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324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防知识教案集.docx

民防知识教案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空袭与人民防空(第一节:

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

掌握空袭的定义。

了解空袭的任务,空袭的分类,实施空袭的基本要求。

更进一步了解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过程:

图片显示: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被空袭后的住房

师:

从图片的情景引出空袭的含义

一、空袭

1.空袭的定义:

从空中用航空炸弹、导弹、火炮、火箭等对敌方地面(水上)、地下(水下)目标进行的袭击。

2.空袭的任务:

摧毁和破坏敌后方重要目标,削弱其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消灭和压制敌战场上的兵力兵器,支援己方军队作战。

3.空袭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常规空袭与非常规空袭。

非常规空袭主要指使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和破坏性武器的空袭。

除此之外都属常规空袭。

按任务性质可分为战略空袭和战役、战术空袭。

战略空袭——是对敌方战略目标的大规模空中打击。

战略轰炸是实施战略空袭的主要方式,轰炸的主要目标是:

导弹基地和导弹、核武器仓库,政治、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区、军事基地,以及交通枢纽等。

4.实施空袭的基本要求:

①周密计划,充分准备。

既要有空袭的基本方案,也要有预备方案和情况变化时的应变方案。

②力求达成隐蔽突然,充分发挥突然性因素的作用。

如采取有效的伪装、干扰、佯动等措施,欺骗、迷惑敌方,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使用新式武器,大胆运用新的战法,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③集中兵力,实施重点突击。

从众多的目标中,选择对战争进程有重大影响,有利于己方发现,不利于敌方修复,并且在破坏后能使整个目标系统陷于瘫痪的目标,实施毁灭性的打击。

④将担负空袭任务的各种飞机合理编组和配置,构成有利的空中进攻态势。

除配备强有力的突击兵力集群外,还要有压制敌防空兵器的兵力集群、空中掩护兵力集群和其他保障兵力集群,保证突击编队顺利完成任务。

⑤严密组织协同,充分发挥整体威力。

航空兵各机种间,空中各编队之间,都要密切配合,并搞好其与其他军种、兵种空袭兵力兵器之间的协同。

当与战略导弹部队和导弹潜艇部队共同突击同一目标时,通常先以战略导弹部队和导弹潜艇部队实施突击,后由空军航空兵实施突击;当共同突击同一目标系统内的不同目标时,通常由战略导弹部队和导弹潜艇部队突击敌防空力量较强、面积大而坚固的目标,由空军航空兵突击防空力量较弱、面积小而脆弱的目标,以充分发挥各军种、兵种空袭兵器的特长。

二、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1.空袭是随着飞行器用于战争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1848年至1849年的奥、意战争中,奥地利军队为了镇压威尼斯的反奥起义,使用了200个小型自由气球,携带着“利布鲁”炸弹,企图将其送到威尼斯上空,但由于风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是最早的空袭。

2.世界上第一个开始有组织地保卫后方城市的国家是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袭伦敦达110多次,炸死炸伤4000馀人。

为防范空中来袭,英国对城市防空高度重视。

伦敦于1917年8月成立了“防空指挥部”,并采取了很多相应措施,例如灯火管制,建设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空袭警报机制等。

这些做法都被其它国家所效仿,防空袭体系逐步形成。

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空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采用,作为配合地面作战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袭得到了很大发展,制空权成了交战各方非常重视的问题。

在著名的不列颠空战中,空袭和反空袭是作战的核心。

在二次大战後期,德国V-1和V-2导弹的发明和使用,出现了第一次超越飞机而使用导弹进行的空袭。

4.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空袭的命中精度和飞机远程作战能力显着提高,空袭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越南战争中,出现了高科技的精密制导空袭。

1967年3月12日,美军出动8架飞机,各携带2枚激光制导炸弹,仅仅通过两次攻击,就彻底摧毁了清化桥,而在此前几年的传统空袭中,美军动用了上千架次飞机,并损失了18架,也未能摧毁该桥。

这次袭击,拉开了高技术空袭的序幕。

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38天的空袭占了整个42天战争时间的90%以上。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历时78天,完全是空袭作战,在没有派出任何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北约就使南联盟屈服。

在2001年美军对阿富汗的战争中,空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

人民防空

教学目标:

掌握人民防空的定义。

了解人民防空的任务,标志。

更进一步了解人民防空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人民防空概念

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简称人防。

它同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家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有些国家把战时保护居民安全与平时抢险救灾的行动称为民防。

战时人民防空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发放防空警报、对重要经济目标实施防护、组织群众疏散隐蔽和组织消除空袭后果。

  二、人民防空主要任务

①对人民群众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和防空知识教育,修建各种类型的对空防护工程,使居民和主要物资得到可靠的防护。

②建立通信警报系统,准确快速传递、发放防空警报和保证指挥畅通。

③组织和训练防空专业队伍,战时消除空袭后果。

④制定人员、物资的疏散计划和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转移。

⑤协助有关部门控制城市规模和调整工业布局以及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目标进行防护。

人民防空的任务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组织实施极为复杂,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完成所规定的任务。

  三、中国人民防空标志 

师:

请同学仔细观察人民防空的标志,标志的图案说明了什么?

此图片为中国人民防空标志。

中国人民防空标志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自1999年5月1日起启用。

该标志由文字和图案两部分构成,其基本含义是中国人民防空。

金黄色长城图形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寓意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地下长城。

CCAD是中国人民防空的英文缩写:

Chinesecivilairdefence。

蓝色三角图形和橙色背景为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确定的民防国际通用标志的主体,象征中国人民防空与国际民防接轨。

图案的金黄色框为人民防空工程图形,象征人民防空的基本手段、任务和宗旨,即人民防空通过采用工程掩蔽等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及灾害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人民防空的重要意义

随着空袭兵器,特别是高技术空袭兵器的发展,空袭的破坏效能迅速提高,空袭已成为高技术强敌制胜的主要手段,从而使防空不仅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重要,防空作战的成败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战争潜力虽然平时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战斗力,但战时却能根据需要迅速转化为实际战争能力。

因此,战争潜力是战争胜负的最终决定因素。

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对战争潜力的依赖性更强,只有确保潜力,才能最终打赢。

因此,人民防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首先,人民防空能有效地保存国家经济潜力。

我国人民防空的重点是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中的重要交通、通信、电力、水利、仓库等设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严密组织防护,对于提高这些目标的生存能力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技术空袭虽然难以彻底防范,但通过合理的分散布局,尽可能的地下化,严格的伪装保护,积极组织抢救、抢修等,将空袭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能的。

  其次,人民防空能有效保存人力资源、稳定民心士气。

人力资源是战争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战争能力的源泉,在历次战争中,受害极大,伤亡惨重。

我国人民防空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重要任务,强调通过人民防空教育和训练,提高全民的防空意识和防护技能,注重修建规模合适的人员防护工程和人口疏散地域,力求战时快速救治,这必将在未来保存人力资源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人民防空能稳定民心士气。

高技术空袭一旦发生,大量建筑物被毁,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极易引起心理恐慌和行动失措,动摇民心土气。

对此,只有通过平时的人民防空教育,战时广泛深入的人民防空动员以及切实有效的人民防空措施,才能使广大群众做好心理准备,增强防护信心,从而处乱不惊,始终保持旺盛斗志。

  再次,人民防空在城市建设中有多重作用。

城市是人防建设的载体。

加强人防建设,能够在满足战时需要的同时,增强抗震抗损毁的能力,减轻各种灾害事故的破坏程度,是建设安全型城市的需要。

反思汶川地震因房屋倒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惨剧,也从建筑安全角度说明了在城市建设中落实人防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防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促进人车立体分流、扩大基础设置容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人防工程一般按其(抗力)来划分人防等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震的产生及其危害,增强避险意识。

2.了解地震的前兆。

3.掌握地震时的避险原则,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地震时的避险原则,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地震时的避险原则,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过程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展示地球照片)然而这位母亲和所有的母亲也一样会发怒!

当地球发怒时,就是灾难来临时,例如火山、地震、洪水、火灾、泥石流等等。

当这些灾难降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汶川地震PPT)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遇到地震时的一些防护措施!

一、地震基础知识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2、地震相关概念

震源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 地面上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地震的分类

按成因分类

(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

按震源深浅分类

(1)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

按地震释放的能量分类

小震或微震 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

有感地震  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

破坏性地震 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

4、地震的烈度

烈度 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

5、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直接造成那些地表性破坏?

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那些?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6、地震带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火山地震带中国地震灾害带

二、地震前兆

[动物]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水]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喷气又发响,既翻水花又冒泡;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地光]

大地震发生前,在震中或附近地区常常出现形态各异的地光,以白、红、黄、蓝色较为常见,通常在夜晚天空较暗时才可见。

[地声]

在地光发生后,有时会有地声。

多数像打雷,有时像狂风、炮鸣、狮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