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721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docx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

赤壁赋、登泰山记【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

班级:

姓名:

说明:

本课收录了两篇古文,精心编辑了本课古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习题)、翻译、理解性默写、辨析选择题、阅读简答题等,后附有答案。

一、《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习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假字,通“凭”,乘

②山川相缪:

通假字,通“缭”,环绕

③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通假字,通“嘱”,劝人饮酒

④杯盘狼籍:

通假字,通“藉”,狼藉

⑤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今异义词,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

一种竞技方式

⑥白露横江:

古今异义词,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⑦凌万顷之茫然:

古今异义词,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

一种竞技方式

⑧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今异义词,古义:

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

美貌的人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今异义词,古义: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

儿子

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⑪歌窈窕之章: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⑬下江陵: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⑭顺流而东: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⑮侣鱼虾而友糜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⑯舞幽壑之潜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⑰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⑱正襟危坐: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⑲不知东方之既白: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⑳渺沧海之一粟:

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得像……

2、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眺望,远看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

如诉如泣:

副词,像

③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太空

盈虚者如彼:

指月缺

④白 

白露横江:

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

发白,即天亮了

⑤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介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是饮酒乐甚:

于是,连词

⑥长 

抱明月而长终:

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⑦然 

其声呜呜然:

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何为其然也:

这样,代词

⑧歌 

歌窈窕之章:

歌曰:

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3、判断文言句式

①何为其然也:

疑问句,“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②而今安在哉:

疑问句,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疑问句,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⑤(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省略句,

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省略句,

⑦(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省略句,

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

⑨凌万顷之茫然:

倒装句,定语后置

⑩渺渺兮予怀:

倒装句,主语后置

⑪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倒装句

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被动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翻译: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飞离尘世,变成了神仙,登上仙境。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翻译: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7.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

(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翻译: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1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像游人一样,放慢脚步,陶醉在良辰美景的语句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6、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7、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8、用比喻手法写生命之渺小的诗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四)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A.窈窕yǎo愀然chǒu蜉蝣fú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hái枕藉jiè幽壑hè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桂棹nào匏樽páo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扁舟biǎn糜鹿mí横槊赋诗shu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B)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D)

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D.挟飞仙以遨游

8.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C)

A.苏子愀然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D.其声呜呜然

9.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D)

A.白露横江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D.冯虚御风

10.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

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11.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C)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

12.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A)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D)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而又何羡乎?

D.渺渺兮予怀

14.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C)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5.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C)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④⑥/③②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⑥/②④⑤

16.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是(B)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既望:

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

已经。

望:

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

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举酒属客属:

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

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到……去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望:

望见,看见

B.举酒属客属:

劝酒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

端正

D.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享有

21.A 望:

农历十五。

既望:

农历十六。

2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挟飞仙以遨游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乃设九宾礼于廷

22.D D项,在,介词;A项,无意义,衬音助词/于之,兼词;B项,而,表修饰,连词/把,介词;C项,却,表转折,连词/而且,表递进连词。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B.渺沧海之一粟

C.凌万顷之茫然D.望美人兮天一方

23.B A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C项,古义“旷远的样子”。

D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游起兴,第一段交代泛舟赤壁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作者游览的感受。

B.文章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再回到现实,表明了作者追怀古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C.全文因景生情,借景喻理,画意、诗情、理趣兼而有之,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D.本文摆脱了汉赋的弊病,结构、句法、韵律都相对自由,使文章在参差错落中更显得潇洒自如,和谐优美。

24.B 文章表达了作者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

三)简答:

1、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赏析.

答:

运用比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赏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答: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3、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a、“情、景、理”融合。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交融一体。

  b、“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c、意象连贯,结构严谨。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二、《登泰山记》

【习题】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于泰安:

古今异义,至于,古义:

到,到达;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

②是月丁未:

古今异义,是,古义:

这,此;今义:

常用作判断词

③复循西谷:

古今异义,复,古义:

再,又;今义:

往复,重复

④戊申晦:

古今异义,晦,古义: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

昏暗,夜晚

⑤多平方:

古今异义,平方,古义:

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

数学名词

⑥其级七千有余:

通假字,“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⑦少圜:

通假字,“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⑧汶水西流: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

⑨济水东流: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东

⑩崖限当道者: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⑪道少半: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2、一词多义

当:

当其南北分者:

在,在……的地方,介词

崖限当道者:

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

面对,动词

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我,代词

其级七千有余:

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在……的时候

余始循以入:

同“而”,表顺承,连词

回视日观以西峰:

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越长城之限:

界限,名词

崖限当道者:

门槛,名词

道:

道皆砌石为磴:

路,名词

道少半:

走,走路,动词

有:

其级七千有余: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有,与“无”相对,动词

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和,连词

及既上:

等到,介词

皆不及往:

赶得上,动词

云:

世皆谓之天门云:

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雾,名词

日: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太阳,名词

或得日,或否:

阳光,名词

是日:

天,名词

漫: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布满,动词

其远古刻尽漫灭:

磨灭,动词

3、判断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

3.此东海也。

判断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

省略句,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

雪。

“苍山”前面省略谓语: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

石刻。

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

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

树。

“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

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

11.余始循以入:

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

省略句,“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翻译: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翻译:

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翻译: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翻译:

这东谷,古时候叫它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翻译: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翻译:

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府,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翻译:

亭子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翻译:

天边的云现成一条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出来了,纯红如同朱砂,下面有红光,摇荡地托着。

10、或曰,此东海也。

翻译:

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翻译:

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还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翻译: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石刻上的字都已磨灭或缺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翻译:

那些僻远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

三)理解性默写:

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苍山负雪”。

2、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明烛天南”。

3、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情况的语句是“泰山之阳_,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_。

4、姚鼐《登泰山记》中以“四十五里_,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__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6、姚鼐《登泰山记》中以“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见美景。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表明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大风扬积雪击面_。

8、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的形状,而是用“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太阳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

10、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以“是日,观道中石刻。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写出了登山途中所见石刻情况。

四)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

1.A解析:

③稍:

渐渐;⑤及:

等到。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C解析:

A.“采”通“彩”;B.“圜”通“圆”;D.“受”能“授”。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

”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D解析:

D.“桐城”为籍贯。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

4.B解析:

B.“道”是动词,A、C、D三项均为是名词。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B解析:

①等到,②到达,③弥漫,④磨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颍坐日观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