释:

  浙江:

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

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代词,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

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仅,几乎,将近。

玉城雪岭:

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

连接着天。

沃日(wòrì):

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

沃,用水淋洗,冲荡。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是也”:

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岁,年。

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

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艨艟(méngchōng):

战船。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尽,穷尽。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chéngjì)弄旗标枪舞刀:

乘马、舞旗、举枪、挥刀。

骑,马。

弄,舞动。

标,树立、举。

略不相睹:

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睹,看。

水爆:

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无迹(yìgěwújì):

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舸,船。

敌船:

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

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

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

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

善,善于。

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披发文(wén)身:

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文,动词,画着文彩。

溯(sù)迎而上:

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溯,逆流而上。

而,表修饰。

鲸波万仞(rèn):

万仞高的巨浪。

鲸波,巨浪。

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

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

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gān):

江岸。

珠翠罗绮(qǐ)溢目:

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

溢目,满眼。

倍穹(qióng):

(价钱)加倍的高。

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而僦(jiù)赁(lìn)看幕: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而,表转折。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虽席地不容间也:

容,许,使。

间(jiān)空间。

虽,即使。

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自主学习】

  .填空: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朝代)文学家。

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yǐn)

  艨(méng)艟(chōng)

  shū尔

  一舸(gě)

  善泅(qiú)

  倍穹(qióng)

  珠翠罗qǐ

  sù迎而上

  jiù赁(lìn)看幕

  如lǚ平地

  鲸波万rèn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用水淋洗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突然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微,一点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农历十六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当……时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去,往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刺着文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逆流迎着潮水

  出没: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江岸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外城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用水淋洗

  今义:

肥沃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

古义:

名词,马

  今义:

动词,骑马

  标枪:

古义:

举枪

  今义:

一种体育器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当作,作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2)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而,连词)

  (3)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4)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5)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6)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6)腾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起)

  腾身百变(翻腾)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动句,其中“为……所”表被动)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省略句,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c)

  A: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互动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答: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最精彩之笔。

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答:

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

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精读精练】

  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效果?

  答:

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答:

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答:

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答:

例: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主题阅读】

  

(一)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东南形胜

  优美的(境界)

  

(2)天堑无涯

  边际

  (3)竞豪奢

  争着

  6、翻译下面句子。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答: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