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894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6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docx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

第一章2002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2002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背景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2001年是世界经济近10年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2002年全球经济进入了复苏的初期阶段。

美国、日本和欧盟世界经济三大主导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不尽如人意,经济复苏跌宕起伏。

2002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一波三折。

从2001年四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高达5%,第二季度增长率仅为1.3%,经济增幅急剧下降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固。

随着安达公司等一系列假帐丑闻大曝光、股市大幅下跌,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的悲观情绪也随之上升。

虽然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了4%,但失业率一直在5.8%左右变动,各种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工业生产指数也时好时坏。

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又回落到1.4%,这些现象说明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002年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势比2001年要差。

2001年欧元区国家经济好于美国,但在2002年则逊于美国。

作为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德国经济不断恶化。

第一季度GDP仅实现了0.2%的增长。

由于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企业投资热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季度失业人数是过去5年来的最高点。

全年私人消费增长率为零,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0.2%-0.5%之间徘徊。

2002年日本经济有所好转。

第一、二季度,GDP增长速度按环比计分别增长了0%和0.5%,改变了2001年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

但日本国内的通货收缩形势依然没有改变,在推进结构改革方面一直也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在此背景下,日本经济通过改革促进增长的道路仍是长期和艰难的。

2002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三大经济体经济的不稳定性,为中国“入世”元年带来了极好的投资机遇。

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中国吸引外资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在国际经济形势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2002年我国GDP增长了8%,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21.8%,全年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0%左右,结束了几年来外贸对GDP增长贡献率为负值的局面。

(二)国内经济环境的发展

1、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稳步实施

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描绘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作为全国一盘棋,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全国小康就难以巩固;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就是一句空话。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今年以来,西部地区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一批水电枢纽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向纵深推进。

农村基础设施大大加强,特色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整体上稳步推进。

2、加入WTO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外界对我国经济的信心明显增强,入世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入世加速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一年来我国严格履行有关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下降到降到12%。

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政策,相继颁布了一批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条例,清理法规文件约2300件,法律环境明显改善,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

作为“入世”的重点之一,政府改革加速,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进程加快。

2002年11月4日,国务院首批取消的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按照国际通行的经济规则办事的有力行动。

伴随着“入世”,我国国内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明显加快。

经过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革,企业在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某些进展较大的企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东南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改制有了新的突破,经济活进一步增强;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和重组迈开重要步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改革重组,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步子也在加快。

第二,“入世”对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2年,在令人最担心的农业领域,我国既没有出现国外农产品大规模涌入的现象,也没有出现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滑坡。

这主要是因为2002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因灾减产,全球粮食需求缺口较大,国际市场粮食因缺乏价格优势而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在世贸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了适当的调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进口的增长。

入世后,工业行业的市场化与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随着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放松,国内需求增长旺盛,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产销与进口同增;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家电等轻工业受益较为明显,由于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限制的取消和减少,相关产品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家电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内市场降价竞争的困境,将产品销售迅速延展到国际市场。

信息技术产业转移效应进一步显现,我国正在成为国际信息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分销基地,台式计算机、手机、电话机等多项产品产量已占世界第一,光驱、硬驱、显示器、打印机也名列前茅,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集成电路也迅速发展起来。

入世后,我国在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已超越承诺。

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商贸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外资敞开大门,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

二、2002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2002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1、三大地带GDP增速再创新高,西部与中部增幅基本持平,但与东部增幅差距拉大

(1)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加快。

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GDP总额分别达到70346.37亿元、31369.77亿元和15724.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三大地带GDP分别增长了11%、9.7%和9.7%,同比分别提高了1.2、0.65和0.91个百分点。

2002年,三大地带GDP逐季攀升,并都创造了1998年以来的新高。

东部地区GDP增幅领先,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西部与中部GDP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由上年相差0.3个百分点缩小到相差0.01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GDP幅差距有所扩大,由上年相差1.2个百分点增加到1.3个百分点。

(2)除北京外全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2002年,全国GDP同比增长8.0%。

初步统计,全国有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的GDP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18个省份(东部地区10个,中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4个)的GDP增幅超过10%;天津继续保持GDP增幅全国第一的地位,GDP增幅高达12.5%,增幅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后排在前十名的依次是青海和西藏均为12.4%、浙江12.3%、内蒙古、江苏和山东均为11.6%、上海10.9%、广东和山西均10.8%。

云南和新疆两省区增长速度最低,也均达到8.1%。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除北京市GDP增幅回落1个百分点外其他各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4个,提高幅度最多的是山西2.4个百分点,其次是内蒙古和广西均上升2.0个百分点,浙江、江西、云南、福建、山东和江苏6个省份提升幅度在1.5-1.8个百分点之间。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南5省的GDP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五名的地位,江苏和山东和广东一样,GDP跨入了一万亿元以上大省行列。

2、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步伐加快

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

全年国GDP跃上10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3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比重为14.53:

51.74:

33.72,与2001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0.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

(1)三大地带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最快。

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同比分别下降了0.76、0.78和0.95个百分点。

全国除了海南、山西和吉林3省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07、0.13和0.21个百分点外,其他省(区、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不断降低,下降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1个省(区、市):

东部地区的浙江、福建和山东3省分别降低1.44、1.15和1.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南5省区分别降低1.65、1.14、1.38、1.08、1.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和青海3省分别降低1.12、1.50、1.06个百分点。

福建、安徽、内蒙古、四川和贵州5个省连续两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在1个百分点以上。

三大地带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均超过4%,西部地区增幅较大。

2002年,东、中、西三大地带第一产业分别增长了4.17%、4.52%和4.36%。

与上年同期相比,西部地区增幅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高了0.5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下降了0.15个百分点。

增幅排在前十名的依次是山西12.0%、海南9.2%、黑龙江8.1%、辽宁8.0%、广西7.0%、吉林6.3%、天津和宁夏均6.1%、甘肃5.8%、北京和新疆均5.0%。

农业生产继续在结构调整中增长,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

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优质早稻面积占全国优质早稻面积的78%;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约占全国的50%;东北三省优质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和63%。

各地区农业向特色、高效方向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中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更加突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较高,农业市场增长加快。

(2)三大地带第二产业比重均有提高。

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同比分别上升了1.50、0.47和0.88个百分点。

除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湖北、广西和新疆10个省(区、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外,其他省(区、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江西、内蒙古、贵州、福建、陕西和山东6个省区上升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分别为2.07、1.79、1.52、1.37、1.21和1.01个百分点。

江西和福建2个省连续两年第二产业比重升幅高于1个百分点。

三大地带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中部地区。

2002年,三大地带第二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12.68%、11.68%和12.39%,增幅同比提高了2.34、1.28和2.27个百分点。

有26个省(区、市)第二产业产值增速超过10%,前十名依次是江西18.3%、内蒙古16.5%、青海16.4%、山东14.8%、天津和四川均14.3%、福建14.2%、江苏和重庆均13.8%、贵州13.6%。

各地区工业生产在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加快的驱动下,各项生产指标创多项历史最好水平。

三大地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创造历史新高,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5.68%、14.73%和12.93%,增幅同比分别提高了2.87、2.95和3.30个百分点。

全国有22个省份(东部地区10个、中部地区7个、西部地区5个),福建以20.1%的速度高居榜首,增速在15%以上的15个省份依次是:

海南和内蒙古均19.1%、浙江19.0%、吉林18.6%、天津17.8%、山东17.3%、四川17.2%、山西16.8%、江西和湖南均16.1%、江苏15.7%、安徽15.3%、重庆15.2%和广东15.0%;西藏工业增加值增速最低,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