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883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docx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

1.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国主义的模式各是什么?

形成不同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英:

殖民帝国主义。

拥有广大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垄断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息息相关。

法:

高利贷帝国主义。

其金融资本发展迅速,而工业资本相对较弱。

垄断资本家还把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非生产性的高利贷性质的资本输出,使法国每年收获巨额利息,法国成了欧洲的高利贷者。

德:

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德国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贵族地主领导下实现的,因此贵族地主在普鲁士仍然占有统治地位,包揽了德意志帝国的一切军政要职。

垄断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占有优势,但政治上无权,垄断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地主阶级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德国式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美:

托拉斯帝国主义。

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

俄日:

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外扩张,对内军事压迫。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①1879年,德与奥匈帝国为了联合对抗俄法两国,正式订立军事联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②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

英国于1904年同法国、1907年同俄国订立协约,构成了三国协约。

③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3.美国对德宣战的原因

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②德国拉墨西哥反美;③德争霸潜在威胁;④英法战败损失贷款;⑤美国需要走向世界。

4.各列强参战的目的

德:

为了争夺英法殖民地和俄国的属地,摧毁英国海上霸权。

奥匈:

吞并塞尔维亚,建立巴尔干霸权,削弱俄国。

英:

击溃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德国,夺取德殖民地及土耳其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

法:

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抑制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夺德的萨尔矿区和鲁尔工业区。

俄:

在欧洲重建权力平衡-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夺取加利西亚,建立“大斯拉夫”帝国,削弱奥匈帝国、德国。

意大利:

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等地,占领的里亚斯特和阿尔巴尼亚,建立地中海霸权。

日:

夺取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树立亚太地区霸权。

美:

打压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和最危险的敌人,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提高声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获得更大权益。

5.一战的性质与影响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

①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②各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英法失去优势,俄国爆发了革命,美国损失很大,日本独霸山东,西方国家主宰世界一去不复返;

③进一步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

④促使亚洲、北美各名族的觉醒;

⑤大战改变了各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战争推动科技新成果投入民用;战后上流社会生活方式趋向简单化;临时性的措施机构影响了国家垄断;妇女活动领域和家庭社会地位提高;舆论控制为极权主义国家提供先例

⑥大战对战后世界精神方面最持久的影响是幻灭。

6.结合英法美在对德合约问题上的争论分析三大国的战略构想

英美:

一方面削弱德的军备和武装,使德不足以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另一方面要保留德的部分武装力量,用来“维持国内秩序,镇压国内革命,防止布尔什维克蔓延”。

法:

左右为难,从自身安危和争霸争霸起见,最好是彻底解除德全部武装;从镇压欧洲革命和防止布尔什维克蔓延来看,保留德部分武装是同意的。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凡华体系建立过程中,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是按战后初期各国实力,主要是军事力量大小决定的,因此各国所得利益相差很大,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系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②凡华体系分割了战败国的大片领土,夺取了巨额赔款和财富,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这种对战败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③在建立凡华体系中,帝国主义国家把这一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并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制,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同苏联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④凡华体系建立后,欧洲国家的领土实际是按列强的意志划分,这使欧洲产生许多新的民族矛盾,使本来就存在的名族矛盾和边界纠纷更加复杂化,这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华体系而挑起新的国家争辩的温床。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凡华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利益来重新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起来的帝国主义新秩序;

②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体系;

③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或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④是帝国主义反对苏联、反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

⑤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基础上达成的暂时妥协。

9.怎样理解“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①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冲破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这迟早要引发一场大的革命风暴;

②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俄国这种矛盾的集中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俄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③一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④一国胜利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

布尔什维克党有自身的先进性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10.“四月提纲”的内容及意义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

因发表在四月,故名。

主要内容有:

①提出了立即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路线;

②制定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计划;

③制定了和平发展的方针:

“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意义:

提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解决了由资产阶级名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转变的问题,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1.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肯定:

①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新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开辟了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③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把理想变成现实,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⑤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否定:

①是布尔什维克党政变;②是俄国历史的耽搁,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俄国会自上而下改革,把俄引向现代化道路,人民就不会在苏维埃制度下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12.为什么说布列斯特条约是革命的妥协

①布列斯特条约是一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订的一份合约。

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又宣告废除此条约;

②布列斯特条约签订前夕,苏维埃俄国面临险恶的国际国内环境;

③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是交出了次要利益,保存了根本利益的妥协。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13.为什么说德国十一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从革命的结果来看,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②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占主要方面;

③德国无产阶级处于分裂状态,力量弱小。

14.匈牙利共和国覆灭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

社会民主党的背叛

教训:

共产党的严重错误;与社会民主党无原则合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工业化政策超越发展阶段;大敌前疏于军队建设;长期脱离本国的革命斗争。

15.试将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相比较,分析各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及经验教训(结合9、13、14)

 

16.如何评价共产国际的运动

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

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

1919年3月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

共产国际一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共产国际的历史功绩

(1)传播了马列主义,同右倾机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幼稚病进行了斗争,使各国共产党能够沿着马列主义的轨道比较健康的发展,马列主义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迅速的传播。

(2)帮助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先锋队组织,这些组织在国际工人运动和本国的革命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支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4)领导开展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并积极投入其中。

2.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

教条化,神圣化

(1)对世界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因此教条主义的把十月革命的经验运用到社会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

(2)对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能力和发展潜力估计不足,在制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时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3)对社会主义民主传统和社会主义民主党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估计不足,因此在实行无产阶级统一策略和对社会民主党的态度上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宗教主义。

(4)在强调各国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问题时,忽略了各国党坚持独立自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过于强调集中统一,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影响了本国党对本国革命的领导。

17.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方式

①生产合理化,采用先进技术,生产专业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劳动生产率提高;②美国的贷款;③相互间妥协。

18.法国左翼联盟及英国工党上台执政的背景

法国:

1924年6月到1926年7月,左翼联盟政府上台执政,由激进社会党人赫里欧组阁,左翼联盟的内外政策:

内政:

践诺,①实行政治大赦;②恢复因参加大罢工斗争而解雇的铁路工人的工作;③赋予公务员组织工会和妇女参加市政和县政选举的权利;④限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天主教会的特权。

外交:

调整,①采取同德国和解的政策,接受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②1924年10月同苏联建立了外交政策。

英国:

①一战后英国经济的衰退、阶级矛盾的激化,为工党的执政奠定了基础;②工党本身的策略方针获得了广泛的支持;③英属殖民地运动的兴起、外交上的困难,为工党执政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④资产阶级内部分裂和自由党的衰落,为工党走向政治舞台提供了可能。

1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与影响。

(如何评价)

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外国武装力量干涉和内乱迭起,国家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为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以保证战争需要而实行的。

内容:

①余粮征集制,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以外的所有粮食;②工业国有化,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国家经营所有外贸活动;③贸易国有化,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④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⑤口粮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统一分配。

作用:

利--在整个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采用这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手段,在市场之外建立起城乡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使苏维埃俄国迅速形成了严格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列宁语),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