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935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docx

铁锰铬矿勘查规范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锰、铬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内容,包括范围、引用标准、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勘查控制程度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估算等方面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3勘查的目的任务

3.1预查

通过对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的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结果,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3.2普查

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和物探、化探等野外工作,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3.3详查

通过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或圈出勘探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3.4勘探

通过对勘探区采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建设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设计等提供依据。

4勘查研究程度

4.1地质研究程度

4.1.1预查阶段

全面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远景。

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和分布等,大致查明较大的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侵入岩或喷发岩的种类、数量、形态和分布。

4.1.3详查阶段

4.1.3.1区域地质:

进一步研究区域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资料,并根据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阐明铁、锰、铬矿产在区域构造单元上的位置、区域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远景和区内的主要矿产等。

4.1.3.2矿区(床)地质:

基本查明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等,对沉积矿床、还应研究含矿地层的沉积环境、岩相、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及成矿元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确定矿体赋存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

4.1.3.3矿体地质:

基本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了解矿体内夹石规模和分布情况,了解成矿后构造或岩脉对矿体的破坏情况。

4.1.4勘探阶段

4.1.4.1矿床地质:

进一步研究矿区成矿地质特征,确定矿床赋存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研究矿区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查明控制矿体的褶皱、断层和破碎带的性质、规模、产状、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对位移大、分割矿体和影响开采的较大断层,其空间位置、产状、位移应由工程控制。

4.1.4.2矿体地质:

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变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体内夹石的规模、分布和变化规律。

4.2矿石质量研究

4.2.1预查阶段

初步了解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主要元素的含量。

4.2.2普查阶段

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结构构造和矿石自然类型,大致了解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分布,为确定是否能工业利用提供依据。

4.2.3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矿石矿物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有用和有益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

4.2.4勘探阶段

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矿石矿物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详细查名有用和有益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详细研究矿石的结构构造和分布特征,查明铁、锰、铬矿物和主要脉石矿物的粒度和嵌布特征,按矿石的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氧化程度等因素详细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

4.3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

4.3.1预查阶段

对已发现的矿体进行类比研究,做出矿石是否可选的预测。

4.3.2普查阶段

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对比研究,做出是否可作为工业原料的评价。

4.3.3详查阶段

研究矿石的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评价。

4.3.4勘探阶段

应详细研究矿石的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

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4.1预查阶段

对经预查发现矿体的矿点或矿产地,应收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4.4.2普查阶段

在收集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基础上,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了解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及环境地质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4.4.3详查阶段

4.4.3.1水文地质研究:

在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手机当地水文、气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基本查明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各含水层的水利联系,隔水层的稳定性和隔水程度。

4.4.3.2工程地质研究:

测定矿区主要岩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风化带、泥化带、流沙层、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

4.4.3.3环境地质研究:

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提出对人体有无危害的初步评价意见。

4.4.4勘探阶段

4.4.4.1水文地质研究: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稀疏,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详细查明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富水性、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个含水层及地表水的程度。

4.4.4.2工程地质研究:

在研究矿区地层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岩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体积质量、硬度、湿度、块度等物理学参数,研究其稳定性能。

4.4.4.3环境地质:

详细调查矿区内有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物理地质现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收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在矿床开采中,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提出预防建议。

4.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4.5.1普查阶段

初步了解有无其他有益矿产。

4.5.2普查阶段

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含量和赋存特点,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4.5.3详查阶段

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伴生矿产,应基本查明物质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状况,确定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

4.5.4勘探阶段

对勘探范围内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

5勘查控制程度

5.1矿床勘查类型确定的原则

5.1.1追求最佳勘查效益的原则

勘查工程的布置应遵循矿床地质规律,从需要、可能、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5.1.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每个矿床都有其自身的地质特征,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程度的四个地质变量因素常因矿床而异,当出现变化不均衡时,应以其中增大矿床勘查难度的主导因素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5.1.3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

当矿床由多个矿体组成时,应以主矿体为主,当矿床规模较大,其空间变化也较大时,可按不同地段的地址变量特征,分区段或矿体确定勘查类型。

5.1.4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

铁、锰、铬矿床均按简单、中等和复杂三个等级划分为I、II、III三个勘查类型。

5.1.5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对已确定的勘查类型,仍需在勘查实践中验证,如发现偏差,要及时研究并予修正。

5.2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原则

5.2.1根据勘查类型和勘查阶段选取相应的勘查工程间距。

5.2.2详查阶段的工程间距,是矿床勘查的基本工程艰巨。

5.2.3第III勘查类型勘探阶段的工程间距,是矿床勘查工程的最密间距。

5.2.4当矿体在走向上的变化比倾向上大时,工程可布置成短边在矿体走向上的长方形网度。

5.2.5圈定矿体的地表工程间距,一般为深部工程间距的1/2。

5.2.6勘查类型一经修正,其勘查工程间距亦应作相应的调整。

5.3勘查控制程度

首先应当控制勘查区内矿体总体的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

6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

6.1地形及工程测量

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

6.2地质填图

6.2.1矿区地质填图: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其质量要求按相应比例尺地质填图规范执行。

6.2.2矿床地质填图:

矿床地形地质图是以不同比例持的地形图为底图填制而成的。

6.3物探工作

6.3.1根据勘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工作要求,开展方法试验,测定有关参数,实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查。

6.3.2开展不同比例持的磁力、重力和电法测量工作,为查明岩体和矿体边界、形状、产状、研究构造带和寻找隐伏矿体等提供信息,应充分利用井中物探方法,追索圈定矿体边界,了解矿体形态和产状。

6.3.3勘查磁性铁矿时,应运用地面磁测资料,对矿体的分布范围、形状、产状、埋深和厚度变化以及地质构造进行推断和圈定。

6.3.4勘查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菱锰矿、氧化锰矿和铬矿等弱磁性或无磁性矿床时,应通过实验,选用高精度磁测,重力或电法等,取得有益于对矿体认识和解释的信息。

6.3.5勘探和详查阶段对控制剖面的地面和岩矿心进行放射性检查,发现异常时,应查明原因,并做出评价。

6.3.6物探工作质量要求按现行专业规范和规程执行。

6.4探矿工程

6.4.1槽探:

是系统揭露地表矿体的主要工程,一般在覆盖层厚度不超过3米条件下使用,为保证采样的质量,探槽必须挖至基岩新鲜面。

6.4.2浅井:

当覆盖层较厚时,应以浅井控制矿提浅部或浅部矿体。

6.4.3坑探:

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储量区。

6.4.4钻探:

是勘查深部矿体的主要手段,其质量要求参考《岩心钻探规程》执行。

6.4.4.1探矿孔的矿心采取率不得低于80%,当矿心采取率连续5米低于80%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6.4.4.2使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心粉碎,贫化。

6.4.4.3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和矿、岩心保管工作。

6.5化学样品的采集、加工、化验分析

6.5.1样品采集:

钻孔岩、矿心一般采用1/2劈切法,地表露头、槽探、浅井、坑道中对矿体采用连续刻槽法,其断面规格和样品长度视矿体厚度大小、矿石类型变化情况,矿化均匀程度及工业指标而定。

6.5.2样品加工

6.5.2.1加工要求:

要求在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样品质量总损失不得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

6.5.2.3机械联动线加工:

经过一次破碎、缩分,直接达到要求的粒度和质量。

6.5.3化验分析

6.5.3.1基本分析:

主要用以查明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是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及资源/储量估算的主要依据。

6.5.3.2光谱分析:

用以确定组合分析、化学全分析项目和对矿床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资料。

6.5.3.3组合分析:

用以查明矿石中伴生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