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6764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docx

最新错点再提示江苏省高考物理考前指导讲义

【错点再提示】----把不该丢的分捡回来

错点提示1:

运动关系不明确、情境分析错误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绳拴住放在水平粗糙的传送带上,物体距传送带左端距离为L,稳定时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当传送带分别以v1、v2的速度逆时针转动时(v1

A.F1t2D.t1

错因分析

(1)错误地认为速度发生变化,于是绳中拉力变化;

(2)不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无法判断出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而无法确定物体的运动时间.

正确解析当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物体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且为滑动摩擦力,虽然传送带的速度发生变化,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由平衡条件可得F1=F2,A错误、B正确;因L、v1、v2的大小关系不确定,所以物体到达左端的过程中,可能一直做匀加速运动,此时所需时间相等,也可能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速运动,此时t1>t2,故C、D错误.答案 B

解决传送带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功能关系求解.

错点提示2:

搞不清叠加体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

【例2】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6kg、mB=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

C.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D.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错因分析对叠加的物体,搞不清它们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出错的主要原因.部分考生会这样分析:

因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fm=μN=0.2×60N=12N.所以当F>12N时,A物体相对B物体运动;F<12N时,A物体相对B物体不运动,误选A、B.同时,还隐含的一个错因是对A选项的理解不正确,A中说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显然当有力F作用在A物体上,A、B两物体对地面来说是运动的.

正确解析首先了解各物体的运动情况,B运动是因为A对它有静摩擦力,但由于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所以B的加速度存在最大值,可以求出此加速度下拉力的大小;如果拉力再增大,则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滑动.所以这里存在一个临界点,就是A、B间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拉力F的大小,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A受水平向右的拉力,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有F-f=mAa①

再以B为研究对象,B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f=mBa②

当f为最大静摩擦力时,由②得a=

m/s2=6m/s2

由①②得F=(mA+mB)a=(6+2)×6N=48N

由此可以看出当F<48N时,A、B间的摩擦力都达不到最大静摩擦力,也就是说,A、B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答案 D

两个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静摩擦力,它们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

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错点提示3:

混淆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运动的特点  

【例3】如图同步卫星与地心的距离为r,运行速率为v1,向心加速度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2,第一宇宙速度为v2,地球半径为R,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

A.

B.

C.

D.

错因分析解本题容易犯的错误是,不分青红皂白,由于思维定势,对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均由G

=ma=m

分析得出结论,错选B.

正确解析本题中涉及三个物体,其已知量排列如下.地球同步卫星:

轨道半径r,运行速率v1,加速度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

轨道半径R,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a2;

近地卫星:

轨道半径R,运行速率v2.

对于卫星,其共同特点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

=m

,故

.

对于同步卫星和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其共同特点是角速度相等,有a=ω2r,故

.

答案 AD

错点提示3:

对过程分析不充分,没有注意到过程转换瞬间的能量变化

【例3】如图所示,若将小球拉到绳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位置处由静止释放,求小球到达最低点C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多大?

易错分析 本题易产生的错误:

一是认为小球从释放点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一直做圆周运动;二是认为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mv2=

mgL和牛顿第二定律F-mg=m

得出F=4mg的错误结果.

正确解析 小球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到绳与水平方向再次成30°角时,绳被拉直,然后小球做圆周运动,如右图所示.绳被拉直时小球下降的高度为L,设此时小球的速度为v1.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有v1=

将v1分解为沿绳方向的速度v11和垂直于绳方向的速度v12,当绳绷直的瞬间,v11损失

v12=v1cosθ=

绳绷直后,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设小球到达最低点C时的速度为v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v22=

mv122+mgL[1-cos(90°-θ)]③

设在C点绳对小球的拉力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

联立②③④式解得:

F=

mg.

错点提示4:

不熟悉电场线和等势面与电场性质的关系

【例4】如图所示,一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关于y轴(沿竖直方向)对称,O、M、N是y轴上的三个点,且OM=MN.P点在y轴右侧,MP⊥ON.则(  ).

A.M点的电势比P点的电势高

B.将负电荷由O点移动到P点,电场力做正功

C.M、N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O、M两点间的电势差

D.在O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的粒子,该粒子将沿y轴做直线运动

错因分析1.错误地认为P点与M点的纵坐标相同则电势相同而漏选A项.

2.认为OM=MN,则M、N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O、M两点间的电势差;或者知道沿OMN方向电场强度减小,但不能由U=Ed利用微元法判断M、N与O、M两点间电势差的关系.

3.认为在非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是不能做直线运动的而漏选D项.

正确解析由于MP⊥ON,等势面垂直于电场线,故过M点的等势面在P点下方,M点的电势比P点的电势高,A项正确;负电荷所受电场力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与OP方向成大于90°的夹角,电场力做负功,B项错误;由于沿OMN方向电场强度变小,由U=Ed可判断UOM>UMN,C项错误;在O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的粒子,粒子所受电场力始终沿y轴正方向,因此粒子沿y轴做直线运动,D正确.答案 AD

错点提示5:

将非纯电阻电路与纯电阻电路的计算相混淆

【例5】电阻R和电动机M串联接到电路中,如图所示,已知电阻R跟电动机线圈的电阻值相等,电键接通后,电动机正常工作.设电阻R和电动机M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经过时间t,电流通过电阻R做功为W1,产生热量为Q1,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为W2,产生热量为Q2,则有(  ).

A.U1Q2D.W1

错因分析 错解1 不清楚在非纯电阻电路中公式U=IR不再成立,错选B项.

错解2 由W=IUt判断出W1=W2,考虑到电动机有机械能输出,由能量守恒判断得Q1>Q2,误认为C正确.

错解3 正确判断出U1

正确解析 电动机是非纯电阻,其两端电压U2>IR=U1,B错;电流做的功W1=IU1t,W2=IU2t,因此W1

错点提示6:

对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分析不全面导致错误

【例6】如图所示,在竖直虚线MN和M′N′之间区域内存在着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一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初速度v0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带电粒子沿直线运动,并从C点离开场区.如果撤去磁场,该粒子将从B点离开场区;如果撤去电场,该粒子将从D点离开场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粒子由B、C、D三点离开场区时的动能相同

B.该粒子由A点运动到B、C、D三点的时间均不相同

C.匀强电场的场强E与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之比

=v0

D.若该粒子带负电,则电场方向竖直向下,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错因分析 对易错选项及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易错选项

错误原因

B项

只是浅层次根据三种情况下粒子的运动轨迹不同,没有根据各自运动特点确定不同情况下的运动时间

D项

不能正确找出带电粒子所受的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方向与电场和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正确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当电磁场同时存在时,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当只有磁场时,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从D点离开,所以粒子由C、D两点离开场区时动能相同.当只有电场时,由B点离开场区,粒子做类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竖直方向匀加速运动,电场力向上且对粒子做正功,动能增加.粒子由B、C两点离开场区时时间相同,由D点离开场区时时间稍长.电磁场同时存在时,qv0B=qE,则

=v0.若粒子带负电,则电场方向向下,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C.答案 C

错点提示7:

对双杆切割磁感线问题中的电动势和安培力计算错误

【例7】t=0时,磁场在xOy平面内的分布如图所示,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均为B0,方向垂直于xOy平面,相邻磁场区域的磁场方向相反,每个同向磁场区域的宽度均为L0,整个磁场以速度v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若在磁场所在区间内放置一由n匝线圈组成的矩形线框abcd,线框的bc边平行于x轴.bc=LB、ab=L,LB略大于L0,总电阻为R,线框始终保持静止.求:

(1)线框中产生的总电动势大小和导线中的电流大小;

(2)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易错分析 没有考虑线框的ab、cd两条边在方向相反的磁场中均产生电动势,只按一条边切割磁感线来计算电动势,得出E=nB0Lv的错误结果.

求线框所受安培力时,一是不注意总安培力为n匝线圈受力之和;二是没有考虑线框的ab、cd两条边均受到安培力,得出F=BIL=

的错误结论.

正确解析 

(1)线框相对于磁场向左做切割磁感线的匀速运

动,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为v,任意时刻线框中总的感应电动势大小E=2nB0Lv

导线中的电流大小I=

.

(2)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F=2nB0LI=

由左手定则判断,线框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始终沿x轴正方向.

答案 

(1)2nB0Lv

 

(2)

 方向沿x轴正方向

错点提示8:

忽视交变电流“四值”的区别,造成运用时的错误

【例8】一台小型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正弦规律图像如图甲所示.已知发电机线圈内阻为5.0Ω,现外接一只电阻为95.0Ω的灯泡,如图乙所示,则(  ).

A.电压表的示数为220V

B.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钟改变50次

C.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为484W

D.发电机线圈内阻每秒钟产生的焦耳热为24.2J

错因分析 1:

不能正确区分电源电动势和路端电压,易错选A.

2:

认为在一个周期内电流的方向改变1次,则会错选B.

正确解析 电压表示数为灯泡两端电压的有效值,由图像知电动势的最大值Em=220

V,有效值E=220V,灯泡两端

电压U=

=209V,A错;由图像知T=0.02s,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可知1s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B错;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P=

W=459.8W,C错;电流的有效值I=

=2.2A,发电机线圈内阻每秒钟产生的焦耳热为Q=I2rt=2.22×5×1J=24.2J,D对.

答案 D

错点提示9:

不清楚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和各自特点 

【例9】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图甲是波传播到x=5m的M点时的波形图,图乙是质点N(x=3m)从此时刻开始计时的振动图像,Q是位于x=10m处的质点,则:

(1)Q点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如何?

(2)经过多长时间,Q点第一次到达波峰?

错因分析 ①不清楚波的实质,不清楚由于“带动作用”介质中每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起振方向相同;

②忽略波形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直接将图甲所示给出的波形延伸,画出如图所示的波形图,得出从图甲时刻到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为

=5s的错误结论.

正确解析 

(1)在图甲所示的时刻,处于波前的质点M振动方向向下,故Q点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也向下.

(2)由图甲可以看出波长λ=4m,由图乙可以看出周期T=4s,所以波速v=

=1m/s.由图甲还可以看出,最前面的波峰距Q点的距离Δx=8m,故最前面的波峰传播到Q点,也就是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为t=

s=8s.

答案 

(1)向下 

(2)8s

错点提示10:

应用折射定律出错

【例10】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一块平行平面玻璃砖,经折射分成两束单色光a、b.已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下面的几个图中哪个光路图可能是正确的(  ).

错解 A或D

错因分析 不清楚光的频率与折射率的关系,错选A;不能

正确应用折射定律,在下表面盲目代入公式分析,错选D.

正确解析 由于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可知a光的折射率小于b光的折射率.在上表面a、b两束单色光的入射角相同,由折射定律可判断出a光的折射角大于b光的折射角.在下表面光线由玻璃射向空气,光线折射率应为折射角正弦比入射角正弦,故下表面的折射角应与上表面的入射角相同,即通过玻璃砖后的出射光线应与原入射光线平行.

答案 B

错点提示11:

应用干涉条纹间距与光波波长关系出错

【例11】激光散斑测速是一种崭新的测速技术,它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v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Δt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实验中可测得二次曝光时间间隔Δt、双缝到屏的距离L以及相邻两条纹间距Δs,如所用激光波长为λ,则该实验确定物体运动速度的表达式是(  ).

A.v=

B.v=

C.v=

D.v=

错解 C

错因分析 对公式Δs=

λ掌握不透,应用错误.

正确解析 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两相邻明条纹之间的距离大小Δs与双缝之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L及光的波长λ有关,即Δs=

λ,在L和d不变的情况下,Δs与波长λ成正比,依题意d=vΔt,则v=

.答案 B

错点提示12:

对衰变及衰变规律的理解不准确

【例12】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下列有关放射性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β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但穿透本领远比γ射线弱

B.氡的半衰期为3.8天,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后就一定只剩下1个氡原子核

C.

U衰变成

Pb要经过6次β衰变和8次α衰变

D.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

错因分析 错解1不明确射线的本质,误认为射线即电磁波,错选A.

错解2不理解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只有对大量原子核才成立,因而错选B.

错解3不清楚β衰变产生的本质原因,以为是原子核内本来就有电子而漏选D.

正确解析 β射线是电子流,γ射线才是电磁波,选项A错;半衰期的意义只有对大量原子核才成立,选项B错;

U衰变成

Pb,质量数减少了32,因此发生了

=8次α衰变,α衰变8次则核电荷数要减少16,实际核电荷数减少10,因此发生了16-10=6次β衰变,C正确;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D正确.

答案 CD

友情提醒:

回头看几份试卷找出自己的易错点在考前得到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