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4722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docx

《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docx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

本节内容所讲的是后者。

  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为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考查知识点概述: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

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

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

包括: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

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

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

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常见考法

        考查方式,在保留“选择、填空、简答、辨析”等传统题型的基础上,呈现出“多角度、有创意”的特点。

主要有:

  想象补写题。

即通过想象,或再现情景,或推断故事发展,或揣摩人物语言等方式来考查阅读理解。

它不仅要求考生能读懂原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再现融合的能力。

  理解评析题。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阅读感受或评价的能力。

它比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在能力层级上有所提升,不仅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体验感悟题。

这类考题主要考查的是阅读体验,即人们所说的用“心”读书,读出“个性”。

这是阅读的较高要求。

一般说来,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等融进文本,才能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独有的启迪。

  自主赏析题。

这类考题是传统“赏析”类试题的进步,它是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考题中的具体体现。

它往往在题干中只规定赏析的范围,至于具体的赏析对象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

这样有利于张扬同学们的阅读个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景设置题。

这类考题往往借助选文中的某些情景,运用“换位”的方式来设问。

它既是对考生选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生活素养的考查。

  比较阅读题。

这类考题在阅读试题中穿插阅读材料,一般用链接的方式,从两文的某一角度切入,设置一两个比较点,以考查考生对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

  读书方法题。

这类考题是为了检验“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而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它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整体阅读入手设题,如根据相关要求作“读书笔记”;可以从局部赏析设题,如要求对文中传神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作批注”;也可以就阅读积累设题,如按照要求制作“读书卡片”等。

 

记叙文阅读题常见的知识;记叙文种类繁多,包容广阔;记叙文语言讲求生动形象,重在以情动人;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但常;一、注音、释词(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即结合上下文);

二、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归纳中心;1、划分依据:

(1)时间推移;

(2)地点转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事情发展《皇帝的新装》;(4)文章结构《背影》;2、归纳段意:

格式记叙文阅读题常见的知识

记叙文种类繁多,包容广阔。

凡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可以叫记叙文。

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回忆录、游记等文学作品,也包括史传、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和故事等,还应包括新闻报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等。

记叙文语言讲求生动形象,重在以情动人。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但常常也可以用到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

一、注音、释词(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即结合上下文)

二、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归纳中心。

1、划分依据:

(1)时间推移

(2)地点转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事情发展《皇帝的新装》

(4)文章结构《背影》

2、归纳段意:

格式:

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怎么样)

3、归纳中心:

(1)格式:

通过叙述(描写)?

?

歌颂(揭露、表达)了?

?

抒发了(告诉我们)?

?

(2)注意从以下几点着手:

A分析题目;B分析开头和结尾;C抓议论和抒情的句子;D了解背景。

3.问文章体裁?

答:

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

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记叙文基本知识 

一、基础知识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1)补充交代了„„内容

(2)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3)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 人物描写(五种):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

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

 5.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

 排比:

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夸张:

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

加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省。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对偶: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

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

  

6. 常见写作手法:

 

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

记叙文考查类型及应对策略 

一、对文章内容的考查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全文一件事——“什么人  在什么情况下  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全文几件事——“人+ 事” 或  “时间+ 人+ 事”

 2.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往往涉及中心。

 如:

《唤醒生命》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的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这一做法?

答:

①上下文中的意思:

这是对小鸟的纪念、敬重与感激。

 ②结合中心(中心“唤醒生命”):

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3. 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词:

①本义。

如:

《被风吹走的夏天》“几回”表明“次数多”,“不停地”强调“频繁”     ②上下文,联系情感。

如《被风吹走的夏天》“几回”和“不停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母爱的细腻和温暖。

 

句子:

联系上下文,以及分层,或找关键词。

 

如25B《水饭》解释句子的含义“儿女们的筷子上要有出息”就需要解释一下几个词语(短语):

“筷子头”——吃饭的时候;“出息”——懂道理、守规矩,好菜要先让给父亲吃,不能自己先抢着吃。

 

如33B《老王》谈谈对 “那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

就需要解释一下几个词语(短语):

“幸运者对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愧怍”——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很不够,所以感到很惭愧。

 

4.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方法: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归纳其性格。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分析作者对他的评价,同时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如《桥在水上》分析中年妇女的形象。

 

二、对文章中心主旨的考查 

1. 对标题的理解。

 

(1)标题的作用:

A线索;B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C概括文章内容;D揭示中心;E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如: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概括主要内容;《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2)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联系文章 表层含义——字面含义、上下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主旨、情感 如:

《被风吹走的夏天》标题含义 表面指: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的结束(2分); 深层指:

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2分)。

 再如29B《看火车》题目的作用  

 (3)给文章拟题目 

解题思路:

所拟题目应该能体现(暗寓)中心,或概括主要内容,或是文章的线索等。

 2.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蕴含的道理 方法:

找主旨句——找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 详略及其作用:

能体现中心的事件详写;不能体现中心的事件略写。

 三、对文章结构的考查 

段落、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句话、一段话:

在开头;在中间;在末尾。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方法:

两个角度:

内容上;结构上。

 A开头段:

 

内容上:

①点明中心 

        ②抒发„„情感(《白杨礼赞》),写出了(表现、反映)什么         ③交代故事背景(《那年冬天好大雪》) 结构上:

①开篇点题(《白杨礼赞》《背影》)         ②引出下文 

        ③统领全文《父亲的眼神》         ④设悬念,引起兴趣或思考(《紫藤萝瀑布》),         ⑤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浇花》107),  B结尾段(大多是议论句)作用:

 

内容上:

①表明作者„„态度,抒发„„情感(《冰心姥姥您好》39)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②点明中心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故事结局或真相《53》66页《聘任》7题;            结构上:

篇末点题; 

        首尾照应(照应开头),使结构完整(《冰心姥姥您好》39《白杨礼赞》)。

 C在中间作用:

 

内容上:

写出了(表现、反映)什么 结构上:

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为后文„„故事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如p131----三----4题《昙花终于怒放》结尾再如:

《唤醒生命》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篇末点题,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告诉我们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会走出困境。

 四、对文章语言的考查 

1. 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

如《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穿过的广场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

《羚羊木雕》《故乡》开头,《小扇轻摇的时光》82页3题 ②烘托人物心情《羚羊木雕》《故乡》《小扇轻摇的时光》82页3题 ③烘托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主题。

小姑娘看书,鲜花盛开。

 

④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一》63页,预示人物„„命运(<唐家寺的雨伞>、<拔掉那颗蛀牙> )或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浇花》107、《只是一个普通人》110页3题)。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只是一个普通人》26),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芦花荡》。

 ⑥借景抒情。

 

如32B《捅马蜂窝》第24题划线句“天高云淡,蝉鸣声鸟叫声不绝于耳”的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周遭的环境,烘托出人物愉悦的心境。

 

2.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 3. 语言赏析:

角度+特点+情感 角度:

①修辞       ②描写 

      ③动词、形容词       ④表现手法 4.记叙文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有: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主要就是生动形象,然后再扣住文章的具体句子环境回答。

 

如《儿时的恶作剧》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有真情实感。

 

五、其他 

1.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

真实亲切,便于心理描写,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特别亲切,便于交流情感,使感情更加强烈。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如《唤醒生命》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能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2.记叙线索种类及作用:

 

种类:

物线、人线、情线、事线、时间线、地点线„„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如以物贯穿,以物喻人:

把花送给你:

菊花——陶渊明片段,淡泊;莲花——周敦颐片段,洁身自好;落花——龚自珍,奉献。

最后总结,花,一种美好的情操。

 

 3. 划分文章的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总-分-总(掐头去尾) 

4.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

《唤醒生命》文章最后一段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的议论是前文记叙的深化。

 

5. 悬念与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补写、续写 

(1)写出某人的心理活动。

一定要注意人称,一般设身处地,使用第一人称。

 

(2)设想他是怎样说的。

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情境。

(3) 按照情节发展向下续写。

——人称要一致。

 

7.作铺垫:

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准备或是说找理由,使后文故事发展有依据,可能是为后文      大面积的内容作铺垫。

2007年中考11页16题。

 

  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非常明确的一个点或几个点。

读到照应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爸爸的花儿落了》妈妈眼圈红;有隐蔽性,与前后文不一定有必然联系。

 

8.照应(呼应)特点:

前后写同一内容,只是换一下词语,换一下说法。

一般有一定间隔,两处内容一般呈现概括具体、同义词类等关系。

常见有首尾呼应。

(前后呼应、与题目照应)     如《白杨礼赞》首尾呼应《背影》首尾呼应 

9.文中次要人物(次要“所托之物”)或其他人物的作用:

 

(1)烘托(正衬、反衬)突出主要人物思想,从而突出中心。

 

注:

如果问“次要所托之物”的含义、作用类,应补上一条,即该“物”的所托的“志”。

(象征义) 如:

《爱莲说》中“菊花”、“牡丹”的含义、作用?

 a.“菊花”象征那些不满恶浊现象而退隐逃循的人,“牡丹”象征那些贪慕富贵之人。

 b.写“菊花”正衬,“牡丹”反衬,“莲”的高洁的品质。

 

(2)便于由这个人发表抒情、议论,从而突出主题。

 

(3)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增强真实性。

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我” 10.引出下文与作铺垫 

(1)引出下文是紧接着的,作铺垫不一定。

 

(2)引出下文很明显,作铺垫较隐蔽。

 

(3)作铺垫有内在联系,引出下文只是引出。

 

 

【出题形式】

  1、为文章划分段落结构

  〖补充知识点〗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

方法如下:

(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