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37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docx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附件1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编制大纲

 

 

前言

阐述项目来源、项目背景、规划编制目的及城市生态系统认知等。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本次规划首先要对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

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地认知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概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形势。

1.1主要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况与历年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城市生态系统五大方面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

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

城市湿地与水生态系统得到一定恢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有所提升,……

(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全国大气污染物年浓度有所降低,……

(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积极推进。

加快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5)城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再生水回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明显提高,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明显降低,……

1.2突出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总结归纳全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不相适应,绿地总量不足;部分城市盲目进行填河、填湖、开山等高强度开发建设,压缩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存在盲目引进外来草种、树种和花卉等问题。

由于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规模、性质、产业结构等的不同,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差异极大,不同区域、不用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的主要问题。

针对不同区域、城镇群地区、生态典型城市和特色典型城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分别提炼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五大方面的突出问题: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均绿地面积不足,绿地分类系统有待完善,绿地管理体制、法制体系、监督考核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2)城市水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市水系被填埋,湿地面积萎缩,水循环系统不畅,……

(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

(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土壤污染加重,……

(5)城市资源能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能耗高,……

1.3面临形势

(1)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对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抓手。

2012-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热岛效应、水污染、垃圾围城等各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显现。

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举措。

今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

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多元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其承载能力,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是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诉求益发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热岛效应、水污染、垃圾围城等各种关系民生的突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人民群众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交通的改善,人民群众的休闲游憩需求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对以各类绿色生态空间为载体的城市休闲游憩场所需求的增加。

这就要求城市生态系统合理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控制预留城市内外各类绿色生态空间,充分发挥其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等多重功能。

人民群众企盼城市生态系统提供更加多元、更具效果的生态服务功能。

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治理水污染,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等手段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实现改善环境、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的综合目标,保障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3)……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新期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着力于建立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指标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着力于引导全国城市构建生态稳定、功能多元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网络和生态基础设施;着力于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保障机制,巩固和发展生态和绿化成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2.2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

以《全国生态规划》为上位规划,并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项专业规划相协调,根据城市规模、所处气候区位和生态特征科学分区分类,科学系统的制定指标体系,系统指导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2)坚持保护优先、建控结合

尊重自然生态过程,尽可能减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

加强城市集中建设区域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域的城市建设行为。

(3)坚持系统前瞻、突出重点

按照《全国生态规划》对于“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将加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作为本规划的主干内容,兼顾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诸多方面,前瞻性的引入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措施和指标。

(4)坚持综合协调,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形象与风貌塑造等相结合,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5)坚持分区施策,突出重点

根据《全国生态规划》的总体布局要求,以及我国城市分布自然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分区,有针对性地采取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措施。

以山水城市、旅游城市、滨海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典型代表城市(群)为重点,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示范城市。

(6)坚持完善机制、利于实施

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本规划将研究差异性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

本规划将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理念进一步纳入城乡规划体系,融入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管的各个阶段;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管中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在各级政府重要性,进一步完善、丰富和推广“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评定标准。

2.3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日趋稳定完善,城市结构性绿色空间布局趋向合理,城市空间拓展与绿化建设协调推进,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元健康,城市绿地在提供生物栖息地、降低热岛、防灾减灾、吸霾降尘、蓄滞雨洪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明显提升,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2)具体目标

到2020年,城市绿地系统完善,特大城市结构性绿地布局趋向合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城市水系统健康持续,初步遏制城市湿地萎缩和水生态功能下降趋势,恢复城市水循环与水健康;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普遍得到改善;城市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城市资源能源保护力度显著增强,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分片区分类型落实《全国生态规划》提出的以下两个指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到2015年达到41.12%,到2020年达到44.59%,

全国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到2015年达到13.15平方米,2020年达到14.57平方米。

适用于各城市的具体指标,将在本规划指标体系研究部分进一步确定。

《全国生态规划》提出的由城建部门负责的两项指标指的是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具体落实到各个城市时,应按照城市特征和所处区域,有所浮动,以避免一刀切现象,提高可实施性。

3、城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3.1构建目的

指标体系是规划、建设、控制和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指标体系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提供基准和引导。

其中,考核指标是全国各城市都要达到的基本指标,引导指标是对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和优化起着引导作用的指标。

3.1构建原则

完整性与系统性:

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城市因素组合成综合的生态系统,指标体系中所置的每个指标项都应能独立地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某一方面或不同层面的水平。

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普适性:

考虑到区域差异性,适用于不同功能、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域的城市,结合客观差异的存在,综合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可操作性:

定义明确,清晰简单,方便实施操作、综合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同时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应保证通过一般的比较简便的统计方法或查阅资料就可以采集到确定指标值所需的数据,以便于在实践中应用。

可比性:

指标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易于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城市或地区和国内相似的城市或地区比较。

3.3构建方法

(1)指标筛选

借鉴经验:

借鉴已有的相关理论性指标体系、政策性指标体系和实践性指标体系。

理论性指标体系包括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指标体系、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政策性指标体系包括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性指标体系建议选取中新天津生态城、无锡中瑞生态城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体系内容详见下表)

科学选取:

指标筛选采用以下方法:

案例借鉴法,参考已有生态城市案例指标,如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等。

标准参照法,参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生态市建设指标、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等实践类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指标、宜居城市指标等理论研究指标。

指标比选法,对于同一类别同一层次指标的选择,尽量采用通用性指标,如对于绿地生态类指标选取,主要选择人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易于对比分析的指标。

指标分类:

根据指标使用目的和使用阶段的不同,分为引导指标和考核指标,引导指标是根据现状调研,对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和优化起着引导作用的指标;考核指标是为了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各城市需要达到的基本指标。

表:

相关指标体系一览表

相关指标体系

概念

主要指标构成

理论性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指标体系

对中国各省市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评价

可持续发展总系统解析分为五大子系统:

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6大类指标:

社会文明度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