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872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6讲美苏争锋含答案

第16讲 美苏争锋

一、历史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

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特别提示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美苏两国由二战时期的同盟走向对抗,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美苏“冷战”的表现

1.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

(1)美国: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苏联:

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

(1)美国:

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2)苏联: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4.军事上

(1)美国:

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疑难问答 问:

雅尔塔体制就是两极格局吗?

为什么?

答:

不是。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三、美苏“冷战”的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

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1)1950~1953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3)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概念阐释 冷战和“热战”

(1)冷战:

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

(2)“热战”:

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冷战的一种扩大。

3.积极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归纳总结 

1.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和反思的经验教训。

2.柏林墙

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

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考点一 冷战的起源和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

(2)战后军事格局、核武器及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导致战争更加具有破坏力,美苏两国都不敢贸然开战。

(3)世界人民刚刚经历残酷的世界大战,厌战情绪明显。

(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平趋势的增强。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3)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祼祼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2016·课标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时敦促欧洲联合。

相关知识点是马歇尔计划和欧共体的建立。

要求解答的问题是美国的这一政策对欧洲走向联合有何影响。

技巧运用 先排除干扰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联系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实施时,西欧是受制于美国的,欧美不是平等伙伴关系,排除B项。

美苏冷战,分区占领德国,造成了德国分裂,排除D项。

难点辨析 本题C项有较大迷惑性。

题干材料中“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考生据此可能判断此政策会导致欧洲国家的意见分歧,进而出现西欧与东欧国家的对峙。

其实,二战后结束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对垒。

题干材料中的政策主要针对西欧国家而言,故排除C项。

答案正解 选A项。

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

1.冷战的起源

在欧洲和亚洲,战后领土划分反映了战后严峻的现实和苏联、美国间的新裂痕。

……苏联接管了德国东部地区,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了德国的西部地区。

处于苏联控制区内的首都柏林继续由四大国控制。

……到20世纪40年代末,战后的领土安排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正如丘吉尔在1946年所说的那样,“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二战后美苏的国家利益之争是导致冷战的根源。

命题角度 冷战的开端与成因;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

2.二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及美欧关系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1950年之后进一步加剧),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美苏的敌对促进了西欧与美国的紧密合作。

命题角度 二战后初期的美苏及美欧关系;冷战对美欧关系的影响。

考点二 两极格局

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及冷战之间的关系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3)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要求:

依据史料,说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

史料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

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

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论证:

答案 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1.冷战时期的军事对抗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发现问题 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有双重影响。

命题角度 如何评价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两极格局的影响。

2.美苏冷战格局下的欧亚战略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的特点,即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

命题角度 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特点;美苏冷战格局中的欧亚战略的不同。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4

2016

全国Ⅰ,35

全国Ⅱ,35

1.命题点:

西方的遏制政策与苏联经济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

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错在“苏俄”;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B项;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

2.命题点:

爵士乐巡演中的美苏争夺因素

(2016·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说明不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选民的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而不是为了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是在1961年兴起,且包括亚非拉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