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905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docx

四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共计11课时)

唐王镇老南小学韩海燕

教学内容:

教材21——39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本组教材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学情分析:

由于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使人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因此,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展开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方法措施:

1、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3、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

4、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教学准备:

学生:

搜集资料。

教师:

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古诗两首        2课时

2、爬山虎的脚2课时

3、蟋蟀的住宅       2课时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共计11课时

 

5、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世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1、查找有关庐山的资料。

2、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

三棱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庐山的资料。

2、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

三棱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设计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正音,体味古诗的韵律所在。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

]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设计意图:

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弄懂诗意。

]

6、巩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

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诗意。

]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的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那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

  8、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教学内容: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题西林壁》。

说说诗中蕴涵的哲理。

二、读读讲讲

1、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

(2)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设计意图:

训练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

2、指导理解诗意。

要求:

结合注释,插图。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准备请教别人。

想想诗中蕴涵的道理。

划分小组。

把不懂的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解决,还不懂的举手向老师请教。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学,展开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3、教师点拨:

(1)前两句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后两句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生答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

我很快就解出来了。

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设计意图:

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

三、巩固。

1、背诵全文。

2、写生字。

3、体会本事所蕴含的哲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议论)

当堂检测:

1、“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

诗人从(  )、(  )、(  )、(  )、(  )、(  )这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其中多音字为(      ),诗中读(      )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            )。

(2)、“足”的意思是(      ),可以看出(                           

课后反思:

古诗情韵在读时是不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指导,与速度的点拨呢。

本来怕这样匠气太重,但是没有曾经的指点,学生怎样能读出韵呢?

6、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把这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3)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理解一二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与墙的关系。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课时数:

4)

教学内容:

理解三、四、五段

教学目标:

1、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

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3)组织学生汇报。

教师要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读出美感,感悟美。

[设计意图: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

交流话题二: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

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再读一读。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

  交流话题三:

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

  交流话题四: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

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

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

牢固 萎了 

当堂检测:

你能用一句话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吗?

                                                      

                                                      

课后反思:

 激趣引入课文,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通过自主阅读、自读感悟、图文结合、感情朗读等方式解决问题。

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

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7、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观察笔记,介绍了作者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昆虫有很大兴趣,他们不但能从课文中学习到新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须付出许多的努力。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5)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

蟋蟀(生书空)

2、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

住宅

3、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学生试读

3、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

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慎重、选择、洞穴、隧道、挖掘、倾斜

[设计意图: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2、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3、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第2小节)

a、板书:

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

临时隐蔽所

蟋蟀:

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

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指导在课文的语句中进行理解,以巩固课文重点词语。

]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

(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设计意图:

朗读练习,要有感情,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蟋蟀。

]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

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课时数:

6)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①放大的蟋蟀图片。

②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

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