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817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docx

四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课序课题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共(6)课时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

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课本47—48页三位数乘两位数

(1)课时

 

一、复习导人

教师:

国庆节期间很多人都外出旅游了。

王叔叔和李叔叔也去旅游了,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但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不一样的,请看:

出示信息表: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

从提供的信息来看,他们去的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

(不是)根据提供的信息,王叔叔坐旅游大巴,速度为78千米/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的路呢?

指名学生列出算式:

78×12。

教师:

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王叔叔乘坐的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估算后(一般会估成80×10),请其说说为什么这样估?

(估成整十数,而且这里正好是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比较接近准确答案。

教师:

如果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怎样算?

(笔算)请试着算算看吧?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重点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基本算法的探究

 

呈现问题:

根据上面的信息,李叔叔乘火车又行了多少千米呢?

如何算?

引导学生先列出算式:

145×12

教师:

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已经有了,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李叔叔乘坐火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根据学生的估算情况(一般会估成150×10),请其说说这样估得的结果会怎样?

(同样是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结果比较接近准确数。

教师:

同样,我们想具体知道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到底行了多少千米?

该怎么算?

请你笔算出结果吧。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选择典型算法请相关学生板演。

然后,请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算理。

在学生说明过程中(如下图),教师以多媒体配合演示,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理解:

要算12个小时行的路程,可先计算2个小时行的路程,然后再算10个小时行的路程,最后再将两部分加起来。

对于结果有错的情况,先不急于否定,而是同样让学生说明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一是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差距是否大?

如果比较大,那说明结果肯定有问题;二是通过验算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来进行验算。

2.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为后续讨论提供素材。

主要选择三种素材:

一是正确的,二是算法错误的,三是算法正确、答案错误的。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括号内。

第1题:

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①2×5②20×5③200×5④200×50

第2题:

下面第()个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①209×15②209×52③325×52④152×5

第3题:

不计算,选择答案。

425×19=()

①3825②8020③8075④46325

425×219=()

①93075②68000③46325④80000

三、课堂总结(略)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第二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共(6)课时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

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

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课本第51页

(2)课时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的现象写出来。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的现象也写出来。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

(1)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

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20是2乘l0,120也是12乘10;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24是8乘3,3000也是1000乘3。

②组织全班交流。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

(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

 

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乘上相同的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

(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

(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

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除以相同的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题和第4题。

二、研究“积不变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则它们的乘积不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除以4,宽乘4后,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第三课时:

常用的数量关系

共(6)课时

1、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2、 使学生理解、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理解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教(学)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常用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与总价),课本第52页

第(3)课时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题目:

 

(1) 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 300元买6个这样的书包,每个多少钱?

 2、引入新课。

 师:

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出示例4.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

 学生回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师: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要用多少钱的数叫总价。

 

(3) 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那么你能分别说说例4中这两道题里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出什么?

是怎样求的?

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讨论反馈. 

师:

从上面的两道题里,我们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提问: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又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师生交流后出示: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备注:

 

师: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4)小结:

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第8题。

四、安全教育:

有家长接送的孩子,放学后不要站在马路边上等待家长接送,要在保安室那边等待家长接。

 

备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第四课时:

常用的数量关系

共(6)课时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3、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教(学)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常用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和时间):

课本第53页

第(4)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探究。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5,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

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钢笔每支4元写作—— 

备注: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5、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6、P53“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安全教育:

天气逐渐转冷,同学们应随着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防止生病。

 

备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