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3007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docx

高考地理增分策略

2014年高考地理增分策略

  一、选择题解答策略

  

(一)选择题考查角度

  高考地理选择题以“一材多问”的串联式题目为主,主题相对聚焦(情境、图表)与知识适当分散(选项信息涉及多个知识点)相结合。

其主要考查方式有:

  1.围绕主题由“地”及“理”纵深考查

  围绕某一主题情境纵向考查,从事实判断到原理分析,第一问多依托图表信息考查地理分布、变化、特点等;第二问多为迁移性问题,如成因、影响、对策等。

  【例1】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1.B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表信息判断人口的变化(地理事实),第2题考查人口变化的影响(地理意义)。

第1题,0―14岁人口的比例1982年大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小;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例与2009年相差不大,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大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

第2题,由上题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009年25―59岁的人口数量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2.依托特定区域多角度考查

  选取特定区域从多角度发散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例2】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3―5题。

  3.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4.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

  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5.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答案】3.C4.A5.C

  【解析】试题以北美洲东部地区为载体,围绕科学考察这一主题情境,将锋面天气、地理信息技术、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点的考查巧妙地融为一体。

第3题执因索果、层层推理(风向―气团―锋面―天气),反映自然地理的基本思维方法;第4题考查遥感技术在科学考察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要比根据应用实例判断技术手段考查的思维层次更高;第5题巧妙利用日期的对称考查昼长的变化规律,也比较巧妙。

  

(二)选择题答题程序

  1.读:

“火眼金睛”――穷尽材料信息

  

(1)题干信息:

时间、空间、属性、要求。

  

(2)图表信息:

地图的图名、图例、注记、比例尺、地理事物、位置等信息;统计图的单位、刻度、要素的“量”及其变化、曲线形态变化、分段对比的节点等。

  (3)设问信息:

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知识。

  (4)选项信息:

关键词、特殊词。

  2.思:

“搜肠刮肚”――调用所学知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明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条件;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

  3.答:

“一锤定音”――好马不吃回头草。

  (三)选择题常见题型解读

  1.计算型选择题

  计算型选择题特点:

①题干或图表中提供了计算所需的基本数据;②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能反映地理计算所需的基本原理;③题目设问与题目提供的信息相对应,据此调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例3】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前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回答第6题

  6.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ABCD

  (注:

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

  【答案】6.C

  【解析】信息:

世界时4时①处海上日出;①处为(45°E,30°S)→分析:

①处日出时,当地时间为几点→计算:

①处比世界时早3小时,当地日出为7:

00

  →30°S地区7:

00日出,昼短夜长,①处位于晨线上→C图正确。

  【解答技巧】

(1)提取信息:

提取试题中的图文信息,确定计算的已知项和所求项。

(2)分析信息:

调用所学的原理、公式,分析信息间的内在关系。

(3)计算验证:

套用计算公式,得出计算结果,再把结果和题目提供的其他信息相联系,以确定其正误。

  2.组合型选择题

  【例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及淤泥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8.图中I、II、III、IV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I、IIB.III、IVC.I、IIID.II、IV

  【答案】7.A8.D

  【解析】第7题,①甲处地形平坦,沉积物深厚,适宜平整土地;②乙处为河流凸岸,以流水沉积为主,没必要修建护坡堤;③丙处为陡坡,不宜修建梯田;④丁处位于沟谷,可建挡土坝,拦沙蓄水。

第8题,图中I处为流水沉积形成,II处为断层,III处为沉积形成,IV处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解答技巧】

(1)肯定:

找出叙述选项中最有把握的(一个或两个)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2)排除:

把错误选项排除掉。

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与题干意思不符的选项或含有错误选项的组合。

(3)比较:

若还有两个及以上的选项,可将其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4)确定:

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3.统计图型选择题

  【例5】(2013年江苏地理卷)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9―10题。

  9.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10.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答案】9.D10.C

  【解析】从图中看出:

2003年以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在耕地减少的背景下,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解答技巧】

(1)“有什么”――根据图名确定统计图表达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中的线条、数据中找出表达要素。

(2)“怎么样”――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认识图中各要素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3)“为什么”――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统计图的分析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数量特征;定性分析→变化趋势);要抓双重联系(图内→信息;图外→知识);对比分析找差异,归纳总结得结论。

  4.等值线型选择题

  【例6】(2013年新课标文综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11―13题。

  1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1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13.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11.C12.A13.B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

第11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结合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第12题,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④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

第13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④,③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

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解答技巧】

(1)掌握最基本的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五读”:

数值(极值、等值距)、延伸、疏密(分布递变)、弯曲(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局部闭合(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

“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重视常考点:

等高线中相对高度的计算,陡崖,河流两岸的对称,等压线中高压脊、低压槽处锋面天气的判读。

  5.因果型选择题

  【例7】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

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

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

  15.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生产厂

  【答案】14.B15.C

  【解析】题目给出的信息虽然很简洁,但需要对整车生产厂、核心零部件厂、一般零部件厂、研发中心的关系在整体把握基础上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该公司在中国建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属于工业集聚;研发中心、核心零部件生产厂留在日本本土,体现了工业分散。

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吸引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

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为整车厂提供配套服务,可以减少运费,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受地震、海啸灾害影响,留在日本灾区的核心零部件厂停产,势必导致中国整车生产厂减产。

在灾区的研发中心可能受到灾害影响,但其技术短期内不会受损。

  【解答技巧】解答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

一是明确题干和题肢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二是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因”还是“果”,防止倒果为因。

另外,有三种情形的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

第一,答非所问者;第二,与题干规定重复或变相重复者;第三,因果颠倒者。

  常用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会出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等不同情况,所以应按照题目的指向性,把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区分开来。

(2)基本观点分析法。

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6.推理型选择题

  【例8】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16―17题。

  16.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17.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答案】16.C17.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读图,并理解图中承载的信息。

第16题,图中显示,该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工资水平升高,剩余劳动力减少。

T0年时工资水平低,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很低,工业企业主要是初加工类型,类型不多。

T1―T2年期间工资水平明显升高,说明新产业代替旧产业,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T2年后产业升级基本完成,但未显示出衰退迹象。

第17题,甲类产业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工资一直较低,说明属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该更早被淘汰;由于甲类产业所能支付的工资较低,应该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相对于甲类产业,乙类产业工资水平高,属于较高层次的产业,进入本区域的时间相对较晚。

  【答题技巧】根据题干隐含的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或层次关系,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关键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试题隐含的条件,用好、用足已知条件。

  (四)选择题常用解答方法

  1.排除法:

排除法是利用选项错误或题干与选项逻辑不相符,将错误答案排除,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排除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应用情况:

(1)选项本身存在科学性错误;

(2)选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不相符;(3)瞻前顾后,选项前对后错或前错后对;(4)两个选项含义相似或相反,注意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对比。

  2.逆向思维法:

当我们看到一道试题涉及面较广,或者是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先假定某一选项是正确的,然后把它放到条件中去检验,进而逐一排除或确定。

  3.优选法:

有的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而且有些内容我们并不完全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你最有把握的选项。

  4.图解法:

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例9】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据此完成18―19题。

  18.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19.30―48小时,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

  【答案】18.B19.C

  【解析】如下图所示:

借助相对运动,24小时后,天气系统东移120千米,即可视为甲地西移120千米(图中甲′位置),甲地位于高压系统西部,吹东南风。

30―48小时低压系统将移至甲地(图中甲″位置),低压区气流上升,易出现强对流降雨天气。

  5.猜测法:

在地理考试中,以上方法均不能作出选择时,就要靠临场猜测。

但并不是说乱猜,而是依靠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及清晰敏捷的头脑,针对考题的合理性及熟悉性进行合理判断。

判断时,考生往往把第一印象作为首选答案,或者最大限度排除干扰选项,在剩下选项中选择最有可能的一个,往往能够成功。

  二、综合题解答策略

  

(一)综合题考查角度

  地理综合题多立足区域研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

其主要考查方式有横向综合型和纵向探究型。

  1.横向综合型:

以区域为载体进行扫描式考查,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的不同角度展开问题。

试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区域定位→描述地理分布、变化、特征→阐释地理成因、规律、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方向、问题措施、区际联系等)。

  【例10】(2013年福建文综卷)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

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

《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1)描述M城气候特征。

  

(2)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4)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点评】本题以“重走古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为线索,对“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涉及的考点有气候特征、商业区位、交通运输区位、区域发展条件等。

  【答案】

(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2)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4)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2.纵向探究型:

以区域空间为背景,围绕某一主题要素进行纵深式考查。

试题设计紧紧围绕主题要素,由浅入深、由地及人,问题难度、能力目标梯级推进,探究意味浓厚。

  【例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

图示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

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点评】本题以辽河流域为载体,选取“水”作为主题要素,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整合:

地形特征(剖面图)→河流水文特征→地下水与河水间的补给→“丁坝”的作用→“引松济辽”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自然到人文,从空间联系到时间变化,“知地析因究理”层层递进,自然流畅。

  【答案】

(1)如下图所示。

(2)“东水”:

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

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

(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二)综合题答题程序

  1.审――认真审题是准备答题的基础

  

(1)审什么:

审时间(季节、日期、时刻);审空间(直接地名、间接区域);审数据(数据含义、数值大小、变化特征、“数文转换”、计算);审图像(图名、图例、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

  

(2)怎么审:

快速浏览材料(含图)、题目要求;细读材料与题目要求;圈点关键词;在旁边写出联想词、画辅助图。

  (3)审设问:

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修饰词、限定词,确定问题指向。

下表为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2.捕――捕捉有效信息是正确答题的钥匙

  向图表要答案,穷尽一切图文信息。

信息来源主要有:

  

(1)扣准图名和图例,读出经纬度、箭头、注记等。

  

(2)坐标图要注意纵坐标、横坐标、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交叉点,多轴坐标图要准确寻找与变化曲线相对应的横、纵轴。

  (3)等值线图从形态、疏密、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分析。

  (4)区域图、地形剖面图根据经纬度、海拔高度、参照物、比例尺等判断地理位置。

  (5)记录文字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3.思――综合思维是完整答题的保证

  

(1)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向教材要答案,对设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定位,锁定需要调动的原理、规律。

  

(2)思维建模,筛选要点:

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答对、答全,但要结合具体问题和考查区域对答题模板进行仔细筛选,决定要点去留。

根据限定词筛选(自然、人为;时间、空间;异同);根据所在地区筛选(要与区域特征相吻合,因地制宜);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3)看图说话、读表归纳:

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文字材料(直接用、概括用);图示材料(看图说话,揭示联系);数字材料(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

  (4)整合信息,形成思路:

围绕新情境,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将获取的信息、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要点。

  4.答――规范书写是完美答题的要求

  

(1)答案组织“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

  

(2)有主次:

结合问题,联系相关知识,先主后次将答案要点一一作答。

  (3)分层次:

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知识层次,避免大小概念、原理混杂。

  (4)用术语:

回答问题要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述要科学、规范、完整,不能出现病句和错别字。

  (5)因果化:

回答问题叙述清楚,有因有果,前因后果,对应准确。

  (6)扣点答题不是摒弃具体阐释,用语规范并不是反对活学活用、个性感悟,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拿到基础性分数的同时,争取获得拓展性得分。

  (三)综合题常见题型解答策略

  1.描述型问题:

特征、分布、规律等

  

(1)分布变化

  【解答策略】

  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本答法是首先明确事物的属性(是什么,怎么样),然后回答其空间分布特征、规律(在哪里,哪里多,哪里少)。

  点状地理事物分布应从方位(位置)、叠加(沿什么分布)、疏密(数量)等方面分析。

  线状地理事物分布可从走向、弯曲、疏密、数值变化规律(由哪里向哪里递减?

M增)等方面去分析。

  面状地理事物分布应从分布位置、方位(在哪里),范围(轮廓形状、延伸方向、面积大小)去分析。

  ②地理事物变化一般分为节律性的周期变化(日、季节、年际变化)和非节律变化,前者要归纳概括变化规律,后者需要分段描述,需关注极值点、转折点等。

  

(2)地理特征

  【解答策略】

  ①把握描述方向和角度。

明确描述的方向,即描述的对象在哪里、是什么;确定描述的角度,即从哪些方面来分析,确保要点全面无遗漏。

  ②看图说话,读表归纳。

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的地理特征信息。

对图表信息归纳概括,结合问题进行必要地取舍,确保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规范表达,描述专业。

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答案组织点要全、话要短,先主后次,层次分明。

  【思维模板】

  ①位置特征:

纬度位置(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海陆位置(气候类型、交通通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