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097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7.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7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9.1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2)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万里《过松晨炊漆公店》)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峰》)

(6)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7)《爱莲说》中比喻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隔江犹唱后庭花

(2).一山放过一山拦(3).百般红紫斗芳菲(4).会当凌绝顶(5).自缘身在最高层(6).朔气传金柝(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犹”“菲”“柝”“染”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C.诗歌《贾生》中的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家,“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苍生”指的是百姓。

D.《卖油翁》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文章体现“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C

【解析】“文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生的文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体裁常识。

A项有误,《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B项有误,《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D项有误,《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不是王安石。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生对文常识的把握,文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经过近一年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

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澜()的气势;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甲】(A.当之无愧B.一马当先)的英雄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而不舍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动无处不在,它让我们走出心灵的【乙】(A.阴霾B.雾霾),享受着幸福的旅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狂澜(_______)qiè(____)而不舍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只填序号)

【甲】___(A.当之无愧B.一马当先)【乙】___(A.阴霾B.雾霾)

(3)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lán

(2).锲(3).A(4).A(5).读都德的《最后一课》(6).我们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浓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习试题。

(1)此题考查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生平时的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此题要注意“锲”的偏旁不要写错。

(2)此题考查生选词填空的能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辨析。

“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当之无愧”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A。

“阴霾”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处应用“阴霾”。

故选A。

(3)本题考查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作答时首先选择一篇喜欢的课文,然后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题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句“莫笑”二字,就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颔联既写出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D.颈联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勤劳勇敢的品质。

5.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4.D5.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解析】

4.本题考查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D项“村民勤劳勇敢”有误,应该是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浓郁的乡村风俗生活画面。

5.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尾联的意思是: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敲你的家门。

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③妻邪?

”时闻者多哂④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出自《晋书.儒林传》)

【注释】:

①耽:

专心研究问。

②斗储:

一斗粮食的贮存。

③朱买臣:

西汉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

其妻嫌他贫穷落魄,离他改嫁。

朱买臣50岁时任老家的地方官会稽太守。

④哂:

讥笑。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

(3)不营产业(________)(4)谓之曰(_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B.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C.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D.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9.【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6.

(1).出名、著名

(2).使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告诉,对……说7.C

8.

(1)这虽是简陋的居室,但因为居住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也就显得不简陋了

(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的大儒。

9.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终有所成。

【解析】甲:

选自《全唐文》作者:

刘禹锡年代:

乙:

选自《晋书》作者:

房玄龄年代: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气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的都是博的人,往往的没有无问的人。

[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

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

精神专一地沉迷于业之中,不谋求家业。

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

“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

“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

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的人。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判断。

“名”在这里是动词,“出名”的意思。

“不营产业”的意思是“不谋求家业”,“营”的意思是“经营”。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斯”“馨”“弥”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9.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甲文中刘禹锡在陋室中读书弹琴,自得其乐;乙文中王欢生活贫困,仍能坚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2)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3)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4)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到这边山上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这小茅屋。

(5)原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

“梨花呢?

(6)“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7)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照管这小茅屋。

(8)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10.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11.从记叙顺序看,第(4)段属于什么?

有什么作用?

1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这小茅屋。

13.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答案】10.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11.插叙作用: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为后面她照料小茅屋做铺垫。

“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13.结构上呼应标题,内容上深化主题。

“驿路梨花”一语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美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解析】

10.此题考查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表现了小姑娘的美丽;“赶紧摇手”表现了小姑娘的活泼可爱;“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照管这小茅屋”表现了小姑娘的乐于助人。

11.此题考查的是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

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由此可知,第(4)段属于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歌颂雷锋精神”这一主旨。

1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很受感动”是梨花听了解放军的话之后的感受,点明了她以后照料小茅屋的原因;“常常”,说明梨花经常照料小茅屋,助人为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13.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结构上看,“驿路梨花处处开”与题目相呼应;从内容上看,“梨花”象征着雷锋精神,“处处开”指的是人人都雷锋,都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不知道父亲今天怎么样了。

虽然经常和他通电话,但是我却夜夜梦到家乡的那片红土地,夜夜梦到父亲的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接我。

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

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

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带着呼呼的风声。

这样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傲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那时的父亲应该没有这样光鲜高大吧,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了。

这从当年的一张黑白照能看出。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

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魄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它翘起大拇指呢?

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

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

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

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⑦这时,我又看到父亲的背影:

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似乎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崩断。

望着他步履蹒跚的背影,我的眼泪流了出。

作为儿子,却不能让他颐养天年,还要让他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⑧走的那天,虽然还有些感冒,但是没有前两天那样鼻涕横流的“拉大旗”了。

父亲给我找了一顶绒线帽和一条围巾,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⑨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

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他准备爬上树去摘一些让我带着。

这么大年龄的人了,危险!

我叫嚷着跑到父亲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是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树枝密,用竹篙打吧。

苦柚长得结实,竹篙伤树。

看着一边说一边上树的父亲,我不再说话,那么脆的树枝,稍微一分神,就可能踩断,人就会从树上掉下。

⑩抬头望着树上的父亲的背影:

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父亲哪里还有当年宽阔脊背,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

一件夹克被风扬起,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

这还是父亲吗?

这还是那个记忆中的父亲吗?

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中儿,接一下。

”听到父亲的呼声,我惊慌地抹了一下眼睛,急忙跑上前去,接过父亲手中沉甸甸的腰篮,我立即抓住父亲的手臂。

这还是手臂吗?

钢筋一样,又冷又硬,我的心一痛,针扎一样。

一年多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

祈祷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又要到新年了,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15期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文章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生动的比喻刻画父亲这一形象。

B.第②段“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一句,既引出下文对父亲年轻时形象的回忆,也表现父亲身体变化之大,让我难以置信。

C.父亲不让我上树摘苦柚,是因为苦柚树的树枝很脆,他担心我踩断他辛苦种出的苦柚树,影响树年结果。

D.文章善于运用生活小事表现人物特点,如:

用父亲阻止我挑粪和用绒线帽、围巾把我围紧等这些小事,体现父亲的细心、慈爱。

15.文中具体描写父亲的哪几次背影?

请分别概括。

(1)父亲开电瓶车接我回家时弯曲瘦弱的背影;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挑粪浇地时苍老的背影;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析词句。

(1)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品析加点词)

(2)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

(品析修辞手法)

17.文章第⑦、段都写了“我”流泪,请分析“我”两次流泪的原因。

【答案】14.C15.

(1).父亲年轻砸石头时健壮、充满力量的背影;

(2).父亲为我爬树摘苦柚时瘦干的背影。

16.

(1)“始终”是自始至终的意思。

我在生病的情况下坚持要帮父亲挑粪,父亲自始至终不同意让我挑。

这个词语的使用,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

(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宽阔的脊背比作门,把他的两腿比作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身形的高大,体现幼年的我对父亲的敬仰。

17.示例: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年老体衰,而“我”却不能让他颐养天年而感到心酸、自责、愧疚;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看到极度瘦弱的父亲而感到心痛和无奈。

【解析】

14.本题考查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结合文章的主旨和表现手法分析。

C项的表述不正确,父亲不让“我”上树摘苦柚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与爱,他担心“我”上树后发生意外。

§§...§§...§§...§§...§§...§§...

16.

(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始终”说明父亲的态度很坚决,这是父爱的表现。

(2)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身材的魁梧,突出父亲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点睛: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7.此题考查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从“作为儿子,却不能让他颐养天年,还要让他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可知,“我”第一次流泪是出于自责和对父亲的心疼;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单薄的背影,心里很难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院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材料二】

【材料三】张国新(全国人大代表):

除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外,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加强校园欺凌综合治理,设立两级欺凌治理委员会,完善相关处置程序。

同时,建议通过立法把教育惩戒权赋予校和老师,以起到防微杜渐的惩戒效果。

林夏(深圳阳光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

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公众场合。

美国专家的研究表明,旁观者的态度越倾向于协同或沉默,班级的欺凌行为就越多,反之欺凌行为就越少。

旁观者的态度是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关键。

詹小彤(受访家长):

我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是寄养在亲戚家。

孩子其实是跟我们讲过在校被同欺负的事情,说不想去上了。

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天天工作拼命挣钱,你还不好好习?

再说他怎么不欺负别人?

肯定是你自己不好。

没想到真是我们错了。

1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西城区校园欺凌案判决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B.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的整治,并力求对未成年人的惩治有法可依。

C.我们应该对校园欺凌现象和行为说“不”:

不参与欺凌,不做冷漠的围观者。

D.家长发现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时,要冷静处理,首先要教训、批评自己的孩子。

19.根据【材料二】写出结论。

20.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说说下图的寓意。

【答案】18.D19.示例1:

近三年,某省校园欺凌受理案件和被处理的人数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而欺凌事件有所控制,充分表明司法机关对校园欺凌的打击力度在增强。

示例2:

近三年,某省随着校园欺凌受理案件和被处理的人数的增长,2017年校园欺凌案件较2016年略有下降。

20.示例1: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政府加大司法力度,校抵制,家庭关心。

示例2: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政府、校、家庭三方合力。

【解析】

18.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本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可以根据材料三中的受访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