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3802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语文学科中,古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个题目也是主干知识,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数。

有的学生不是读不懂古诗,而是不会组织答案,即意思明白,却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

因此这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很有用的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

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

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用某个字替代行吗?

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

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诗歌鉴赏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具体)

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鉴赏语言(炼字)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变式提问: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联想)

3、分析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具体)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鉴赏关键词语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六、判断观点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变式提问:

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

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

我认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对比题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

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释】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

(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故答案为:

⑴D;

⑵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是高考的考点。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的途径有四条:

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聚焦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身份的词语;关注环境的烘托作用;注意"物"的象征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

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释】①豫章:

两种乔木。

白日动:

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

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1)B

(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

(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故选B。

(2)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如题干中说“一悲一喜,转变无穷”,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悲”和“喜”的内容,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

如“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前一句中“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而后一句中,作者劝他“莫哀”,因为“我能拔尔”,这里由悲到喜;三四句“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但接着作者又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欲”说明这“何门”还没有定下来,这又是由喜到悲;诗人说“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

故答案为:

⑴B;

⑵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

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

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

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①湘灵鼓瑟:

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

他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②云和:

古山名,出产乐器。

③冯夷:

传说中的河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 “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

D. 诗歌描摹的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

(1)B

(2)①以景结情:

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

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

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②首尾照应:

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

③虚实结合:

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解析】【分析】

(1)B项,“来表现湘灵的哀怨”错误。

“冯夷空自舞”,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

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故选B。

(2)“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余音袅袅。

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

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

虚实结合,突然转折,出人意料。

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

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以景结情:

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

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

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②首尾照应:

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

③虚实结合:

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

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

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分析】

(1)C项,“直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

故选C。

(2)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

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释】①吴潜(1195-1262):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

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

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

(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