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930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docx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

第六节当代大学生“蜗居”现象透析

一、大学生“宅”现象的一般概述

(一)“宅”的起源

“宅”来源于“御宅族”(OTAKU)一词。

“御宅族”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本意指“贵府上”,是一种敬称。

后来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

日语中“御宅族”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指对于某种领域有异乎常人的热衷(尤其是较特殊的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它与英语中的Maniac(发烧友)有相同含义。

在日本还因此衍生出了两个相关联的名词“秋叶原系”和“干物女”。

“秋叶原”是东京“电器一条街”,后来经营主业从电器产品转为动漫游戏精品。

由于“御宅族”的兴趣大多专注于动画和游戏,因而对改区域的产品需求量远大于平常人,是该街的常客。

由此“秋叶原系”便成为这些以兴趣为主而不重视穿着打扮的人的代称。

而“干物女”则是形容那些风华正茂却拒绝恋爱,工作也算勤快,但下了班不愿意出门,不化妆、不上美容院、不社交、吃饭叫外卖或者随便应付的像香菇、干贝一样干巴巴的女人。

她们视网络为“命根”,即使上网很无聊,也要经常连通网络,长时间不能用电脑就会很难受,甚至陷入抓狂状态。

这些相关状态的词汇最终催生出“宅男(宅女)”,它最早流行于网络,其定义是:

“痴迷于某事物,足不出户,依赖电脑与网络,厌恶上班或上学,另伴有收藏癖的新新人类。

”但后来语义不断转化,现在通常指代有以下共同特征的人群即痴迷于动漫、明星、游戏不能自拔;依赖网络,机不离手;不想上学、上班;作息时间无规律;极少出门。

正因为这些“宅男(宅女)”躲在房间里,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忽略了现实的舞台,无视自己的责任。

所以该词刚出现时被诟病,通常认为指代那些孤癖、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

但实际上,“宅男(宅女)”也有优劣诸种。

(二)我国“宅”现象的研究状况

我国“宅”现象的研究是在近三年兴起的,较早的是马川(2008)对都市“宅男宅女”心理诉求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发展速度变快,多元生活方式被普遍接受,“宅男宅女”的涌现不过是社会问题的反应形式之一。

从字面、空间感上都很孤立的“宅”背后,是个人主义走向极致的表现。

潘瑞春(2008)从语言学角度对“宅女”一词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宅女”一词词源和词义的分析,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定义。

赵思(2009)对“御宅”现象的心理成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其中社会心理学层面的论述对后来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蒋平(2009)从空间社会学角度对“宅现象”进行解释,开拓了“宅”现象研究的新领域。

学位论文中可供检索的只有王申(2009)以“御宅”为研究对象,对“御宅”的概念、“御宅”的溯源、“御宅”的亚文化特征以及“御宅”的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由于“宅”现象在国内流行得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学术界对“宅”的概念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

媒体对“宅”的运用也很随意。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媒体给在家里看奥运的人起了御宅族的名字;解放网把在家看书、上网、睡觉的人称为“典型的宅一族”;东北网描述御宅为找不到工作的“家里蹲”;中国新闻网则以“求职不成‘增值自己待业大学生‘御宅充电”,为题报道……而涉及“宅男”、“宅女”词汇的新闻更是数不胜数。

可以看出,社会和媒体对“宅”现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只是将“居家”、“不出户”的现象简单的归结为“宅”现象。

(三)大学生“宅”现象的研究状况

国内对大学生“宅”现象的关注也是近两年开始的,较早的是中国青年报(2008)做的一项题为“你有‘御宅’倾向吗?

”的调查,其中7成的数据来自大学生,这也是对大学生“宅”现象较早较为全面的一次调查。

目前只有普通刊物发表有关大学生“宅”现象的文章。

刘媛媛和王元元(2009)就大学生“宅”一族的产生以及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高艳(2009)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御宅族”的基本特点以及解决对策。

笔者认为,国内有关大学生“宅”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特点的提出还停留在现象学的归纳层面,缺乏合适而有力的数据支持。

如果要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宅”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我们需要通过编制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问卷,发放大规模的调查问卷,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从而对大学生“宅”现象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大学生“宅”现象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大学生“宅”现象的概念界定

通过对前人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宅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通行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个性张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宅”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他们喜欢“宅居”生活,对特定事物有着独特的热爱,他们习惯于足不出户,依靠网络与外界联系。

一方面他们可能过分沉溺于其个人兴趣,因缺乏人际交往而受到外界的排挤;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是技术能量的释放者,他们拥有某种特别的新兴技能,并无私地在网络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宅”现象,是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通常指长时间待在寝室,沉迷于某一种或几种爱好和兴趣,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的现象。

(二)大学生“宅”现象的基本特征

1.封闭性:

这里的封闭性主要是指大学生活动范围的封闭性,通常是指长时间待在寝室。

大学生中的“宅”一族平时除了上课以外,余下时间的一大半基本都“宅”在寝室里。

他们很少踏出寝室门,很少做户外运动,不参加社团活动,更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

而一到周末没课时,更是整天足不出户,没有特殊事情就整天不出门,甚至不下床。

有的睡觉睡的天昏地暗,有的玩电脑玩得极其痴迷。

大四临毕业的学生和研究生,随着课程的减少,课余时间出现大片空白,而他们对各式各样的活动也失去了热情和新鲜感,于是更容易享受“宅”的清闲。

在离市区较远的大学城,大学生“宅”族没课的时候都是呆在寝室。

2.迷恋性:

沉迷于某一种或几种爱好和兴趣。

这个特点在大学生“宅”现象中体现为一种新的寝室文化,通常来讲就是男生打游戏、看武侠,女生看电影、网聊。

大学生们“宅”在寝室里消磨时光的其他内容还有看小说、睡觉、网络购物、看动漫等等,因此可以看出使同学们沉迷于“宅”生活的普遍性的表现为娱乐方面的爱好和兴趣。

比如一个学生每天“宅”在寝室的作息时间可以概括成这样:

早上10点起床,开机,洗漱,然后男生打网游女生看影剧;中午叫外卖、让同学带饭、泡方便面,或者干脆饿着,根据最近的经济情况四选一;下午继续上午未完成的“事业”;晚上寝室电源拉闸后还要靠备用电池维持1—2个小时直至电脑自动关机,才去睡觉。

本来学生们就是由于兴趣爱好的单一而选择“宅”在寝室,一天到晚不间断的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这种“宅”生活却使得他们兴趣爱好更加单一和片面,不断沉迷,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3.孤立性:

心理层面的自我孤立,缺少同学间的人际交往。

王云红、王树义在《从“交际”角度看日本的“御宅”文化》中分析现代的“御宅”族人际交流越来越陷入虚幻现实世界,不与人交流。

而大部分“宅”在寝室的同学都不喜欢参与社团活动,一部分人是不屑与他人交往,一部分人则不善与人交往,而另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

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我封闭的现象和心理。

有的同学只是偶尔来上课,与同学老师说话不超过十句,即使说也尽量言简意赅,看到别人的寒暄也没什么反应。

这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失调使部分学生产生社会性衰退,开始寻求其他交往人群,利用其他交往渠道,在虚拟的空间中塑造自己想要的性格,寄托于虚幻的感情。

“宅”在寝室的同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的沟通基本都是依靠手机或者网络,面对面的交流非常少。

大学同学甚至同寝的同学,也只有借借笔记、互相帮忙带饭等涉及到日常基本生活这样十分有限的沟通,更谈不上心与心的交流了。

这种宅居生活不但限制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使他们逐渐疏远了和父母、朋友、老师的关系,对身旁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三)大学生“宅”现象的分类

因为“宅”和不“宅”没有明晰的标准,“宅”的程度也有大小之分,因此,为便于研究,我们从作息时间、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将“宅”大体分为“浅宅族”、“半宅族”和“深宅族”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大学生“宅”现象的分类

项目

浅宅族

半宅族

深宅族

空闲时间在寝室的比例

10%-30%

30%-50%

50%以上

热爱学习的比例

62%

41%

16%

正常情况下在寝室持续呆的最长时间

1-2天

3-7天

7天以上

是否总呆在寝室不出去

几乎没有

有时

经常

是否主动与同学交流

比较主动

一般

不主动

是否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愿意

一般

非常不愿意

1.“浅宅族”:

“浅宅族”的“宅”生活是正常生活的一个较小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浅宅族在可支配的课余时间(除去正常睡眠)中,生活的约10%-30%时间进行“宅”生活;正常情况下在寝室持续呆的最长时间低于两天,几乎不会总呆在寝室不出去;比较愿意甚至积极参与各种校园、社会活动,会主动和同学交往,对于一般的社会活动没有过度的排斥反应,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和朋友的交往方式多种多样。

2.“半宅族”:

“半宅族”的“宅”生活是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半宅族”在可支配的课余时间(除去正常睡眠)中,生活的约30%-50%时间进行“宅”生活;正常情况下在寝室持续呆的最长时间为三到七天,偶尔会呆在寝室不出去;很少主动参与对各种校园、社会活动,对于某些社会活动有排斥反应,正常的社会交往很少,喜欢单独行动,很少和同学主动交往,和朋友交往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

3.“深宅族”:

“深宅族”的“宅”生活已经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笔者认为,“深宅族”在可支配的课余时间(除去正常睡眠)中,生活的约50%-80%时间进行“宅”生活,有的甚至超过80%;正常情况下在寝室持续呆的最长时间在七天以上,经常会呆在寝室不出去;对各种校园、社会活动反应很冷淡,排斥社会活动,自我封闭,和朋友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

案例一:

学生A,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大二,女

访谈者:

平时主要在哪里活动?

学生A:

寝室。

访谈者:

在寝室持续呆的最长时间大约多久?

学生A:

大概一周多。

访谈者:

一般在寝室干什么?

学生A:

主要是看漫画、上网购物。

访谈者:

你跟寝室的同学交流吗多吗?

学生A:

我和其他同学没什么共同语言,我们喜欢的东西不同,所以很少交流。

三、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一)大多数学生听说过“宅”现象认为身边存在“宅男(宅女)”,小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宅男(宅女)”

图1对“宅”现象存在情况的基本认识

调研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96%的学生以前听说过“宅”现象,98%的学生认为寝室同学中有“宅男(宅女)”,同时,认为自己是“宅男(宅女)”的比例也达到4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认为自己是宅男或宅女的比例达到了三成,但这其中回答“肯定是”的仅占5.9%,而回答“大概是”的占了25.6%,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宅”的概念和界定的模糊。

再从年级维度进行分析,大四年级“宅”现象的整体水平要高于其他年级,这与大四年级课业的安排以及学生心态的转换不无关系。

课业上,大四年级几乎没有专业课安排,剩下的通常只有少数的选修课,心态上,从新生到老生的转换,让大四的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自己的行为只需要由自己做主。

(二)大学生多数属于“浅宅族”,只有较少部分的“半宅族”和“深宅族”

图2大学生“宅”现象的分类

调研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浅宅族;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半宅族;只有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深宅族。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有“宅”的倾向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自己“宅”的程度已经到达“深宅”级别。

值得注意的是,达到“深宅”级别的学生在数量上虽然要远小于浅宅族和“半宅族”,但“深宅族”却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因为他们是最有可能出现心理困惑的一类人群。

有必要对他们的详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