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876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凯里市炉山第二小学2017-2018学年度

第一学期

电子备课教案

 

教师:

杨光明

班级:

四年级

(1)班

科目:

语文

 

凯里市炉山第二小学

2017年8月31日

5.古诗两首

备课人

杨光明

执教人

杨光明

教学时间

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总第(13)课时

课题

题西林壁

课型

讲读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

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着说一说。

归纳:

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横看—成岭

写景侧看—成峰变幻莫测

题西林壁远近高低—不同赞美庐山奇景

寄意深远

不识—真面目

明理只缘—此山中

课后反思

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兴趣浓厚。

反思数

13

.

备课人

杨光明

执教人

杨光明

教学时间

2017年9月19日星期

(二)

总第(14)课时

课题

游山西村

课型

讲读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

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

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

(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会在什么地方?

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

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

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

因此失去了信心。

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盛情款待

叙事

莫笑腊酒浑

景美人更美

游山西村留客足鸡豚

景色迷人

写景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课后反思

“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学了以后,不少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

反思数

14

6.爬山虎的脚

备课人

杨光明

执教人

杨光明

教学时间

2017年9月20日星期(三)

总第(15)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型

讲读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课前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课后反思

是常识性课文,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教学,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

反思数

15

.

备课人

杨光明

执教人

杨光明

教学时间

2017年9月21日星期(四)

总第(16)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型

讲读课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前准备

PPT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课后反思

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反思数

16

7.蟋蟀的住宅

备课人

杨光明

执教人

杨光明

教学时间

2017年9月22日星期(五)

总第(17)课时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型

讲读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蔽、搜”等7个生字。

会写“掘、抛、倾”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

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

蟋蟀的住宅。

3、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买票进宅”

1、生自由试读课文。

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