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065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0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docx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

小学奥数知识清单

1、和差倍问题

(1)和差问题

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

 

(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

如:

1、甲、乙两个仓库共存大米58吨,假如从甲仓调3吨大米到乙仓,两个仓库所存的大米正好相等。

甲、乙两个仓库各存大米多少吨?

(分析与解答附后)

(2)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应用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

和-小数=大数】

如:

2、两个数相除的商是17余6,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的和是479。

求被除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附后)

(3)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与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差倍应用题。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

小数+差=大数】

如:

3、两个钱数同样多,甲给乙50元,则乙的钱是甲的6倍,甲乙原来各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要想顺利解决和差倍应用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正确的列式计算。

2、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问题,是指研究两人或者多人之间的年龄变化和关系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小结:

不管时间如何变化,两人的年龄的差总是不变的,抓住“年龄差”是解答年龄问题的关键。

分析时,可借助线段图分析,结合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分析方法,灵活解题。

  

年龄差÷倍数差=年龄(满足当时倍数关系时候的年龄)

如:

4、叔叔比小华大20岁,明年叔叔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小华今年几岁?

(分析与解答附后)

3、归一问题

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

“单位数量”是多少,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然后求其它的量。

如:

5、电扇厂4名工人5小时能安装80台电扇,现在要在12小时内安装384台,需增加几名工人?

(分析与解答附后)

 

4、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

(1)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2)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3)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

(4)封闭曲线上植树

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

(5)在方形线路上植树,如果每个顶点都要植树

则棵数=(每边的棵数-1)×边数。

如:

6、在一条长400米的公路两旁,每隔4米植一棵树,共植树多少棵?

(两端都要栽)

7、有一根圆钢长22米,先锯下2米,剩下的锯成每根都是4米的小段,又锯了几次?

8、在圆形的水池边,每隔3米种一棵树,共种树60棵,这个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9、时钟4点钟敲4下,6秒钟敲完,那么12电钟敲12下,多少秒钟敲完?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问题

鸡兔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之一,也叫“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1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

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2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

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如:

10、某小学举行一次数学竞赛,共15道题,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明共得72分,他做对了多少道题?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部是鸡,算出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差多少,每差一个(4-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4-2),就可求出兔的只数。

同理,假设全部是兔,可求出鸡:

(鸡兔共有的只数×4-已知的脚的只数)÷(4-2)=鸡的只数。

6、盈亏问题

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对象,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如果物体还有剩余,就叫盈;如果物体不够分,少了,叫亏。

凡是研究盈和亏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就叫盈亏问题。

基本思路: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1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盈+亏)÷两次分配数的差=份数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数的差=份数

③当两次都不足;(大亏-小亏)÷两次分配数的差=份数

每次分的数量×份数+盈=总数量。

每次分的数量×份数-亏=总数量。

如:

11、三

(1)班班主任张老师和另外3位老师带领这班同学一起去公园划船,租来若干条船。

若4人一条船,则少一条船;若5人一条船,则多出一条船。

问一共租来多少条船?

参加划船的同学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这类问题的基本特点是“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是“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又称为消长问题或牛顿牧场,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提出来的。

  基本思路: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如:

12、有一池泉,泉底不断涌出泉水,且每小时涌出的泉水一样多,如果用8部抽水机10小时能把全池泉水抽干,如果用12部抽水机6小时能把全池泉水抽干,那么14部抽水机多少小时能把全池泉水抽干?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这类问题的基本特点是“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是“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8、周期循环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如:

13、在数列2、3、5、8、12、17、23….中,第2012个数字被5除所得余数是:

()(分析与解答附后)

A、1B、3C、2D、4

小结:

对于周期循环问题,这类题目难度并不大,对于解题来说首先是要确定循环周期。

,其次就是要算出余数,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一定可以把题目解出来,

   

9、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如:

14、小明上山每小时行4千米,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

小明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这类问题的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

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抽屉原理

桌上有10个苹果,要把这10个苹果放到9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

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

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②4=3+1+0③4=2+2+0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

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1个物体:

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

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0.321]=0;[2.9999]=2;

如:

15、六

(1)有52名学生,这个班至少有多少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构造物体和抽屉”。

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定义新运算

定义新运算是用某些特殊的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从而解答某些特殊算式的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如:

 16、如果1※2=1+112※3=2+22+222

  3※4=3+33+333+333+3333计算:

(3※2)×5。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数列定义: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像这样一串数,称为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个数称为首项(我们将用

来表示),第二个数叫做第二项

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末项(我们将用

来表示),数列中数的个数称为项数,我们将用n来表示。

如:

2,4,6,8,

,100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

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

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

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

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

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

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

an=a1+(n-1)d;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

sn=(a1+an)×n÷2;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

n=(an+a1)÷d+1;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

d=(an-a1))÷(n-1);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如:

17、求算式1+4+7+10+……+2017的和(分析与解答附后)

关键问题: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

所以234=200+30+4=2×102+3×10+4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二进制化成十进制:

10101

(2)=1×24+0×23+1×22+0×21+1×20=21

  十进制化成二进制:

1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

如:

37=100101

(2)

37÷2=18=====余1

18÷2=9======余0

9÷2=4=======余1

4÷2=2=======余0

2÷2=1========余0

1÷2=0=========余1

②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

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基本特征:

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如:

18、如图,从甲地到乙地有3条路,从乙地到丁地有3条路,从甲地到丙地有2条路,从丙地到丁地有4条路。

问:

从甲地到丁地共有多少种走法?

(分析与解答附后)

 直线:

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特点:

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这两点叫端点。

  线段特点:

有两个端点,有长度。

  射线:

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

  射线特点:

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

  ①数线段规律:

总数=1+2+3+…+(点数一1);

  如:

19、右图中共有()个三角形

(分析与解答附后)

 

2数角规律=1+2+3+…+(射线数一1);

3数长方形规律:

个数=长的线段数×宽的线段数:

如:

20、数一数各图中长方形的个数。

(分析与解答附后)

 

15、质数与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析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其中a1、a2、a3……a1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

约数个数:

P=(r1+1)×(r2+1)×(r3+1)×……×(rn+1)

所有约数的和:

如:

20、1988有多少个约数?

1988所有约数的和是多少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6、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

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

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

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

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

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

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

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

12、24、36、48……;

  18的倍数有:

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

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7、数的整除

  一、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

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

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二、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

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

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

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

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三、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如:

21、三年级共有75名学生参加春游,交的总钱数为一个五位数“2□7□5”元,求每位学生最多可能交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附后)

18、余数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

  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b=q……r,且0<r<b,那么r叫做a除以b的余数,q叫做a除以b的不完全商。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与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与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如:

22、一个三位数被37除余17,被36除余3,那么这个三位数是_____.(分析与解答附后)

19、余数、同余与周期

  一、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

  二、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

a≡a(modm);

  ②对称性:

若a≡b(modm),则b≡a(modm);

  ③传递性:

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④和差性:

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a-c≡b-d(modm);

  ⑤相乘性:

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

  ⑥乘方性:

若a≡b(modm),则an≡bn(modm);

⑦同倍性:

若a≡b(modm),整数c,则a×c≡b×c(modm×c);

如:

23、求437×309×1993被7除的余数。

(分析与解答附后)

  三、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d则MB=Mc+d=Mc×Md

四、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9)或(mod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11);

如:

24、5272×38457÷11的余数是()(分析与解答附后)

  五、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p)。

20、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

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

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

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

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

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

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

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有以下三种情况:

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

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

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

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

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

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如:

25、甲容器中有纯酒精11升,乙容器中有水15升,第一次将甲容器中的一部分纯酒精倒入乙容器,使酒精与水混合。

第二次将乙容器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倒入甲容器。

这样,甲容器中的纯酒精含量为62.5%,乙容器中纯酒精含量为25%,第二次从乙容器倒入甲容器的混合液是多少升?

(分析与解答附后)

小结:

解一般分数应用题时的方法:

①先寻求单位“1”:

“的”的前面、“相当于”“是”“比”的后面的名词即是单位“1”。

②单位“1”有具体数字时,(带量的数字)要用乘法,反之用除法。

③单位“1”不统一时,要先统一单位“1”再做题。

(统一单位“1”一般统一为总量或不变量)

④通常解决分数应用题即找具体数值所针对的分数量。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

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

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

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

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

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

(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

把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