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收集.docx
《申论热点收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热点收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热点收集
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三农问题
公务员考试网 更新:
2010-8-18编辑:
风火thea
【背景链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于2010年1月31日发布,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
【标准表述】
[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
[原因]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措施]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确保粮食安全。
第三,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大力提高农民收入。
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五,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六,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
【关键词】
服务实体经济 配置金融资源 创新与资源协调发展 温州老板跑路潮 借贷危机 民间资本阳光化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金融业垄断 中小企业融资难
【背景链接】
201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五个原则: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
2011年4月份以来,有关温州中小企业资金断裂,众多企业主纷纷“跑路”的传闻不绝于耳,甚至有私营企业主因不堪重负跳楼。
种种迹象证实,上述事件与当地民间借贷有关。
2011年11月,温州市政府高调抛出以“民间资本‘阳光化’”为主要对象的地方金融改革“1+8”行动方案。
“1”是指温州市政府新近起草并已在上报过程中的《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8”是指在前述《总体方案》的框架下,配套8个地方性专项具体子方案。
温州市早在2002年就已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但因种种原因,改革并未深入实施。
此番,温州因一系列民间借贷引发的危机,再次重提试验区建设。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加强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主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温家宝
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温家宝
对区域性的小型金融机构监管的责任要交给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地方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在业务上可以归银监会指导,但责任在地方政府。
——温家宝
中小企业严重的融资困境和民间金融的高利贷化趋势呼唤金融体制改革。
——辜胜阻
[意义]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
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GDP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上交国家税收占全国税收50%以上,创造就业岗位占全国的75%以上。
温州是全国中小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温州全市现有40多万家中小企业。
但是中小企业的成立、发展很少得到银行方面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民间借贷。
从这一意义上说,民间借贷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但是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民间借贷还处于“地下”或者说“灰色”状态,缺少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借贷程序、手续不规范,随意性大,潜伏着很大风险。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发展和生存困难,还是民间借贷风险的发生,追究其根源,与目前的金融体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
当年全中国只有四大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措施]
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下,不仅应关注现有金融体制要素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而且更要关注新生的金融要素的生长和发展。
建立市场配置资金为主,以政府配置资金为补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金融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第一,要深化金融组织体系改革。
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要注意防范金融发展中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行为的发生。
第二,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重点发展以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为主的货币市场;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统一的外汇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其他形成机制。
第三,促进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在保持常规金融业务品种外,大力开拓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推行电话银行、信用借记卡、代理理财等业务;继续发展封闭式基金,积极推行开放式基金;发行零息债券;适时推出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浮动利率贷款等新型银行业务品种;拓展商业保险品种,发展投资类保险和组合保险;探索资产证券化试点等等。
第四,深化保险业改革,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规范风险能力。
第五,健全金融监管机制。
建立和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形成从市场准入、业务合规、风险控制到市场退出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如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推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风险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约束,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
对于国家社会,基层是基础、是基石,重视基层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新闻工作,基层是目的地、是风向标,关注基层是造就思想文化工作更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对于个人成长,基层是出发点、是落脚点,走进基层是放飞理想成长成材的必由之路。
俯身向下、扎根大地,一定能在基层发现时代命题的答案、深化改革发展的思考、实现新闻工作的价值。
带着这样的判断,有了这样的信心,“走转改”才能真正走到实处、转得实际、改出实效。
当前,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突出;在改革攻坚、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引导舆论的难度大大提高;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媒体格局中,主流舆论把握话语权的挑战日益增大。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正确认识国情党情民情,帮助群众辩证全面地分析“怎么看”,科学求实地阐述“怎么办”,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只有植根人民,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愿所盼,在新闻宣传中坚持主心骨,唱响主旋律,掌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当年,小岗村民曾以鲜红的手印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今天,大小企业正以自主创新推动着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最艰苦的改革实践中,基层也不乏闯关的勇气;在最纠结的矛盾问题中,人民依然充满前行的信心。
这正是新闻工作者信心的来源。
从这个角度认识“走转改”,就能从“要我走”变成“我要走”,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中国仍在穿越前行的隘口,发展的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新闻宣传工作责任重大。
带着信心走向基层、收获信心引导大众,新闻工作者定会在不断深入的“走转改”活动中,忠诚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宗旨使命,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以更优秀的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给基层党委、政府敲响了警钟。
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未得到有效治理。
其问题主要表现有:
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民众了解政府公开信息渠道不畅;
相关领导宗旨意识不强,综合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科学依据,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滥用权力;
日常工作中相对忽视了潜在矛盾的延续性,未能即时化解矛盾等等,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事态的扩大化。
政府应当本着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群众诉求机制,尽早处置群体性事件,让其消除在萌芽期。
2.答案提示
首先,要把构建以利益表达与利益满足为核心的利益平衡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核心。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和利益分配的不均与不公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置和改变相连。
其次,要把构建以普遍福利化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保障。
一个社会的成熟度、和谐度与事关普通民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以及切身利益的有效解决密不可分。
在当前来看,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
再次,要把构建以信息公开为核心的信息沟通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手段。
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社会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力度,增强政府舆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防止群体性事件向恶性方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最后,要把构建以平等协商为核心的社会对话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机载体。
群体性事件因直接关涉民众的切身利益、公共安全、心理预期,需要有制度化的运作平台去切实解决,需要构建各社会主体的平等协商、友好对话的氛围和机制,这也是群体性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的不二法门。
3.答案提示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变动急剧、思想文化冲突增加、社会矛盾相对活跃的时期。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发生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司法不公、干部腐败等。
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某些地方和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
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影响,以违法形式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各种社会矛盾进行合理疏导、科学化解,抓住基本矛盾,达到纲举目张,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源头预防。
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注重调解、综合调处,贴近基层、源头化解,还要及时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方面。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
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根本出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蛋糕”做大,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平衡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
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环境保护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经济领域中各种法律、法规,建立起不同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的法律调节机制,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把各种矛盾和冲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通过法制、法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道德的养成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
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律己,约束不道德行为,尤其要加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的法规约束。
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一、买房贵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是合理因素,如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需求迅速增加;土地价格上升,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加之商品房品质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增加。
但也有许多不合理因素。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社会资金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纷纷挤向房地产市场。
同时也有不少境外资金进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
第二,一些地区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投资性购房需求迅速扩大。
一些居民基于房价上涨预期,也参与购房投资;或者担心房价继续上涨而提前入市。
第三,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抬高了商品住房的平均价格。
第四,部分城市盲目大拆大建,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带来大量被动性需求。
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下,抬高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第五,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少数开发商及中介机构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虚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
二、解决措施
1、坚持遵循经济规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实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
2、调控的总体思路:
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法治、加强监管,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3、调控工作实行供应和需求双向调节、综合治理的办法。
4、调节需求的重点:
遏制投机性需求,控制投资性需求,限制被动性需求,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5、改善供应的重点:
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认识。
稳定住房价格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具体体现。
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稳定房价工作的统一政策部署,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落实责任。
国务院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稳定住房价格工作负总责,同时要落实市县人民政府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不力,造成当地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地区,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最后,加强监督检查。
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各地稳定房价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力的,将通报批评。
各省级政府也应当加强对市(区)县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1.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政策倾斜。
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8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新农村,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强农惠农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
2.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推动重要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8183.4亿元,比去年增加930.3亿元,增长12.8%;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
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3.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4.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
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
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
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
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
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
一、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
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
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
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
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
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