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终极答案版.docx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终极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终极答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终极答案版
客观题复习思考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1)
A实践性B革命性C科学性D创造性
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B)
(2)
A为了政治权力而进行的B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C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的D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2)
A剩余价值论B劳动价值论C再生产理论D流通理论
1、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3)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D威廉·配第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③)。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①)
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
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③)
A朴素唯物论B朴素辩证法C形而上学D唯心论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③)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
A可知性B实物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
(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
A可知性B主观性C物质性D存在性
(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③)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④)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①)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D单一的存在
(26)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④)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4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③)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E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
(4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③)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4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④)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65)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
从因果联系看,是(③)
A异因同果B同因异果C多因一果D一因多果
(7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②)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82)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
这涉及到(②)
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二、判断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把否定看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偶然性是科学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科学的敌人。
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当量变起质变的时候,才会导致事物的变化。
第二章
一、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
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
(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②)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③)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①②③④)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二、判断题
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观是第二性的属于思想观念等的存在,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论中是第一性的存在,而主观在本体论中是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第二性的存在,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对象,客观指的是全部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在本体论上是第一性的存在,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中与主体相对应才获得对象性。
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并非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
7.有用就是真理。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
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
(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0)经济基础是指(②)
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30)国家的实质是(④)
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3)“时势造英雄”说明(④)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二、判断题
2.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
国家的实质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不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者或者调和者。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7.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
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8.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与阶级斗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现象。
10.社会改革是社会本质性质的变革,
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它与社会革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改革只是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部分具体制度进行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整个社会根本制度。
1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在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力才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才是经常变动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建立,就是相对稳定的。
12.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无知的芸芸众生,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2.价值的本质是()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