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797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7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届高三题例研究语文试题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14年高考考前备考意见

南海区高三语文备考中心组

一、古诗文阅读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选文:

重点放在史传文,适当关注序文或游记。

2.命题形式:

与2013年高考保持一致。

前4题依次考查实词、虚词、断句和内容概述。

第9题第

(1)小题考查句子翻译,照例为两句;第

(2)小题为信息筛选或概述,重点内容为人物操行等。

3.冲刺指要:

(1)回归教材,关注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2)在120个文言实词中,关注近5年没考过的文言实词,并挑选一些进行重点复习与演练。

(3)复习已经做过的文言文篇目,进行错题纠正。

(二)古诗鉴赏

一、诗歌鉴赏冲刺指要

1.后期复习除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四个考点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外,尤其要巩固常见表达技巧的概念、表现形式与作用。

2.分门别类,总结规律。

可以按照诗歌内容不同进行归类(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咏史诗、登临诗、写景诗等),总结出不同体裁诗歌的常见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并提炼成结构图,方便学生记忆。

3.帮助学生总结出不同考点、同一考点不同题型的不同答题步骤,让学生在审准题干、明确考点基础上清晰知道“怎样答才是规范答题”。

注意让学生养成“用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呈现思维过程”的答题习惯。

二、默写名篇名句

1、默写范围:

考纲规定的篇目

2、数量与分值:

与2013年高考相同

3、冲刺指要:

(1)加强检测,规定篇目字字过关

(2)特别关注字词书写难度大的句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选文

1.2013年必考文段保持了其一贯的稳定性,仍是节选自清末民国时期的名家名作。

2.2013年选文内容仍然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社会科学知识。

3.所选文段结构简单层次清晰,文本各段落的段首句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且近几年来几乎都为总分式。

4.从选文的篇幅来看,自2010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300字上下。

(二)题型

题型总体稳定,仍以“选择题+简答题”的方式出现。

两道选择题主要考学生是否仔细,并非难点,只要学生解题时心态沉稳不急不躁,找准题目选项内容在文本中的对应句,一一核对仔细推敲即可解决。

14题审准题干理解暗示,在题干上已将考点明确定位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概括文中观点”上,而且“结合文意概括”明确提示考生不宜照抄原文者。

15题近三年题干事例来源于所选文段,考察考生对文中观点的准确理解与能力迁移。

考点明确定位在“运用文章的理论分析实际事例”,2013年考点定位为“理解分析文章观点”。

四、现代文阅读(选考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往年考查考点

16题,语言、形象、写作特点等的考查。

17题,句意分析、形象、内容概括、心理等的考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18题,探讨意图、作品主题、写作思路等的考查,是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需要考生

融进文章的阅读之中。

(探究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

2.文学类阅读冲刺阶段备考建议

(1)在散文阅读复习时,学生和老师要注意整理命题规律和答题规律方面的知识,将其条理化,例如散文的行文思路及段落的作用,再如手法的赏析。

答题一定要具体,切忌讲空话、套话,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将思考方向具体化为答案。

要强化学生的分点答题意识,培养学生踩点得分的强烈欲望。

(2)在小说阅读复习时强调把握文章主旨(主题)。

阅读文章要求找到主旨(主题),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主题),阅读时才能纲举目张。

只有准确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答题时才能有的放矢。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概括小说的主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3)强调回归文本,培养良好的答题意识。

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并没有真正读懂,便急着去草草做题,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误读、歪曲文章人物、情节等现象,让人啼笑皆非。

读懂文段,才是答好题的前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实用类文本阅读冲刺指要

⑴选考一直是拉开差距的板块。

近几年,从高考考场反馈的得分,文学类与实用类平均分相当,甚至文学类稍高。

所以,从文体的选择来看,做文学类还是做实用类还是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能力来定,规定学生做哪一类文本是不适宜的。

生源层次越高的学校越应该放手让学生去选。

平时复习重全面,鉴于文学类近两年皆考散文,2014年冲刺备考不妨大胆把小说作为重点。

⑵从实用类传记、新闻(通讯、调查、报告、评论)、访谈、科普文各种文体来看,近六年都考过。

新闻的通讯、调查与报告未考过,有的学校2013年曾经作为备考重点对待,但结果仍然未考。

实施选考以来,传记、访谈、科普皆考过两次,新闻评论考过一次,如果据此结果推断2014年考新闻类,窃以为过于大胆。

高考备考冲刺还是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与其去猜文体,还不如引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本,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2014冲刺备考窃以为可把写人的传记、通讯、访谈作为重点。

⑶从题型来看,从历年《语文月刊》把高考各题与考纲配对来看,并不一一吻合。

因此,虽然高考大纲列清考点,但实际命题并不牵强对应,我们没必要死扣大纲表述,而应该多从试题本身入手复习。

09-12年连续四年皆考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08、10、11年连续三年皆考语言特色分析题,11、12、13年连续三年皆考探究文本的内容(或含义)。

由此可见试题有一定的连贯性与稳定性,确实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所以,读懂文本还是关键,至于答题技巧,虽然也重要,但前者是得分的前提。

冲刺备考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文体阅读规律,熟悉各种题型的审题思路与答题思路。

⑷从分值来看,除了12年是5分、4分、6分的设置外,其他几年皆是4分、5分、6分的设置。

除了看清题目要求(有几问,是否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或举例),考生答题确实还需要根据分值考虑作答的详略。

五、语言运用

1.考试范围:

考纲规定的范围

2.考题数量与分值:

与2013年高考相同

3.题型:

与2013年高考比,应该稳中有变。

22题要注重图文或表文转换、压缩语段、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23题要注重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扩展语句等。

4.近五年高考题型变化:

(1)2009年考题:

第一题为表文转换;第二题为学生代表就捐赠图书和电脑谢致谢辞。

(2)2010年考题:

第一题为图文转换;第二题为写晚会节目的串联辞。

(3)2011年考题:

第一题第一小题为关联词语填空,考查语言的准确连贯,第二小题为短句变长句;第二题为节日介绍串联辞。

(4)2012年考题:

第一题把招聘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体;第二题为“四季花卉”摄影展写一段前言。

(5)2013年考题:

第一题为表文转换;第二题为寓言的续写。

重点考查:

(1)形式上以图文转换和应用文为主,考点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为主。

预测:

(1)图文(表文)转换考了三次,今年换掉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出现,应该会换一种图形。

(2)应用文考了四次,去年换掉了,今年出现的可能性很大,要特别重视。

5.冲刺指要:

(1)强化考前训练,选题要精准,方向要正确

(2)加强对学生审题指导和答题规范指导

(3)对一些新题型要进行适应性训练和讲评

(4)建议对近五年高考题进行研究,画出变化路线图。

六、作文

1.命题形式:

估计与2013年高考相同,为“材料引——”的形式(不排除创新形式或命题、话题等形式)。

2.材料内容与形式:

(1)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以及各种人不同的态度或评价,一则材料。

(2)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哲理故事及引出的感悟,一则材料。

(3)一句或几句蕴含哲理性的名言,一则或多则材料。

(4)寓言故事及蕴含的哲理。

(可能性较小)

(5)带有比喻性的故事或句子。

(可能性小)

3.冲刺指要:

(1)加强审题训练,重点关注前三种材料的审题训练和指导

(2)注重升格训练,写好片段作文。

(3)考前储备足够的素材,含事例和名句。

(4)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材料的积累。

关于2014高考作文题的一些思考:

1.2013年高考作文为由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使用的是事件性的材料。

在备考中除加强此类题目类型的训练外,还应设计其他类型的材料来训练。

2.“从评卷场的角度,坚持新材料作文评价是多元化的表达角度,而非最佳表达角度,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在符合题意中的每一个角度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在作文训练中,注意题目角度的多元化。

3.继续注重思维训练,提升说理能力。

(各学校注意参考佛山市教研室高中语文科编写的备考意见)

 

题块示例

(供参考)

一、文言文阅读

【第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

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

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

坐小累去官。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

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而不加礼。

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

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表置幕府。

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

建中初,河朔兵挐战,民困,赋无所出。

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

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

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

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

议入,帝纳之,众议以为善。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俄迁岭南节度使。

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

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

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

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

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

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

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

帝嘉纳之。

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

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

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

佑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

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  荫:

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

B、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  过:

经过

C、然宽假僚佐      假:

宽容

D、固乞骸骨       固:

坚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元甫以故人子待之     设官之本,以治众庶

B、诚救弊之切也       帝嘉纳之

C、猃狁为害,追之太原    佑为开大衢

D、而不加礼         官而不名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B、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C、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D、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杜佑的父亲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英才豪杰。

他的政绩优异,可因犯了一些小错而丢了官。

B、河朔的军队长期作战,百姓穷困,赋税无法征收。

杜佑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节约财政支出,并裁减官员,他上的奏折中还列举了历朝的做法来说服皇帝,皇帝觉得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C、杜佑姑息放纵他的属下官吏,从而导致他们争夺权力扰乱政局,皇帝批评了他并要求杜佑罢免他们。

D、杜佑认为面对边境小国的入侵,应当用友好的态度笼络,除掉他们的奸谋,不需屡次发动军队作战,浪费粮钱。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

(4分)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

(3分)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杜佑“治行无缺”?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第二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

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之柄而处其下柄:

权柄

B.战百万日滋之师滋:

增多

C.引绳而绝之引:

拉断

D.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

独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他则又何说?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B.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C.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D.宁能知人之卒不救,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C.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D.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瀚给许多人作传,都写得很好,特别是《张巡传》。

可他就是不愿意给许远作传。

B.张巡为人勇于承担责任,在睢阳时不受许远的的官职比自己高的约束,指挥张远守卫睢城。

C.作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痛斥了那些丢掉城池只想保全性命的人和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

D.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虽然肯定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可还是认为他们这种愚忠思想不可取。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3分)

②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巡“不畏死”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二、古诗鉴赏

【第一组】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共7分)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

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

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第二组】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共7分)

一 剪 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4分)

【第三组】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3分)

(2)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乡土本色(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1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14.文末说: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为什么这样说?

(4分)

1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

“孝就是:

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

“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

”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

“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

”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分)

【第二组】

大学的三种精神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

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人也是如此。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

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

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

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

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

“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