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573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

揭阳市高中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文科综合

1.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

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

B.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

C.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

D.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结合所学,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度,后来出现了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即世族政治,说明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排除A;世族是具有经济实力、政治特权的封建地主,并非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排除C;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度,并非世卿世禄制,排除D。

2.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

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

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表明秦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故D正确;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并没有体现秦代劳动力缺乏,故A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无法体现秦代社会等级森严,故B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将商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无法体现徭役比较繁重,排除C。

3.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

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

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时,多数来自东非的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这是唐朝政府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的结果,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昆仑奴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排除A;材料反映唐朝时期昆仑奴在中国出现,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排除B;“昆仑奴……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说明,昆仑奴深受贵族富商欢迎,昆仑奴主要在商业领域劳动,并非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排除C。

4.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

顾炎武

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可知,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顾炎武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排除C;材料反映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无法体现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意识,排除D。

5.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

这反映出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说明“救国”成为社会的最强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政府的期盼,排除A;材料反映“实业救国”的呼声,无法体现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不断恶化,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看出,国内环境对发展近代实业是有利的,故C错误。

6.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

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

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

该材料说明

A.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明显可以看出,列强对清廷已普遍失望,认为清帝应该退位,实行共和制度,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排除B;材料表明列强不希望中国动荡,根本目的是保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并非同情中国革命,排除C;材料表明列强对清廷已普遍失望,认为清帝应该退位,实行共和制度,不希望中国动荡,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紧扣关键信息和辛亥革命的史实分析解答。

7.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A.支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B.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C.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

D.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7年和192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两次护法运动,是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结果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故C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决定改组国民党,护法运动失败并非孙中山决定振兴实业的原因,排除B;1926年北伐开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治走向”,结合所学国民党一大召开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

8.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B.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

C.苏东剧变两极解体

D.第三世界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即苏东剧变两极解体,故C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属于经济发展趋势,无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排除A;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综合国力提高,有利推动了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并没有“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排除B;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第三世界崛起,这不属于“国际上的复杂情况”,中国也无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联系所学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9.“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罗马原有的狭隘、繁琐的市民法所能概括的,万民法应运而生。

”材料表明万民法

A.适应了外邦人增多的现状

B.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C.解决了市民法存在的弊端

D.已成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市民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万民法应运而生,由此可知万民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邦人增多的信息,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万民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内容丰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民法大全》使罗马法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万民法应运而生”,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10.1620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

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

该协议

A.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

B.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

C.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

D.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可知,该协议一方面体现保障自由权利的内容即“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同时有体现重视建立法治秩序的要求,即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因此该协议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故A正确;英国宗教改革时间是16世纪,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认为国家是按照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应该按照社会契约维护人民的利益,“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服从合法的权威”不符合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排除C;1787年宪法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D错误。

11.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

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B.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C.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D.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结下深厚友谊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共向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提供贷款,促进了受援国的发展,也为苏联提供了投资场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苏联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故C正确;苏联和援助的国家并不是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A;苏联的对外援助使苏联在获取一定战略主动权的同时,也成为国家沉重负担,多数资金都有去无回,B错误;苏联援助的都是穷国,政治风险极高,偿还债务的能力差,或不讲信用的政权,被援助国家并没有与苏联结下深厚友谊,如埃及、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排除D。

12.据美国媒体称,今天的美国民族主义者……认定是它(全球化)掏空了美国的工业核心。

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

于是,一股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席卷全国,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

该言论反映了美国

A.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B.工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化的打击

C.公民大多是民族主义者

D.中下层民众是全球化的牺牲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认定是它(全球化)掏空了美国的工业核心。

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