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509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82《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导

0082《教育经济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称之为部门经济学。

2、本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类型分为四种:

题型一:

选择题:

共20分,一般有10道题,每题2分;

题型二:

名词解释:

共20分,一般有2道题,每题10分;

题型三:

简答题:

共30分,一般有2道题,每题15分;

题型四:

论述题:

共30分,一般有1道题,每题30分;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中,阐明整个教育与整个经济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属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具体阐明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经济现象与问题。

2、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

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教育财等,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和。

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其含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

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外部经济收益等,其含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

3、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经济学产生与形成于西方社会,它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一)萌芽时期

代表人物一

1.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化的语言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代表人物二

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首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于1935年写的一篇《人力的资本观》。

(二)形成时期

关于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的标志,目前仍无统一说法。

一般主要认为英国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教育经济学》著作,为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

代表人物

对教育经济学形成作出重大贡献的当代著名学者,首推美国学者舒尔茨和丹尼森。

舒尔茨的代表著有《由教育形成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丹尼森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和我们的选择》。

(三)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经济学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有:

特征之一

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拓展。

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研究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研究教育收支的预测;研究教育改革的制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等。

特征之二

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如人口增长与普及义务教育问题,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及流动性人口与普及义务教育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问题,毕业生失业原因分析研究,国际人才流动分析研究;

特征之三、四、五

3.各类研究性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

4.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继续被重视;

5.许多国家大学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4、教育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8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筹备组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学术讨论会暨研究会成立大会。

我国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教育经济学的博士点。

许多高校设置了相关的课程。

198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介绍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其中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学说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1、教育劳动学说:

从扩大了的概念观察:

第一,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

第二,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等的劳动。

这也可以说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

第三,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2、社会再生产与教育:

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3、劳动力价值构成: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项:

(1)成长维持生活的费用;

(2)养育子女生活需要费用;(3)一定的教育费用。

第三章WTO与中国教育改革

1、什么是WTO,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包括哪些。

WTO是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约束各国的贸易政策,为国际商业提供基本的法律规则,其核心是开放贸易,使贸易尽可能地自由流动。

WTO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是1995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

它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要结果。

其理论依据是:

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

国与国贸易之间肯定存在相对优势产业,这使贸易的形成成为可能。

它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是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2、教育服务项目及入世方式。

教育服务的入世方式主要有四个:

①跨境交付;②境外消费;③商业存在;④自然人流动。

第四章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

社会背景;理论背景

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及其与物力资本的区别:

人力资本,就是指凝聚在(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但不能被继承和被转让。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其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其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其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其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其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

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用于劳动力国内交流流动和国际人才劳动力吸收的费用。

2、筛选假设理论

相比人力资本理论而言,筛选假设理论中教育投资与较高收入之间的一种传导机制,是较高的文凭,而不是人力资本理论所谓的较高的能力或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求职者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生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被称为“标识”;另一类是后天获得的。

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被称为“信号”。

由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较高的人与能力较低的人相比,只需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或教育文凭,因而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

正由于教育文凭的信号功能,大大刺激了人们获得高等教育的胃口,导致了学多国家教育的过度发展,文凭的膨胀。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强调教育具有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功能的理论。

激进的社会化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分析,认为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不是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更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社会化理论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社会个性特征,从而为社会生产服务这个角度,来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再生产社会不平等。

4、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两个或多个相互之间极少或没有劳动力流动的部分,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有不同的待遇。

第五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

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着决定作用;

经济还对教育体系结构改革与调整起着决定作用。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教育可以促进或延缓经济增长

教育与收入分配

(1)从总体上看,教育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2)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

(3)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分配效益”

(4)教育可以使劳动者的“无形收入”增加

(5)教育有缩小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

教育与经济的协调:

(1)教育与经济联系的重要平台是市场;联系的基本途径是劳动力的培养和训练。

(2)衡量教育与经济协调的主要内容:

是其投入与产出。

(3)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生产发展决定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进步:

一方面,在社会生产发展条件下,科学技术对教育施加着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现代教育实现的。

   三、教育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联系教育与科技发展关系的重要纽带;

(二)教育在劳动能力培养中的具体作用;(三)现代教育在培养现代科技劳动力方面所具有的特有的特征和优势。

 四、现代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现代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含义

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的投入,而新的经济增长则依赖于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来改进和完善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生产率。

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倍增器和推动力。

  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特征

  1.初级阶段,经济知识化。

  2.中级阶段:

知识经济化。

  3.高级阶段:

知识经济一体化。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3)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4)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1.教育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2.教育不能独立于经济之外或者受制于经济,而是融入经济、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方向。

3.人力资源质量,也就是劳动力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保持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要素。

4.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等形式的无形资产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制胜的法宝。

5.信息领域人才需求不断加大

6.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舞台,教育必须直面世界、直面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

 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如何适应科技革命的挑战:

1.必须树立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产业的观念

2.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也是教育经济

3.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4.实现教育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

5.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创造终身学习机会

6.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教育开放水平

4、教育与西部大开发

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1、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的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教育供给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影响教育供需的因素:

教师、教育资源投入、教育的单位成本、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2、教育供求的矛盾和调节

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

由于个人与社会对教育需求出发点和追求目标的不同,因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