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337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 数据的分析.docx

初二数学寒假学案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分析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一、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的概念

(1)平均数: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如果n个数中,

出现

次,

出现

次,…,

出现

次(这里

),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这样求得的平均数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

叫做权。

2.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数据的波动

1.方差的概念:

在一组数据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通常用“

”表示,即

2.标准差:

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第二部分例题与解题思路方法归纳

类型一平均数

【例题1】(2010•宁德)下表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公布的5月某一周入园参观人数,则这一周入园参观人数的平均数是  万.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样本平均数的求法,熟记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题思路〗只要运用平均数公式:

,即可求出.

〖参考答案〗解:

平均数=(36.12+31.14+31.4+34.42+35.26+37.7+38.12)÷7≈34.88(万),

所以这一周入园参观人数的平均数是34.88万.

故填34.88.

【课堂训练题】

1.某酒店共有6名员工,所有员工的工资如下表所示:

(1)酒店所有员工的平均月工资是多少元?

(2)平均月工资能准确反映该酒店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吗?

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如何才能较准确地反映该酒店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解:

(1)平均月工资=(4000+600+900+500+500+400)÷6=1150(元),

(2)∵能达到这个工资水平的只有2人,

∴平均月工资不能准确反映该酒店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500元,才能较准确地反映该酒店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原因是它符合多数人的工资水平.

2.某企业招工广告中称,本企业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为2000元/月,如果是事实,你愿意受聘于该企业吗?

〖参考答案〗解:

不一定.

因为可能比2000元高的员工的工资的平均工资比全部的平均工资高的多,

比2000元低的员工的工资的平均数比全部的平均数低得多,

那么平均工资为2000元,这个数不能说明大多数员工的工资,

因此不一定去;

如果2000元是中位数,还是能够去的.

【例题2】在“情系玉树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某校九

(1)班同学人人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现将同学们的捐款数整理成统计表,则该班同学平均每人捐款元  .

捐款数(元)

5

10

20

50

人数

4

15

6

5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熟记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题思路〗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参考答案〗解:

(5×4+10×15+20×6+50×5)÷30=18元,

∴该班同学平均每人捐款18元.故填18.

【课堂训练题】

1.某生数学科课堂表现为90分、平时作业为92分、期末考试为85分,若这三项成绩分别按30%、30%、4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则该生数学科总评成绩是  分.

〖参考答案〗解:

=90×30%+92×30%+85×40%=27+27.6+34=88.6.

2.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时段的汽车流量,记录了15天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其中有2天是142辆,2天是145辆,6天是156辆,5天是157辆,那么这15天通过该路口汽车平均辆数为(  )

A.146B.150C.153D.1600

〖参考答案〗解:

依题意有:

(142×2+145×2+6×156+5×157)÷15=153.故选C.

类型二中位数、众数

【例题3】(2010•鸡西)一组数据:

3,4,9,x,它的平均数比它唯一的众数大1,则x=  .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众数与平均数的能力.正确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解题思路〗众数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或9,因此应分众数是3或4或9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参考答案〗解:

当众数为3时,(3+4+9+x)÷4=4,则x=0;

当众数为4时,(3+4+9+x)÷4=5,则x=4;

当众数为9时,(3+4+9+x)÷4=10,则x=24.

∴x=0,4或24.

当x=0,24时,没有众数

∴x=4

故答案为4.

【课堂训练题】

1.100名学生进行20秒钟跳绳测试,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跳绳个数x

20<x≤30

30<x≤40

40<x≤50

50<x≤60

60<x≤70

x>70

人数

5

2

13

31

23

26

则这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m满足(  )

A.40<m≤50B.50<m≤60C.60<m≤70D.m>70

〖参考答案〗解:

∵一共有100名学生参加测试,

∴中位数应该是第50名和第51名成绩的平均数,

∵第50名和第51名的成绩均在50<x≤60,

∴这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m满足50<x≤60,

故选B.

2.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红歌传唱活动”比寒中,七位评委给某参赛队打的分数为:

92、86、88、87、92、94、86,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五个分数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是(  )

A.89,92B.87,88C.89,88D.88,92

〖参考答案〗解:

根据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五个分数的平均数为:

平均数:

(92+86+88+87+92)÷5=89,故平均数是89;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

86、87、88、92、92.

最中间的年龄是88,

故中位数是88.故选:

C.

类型三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例题4】一组数据3,x,0,﹣1,﹣3的平均数是1,则这组数据的极差为  .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极差的定义,求极差的方法是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

〖解题思路〗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即可求得x的值,进而得到这组数据的极差.

〖参考答案〗解:

根据题意得:

3+x+0﹣1﹣3=1×5,解得x=6.

则这组数的极差是6﹣(﹣3)=9.

【课堂训练题】

1.“恒盛”超市购进一批大米,大米的标准包装为每袋30kg,售货员任选6袋进行了称重检验,超过标准重量的记作“+”,不足标准重量的记作“﹣”,他记录的结果是+0.5,﹣0.5,0,﹣0.5,﹣0.5,+1,那么这6袋大米重量的平均数和极差分别是(  )

A.0,1.5B.29.5,1C.30,1.5D.30.5,0

〖参考答案〗解:

平均数:

30+(0.5﹣0.5+0﹣0.5﹣0.5+1)÷6=30(kg),

极差:

(30+1)﹣(30﹣0.5)=1.5(kg),故选:

C.

2.一组数据为1,5,3,4,5,6,这组数据的极差、众数、中位数分别为(  )

A.5,4,5B.5,5,4.5C.5,5,4D.5,3,2

〖参考答案〗解:

先对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序:

1,3,4,5,5,6.

位于最中间的数是4和5,

∴这组数的中位数是4.5.

这组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是5,

∴这组数的众数是5

极差为:

6﹣1=5.

故选B.

【例题5】博才中学要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拔一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活动.这两位活动同学最近四次的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表:

(单位:

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75

70

85

90

85

82

75

78

(1)根据表中数据,分别求出甲、乙两名同学这四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分.

(2)经计算,甲、乙两位同学这四次数学测验成绩的方差分别为S甲2=62.5,S乙2=14.5,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成绩较稳定?

请说明理由.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方差、平均数,方差的意义:

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解题思路〗

(1)由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即可;

(2)方差越小,成绩越稳定,反之,方差越大,成绩越不稳定.

〖参考答案〗解:

(1)

甲=

(75+70+85+90)=80,

乙=

(75+78+85+82)=80,

(2)∵S甲2=62.5,S乙2=14.5,

∴S甲2>S乙2,

∴乙的成绩稳定,因为甲的方差大于乙的方差.

【课堂训练题】

1.王大伯几年前承包了甲、乙两片荒山,各栽100棵杨梅树,成活98%.现已挂果,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为了分析收成情况,他分别从两山上随意各采摘了4棵树上的杨梅,每棵的产量如折线统计图所示.

(1)分别计算甲、乙两山样本的平均数,并估算出甲、乙两山杨梅的产量总和;

(2)试通过计算说明,哪个山上的杨梅产量较稳定?

〖参考答案〗解:

(1)

(千克),

(千克),

总产量为40×100×98%×2=7840(千克);

(2)

(千克2),

(千克2),

∴S2甲>S2乙.

答:

乙山上的杨梅产量较稳定.

2.一次期中考试中,A、B、C、D、E五位同学的数学、英语成绩等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

(单位:

分)

(1)求这五位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和英语成绩的标准差;

(2)为了比较不同学科考试成绩的好与差,采用标准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标准分的计算公式是:

标准分=(个人成绩一平均成绩)÷成绩标准差.

从标准分看,标准分大的考试成绩更好.请问A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与英语哪个学科考得更好?

友情提示: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计算公式是:

S=

,其中

为n个数据x1,x2,…xnr的平均数.

〖参考答案〗解:

(1)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数学=

(71+72+69+68+70)=70

英语考试成绩的标准差

S英语=

=6

(2)设A同学数学考试成绩标准分为P数学,英语考试成绩标准分为P英语,

则P数学=(71﹣70)+

=﹣

P英语=(88﹣85)÷6=

∵P数学>P英语∴从标准分来看,A同学数学比英语考得更好.

类型四统计量的选择

【例题6】甲、乙两名运动员在6次百米跑训练中的成绩如下表:

(单位:

秒)

请你比较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并利用这些数据对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评价?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平均水平的判断主要分析平均成绩,优秀成绩的判断从中位数不同可以得到,众数比较整体成绩.

〖解题思路〗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参考答案〗解:

甲:

数据10.8出现2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10.8;

平均数=(10.8+10.9+11.0+10.7+11.2+10.8)÷6=10.9;

中位数=(10.8+10.9)÷2=10.85;

乙:

数据10.9出现3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为10.9;

平均数=(10.9+10.9+10.8+10.8+10.5+10.9)÷6=10.8;

中位数=(10.8+10.9)÷2=10.85;

所以从众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