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010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docx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

河北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全集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材分析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

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

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

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第1页共69页第2页共69页第3页共69页第二节学会观察教材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本节课中以学生观察月季花为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花粉粒使学生学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而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又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涉及到的模仿临时装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中观察过很多生物,如蜗牛、鱼、昆虫、种子、花等,所以对花的结构有所了解,对观察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科学观察的内涵以及科学观察的方法可能了解的少一些。

另外学生没有使用过显微镜,也没有做过临时装片,这方面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的。

设计理念通过对“课件”显示内容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观察的意义,在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基础上,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独立使用显微镜,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通过纠正其他同学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观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第4页共69页教师:

⑴图片(可以是风景、动物或植物)⑵课件(骆驼、骆驼刺、旗形树的图片。

并配有解说,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⑶带花的月季枝条(4人1枝)、放大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按实验组准备)学生:

⑴预习书第7页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⑵花、白纸。

第5页共69页第6页共69页第三节练习测量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

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另外应让学生理解“误差”与测量时出现“错误”的不同。

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接触过测定体温、水的温度及空气的温度,所以他们对测量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没有接触过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因而在测量方法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另外不太理解什么是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他们也许会把“误差”与测量时出现的“错误”混为一谈。

设计理念通过亲自测量生物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及温度等,对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训练,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测量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生物学研究和生活、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第7页共69页教学准备教师:

1、实验材料用具:

几片植物的叶(为防止个别小组忘带)、细线、量筒、山楂、冷水、热水、四个大烧杯、水银温度计(两只)。

2、课件《曹冲称象》学生:

(两人一组)每人准备一片叶、一段细线、刻度尺、画有均匀方格的纸。

第8页共69页第9页共69页第四节采集与制作标本教材分析采集与制作标本,包括两部分内容,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基本技能之一。

本节教学通过让学生尝试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是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基本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对采集生物标本很感兴趣,在郊游等野外活动中,很多同学采集过花草,捕捉过各种昆虫,并想保存这些动植物。

但因为采集与制作动植物标本的知识欠缺,方法不正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学生很希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他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掌握科学的采集与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方法。

设计理念第10页共69页本节课从学生的实践入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再实践,让学生掌握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该课设计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描述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2、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1、尝试制作植物标本。

2、尝试制作昆虫标本。

情感性目标1、确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养成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

3、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为两课时,分别讲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

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教师:

1、各种采集工具:

采集筒标本夹枝剪等。

2、植物蜡叶标本、浸制标本及昆虫标本。

3、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采集制作过程。

并强调要注意安全和有关事项。

学生:

自己采集和制作的植物标本。

教学过程第11页共69页第12页共69页第13页共69页第二课时昆虫标本教学准备教师准备①采集工具:

捕虫网毒瓶三角纸包展翅板②部分采集工具的制作材料③CAI课件(昆虫标本制作过程)学生准备自制的昆虫标本第14页共69页第15页共69页第五节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

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

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第16页共69页第18页共69页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第一节在实验室观察植物第19页共69页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

学生分析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

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

设计理念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

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

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

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万年青枝条(带顶芽,没有侧枝)马铃薯、甘薯等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教学过程:

方案一引言:

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

展示:

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

也可以用图片代替)问题:

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

学生:

花(月季花)问题:

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

学生:

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

那植物的其它部分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

展示:

狗尾草和蒲公英的根系(也可用其它符合条件的根系代替,也可用图片代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利用课本上的配图)活动:

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照图2-1,认识根系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判断手中的根系属于何种根系,有什么特点?

两种根系有什么区别?

学生:

?

(一般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根系包括的根数目很多,能够发现直根系明显的主根以及须根系的形第20页共69页态特点)教师:

指出根系是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

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过渡:

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那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呢?

发放:

万年青(或杨树)的枝条活动:

同桌两个人合作,对照图2-2,找出枝条上的节、节间、叶和芽等结构,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问到侧枝,暂时不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

学生讨论完毕以后,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拿着枝条分别指出所要找出的各部分结构,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有可能分不清节和节间,此时,最好请其他学生给与指正,或者教师在学生描述时加以指导)多媒体:

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