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2174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docx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

县西巷、县东巷、按察司周边的老街巷

县西巷县西巷是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它南自泉城路,北到后宰门街只有540米长。

与县东巷一起为古代济南的南北交通主干线。

然而这条从明朝就非常热闹的古街因城市扩建2003年前就拓宽拆除了,并且以3.07亿元的“天价”被拍出,创下省城历上地价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改造后的新街就将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县东巷县东巷南自泉城路,北到大明湖路,因这条街巷位于旧历城县署以东,所以名“县东巷”。

历史上曾名“塌行街”与县西巷是济南古时候南北交通干线,原在中段路东有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八泉的罗姑泉。

东华街此街为位于按察司街和县东巷之间,是条东西向小街,原先是以街上的督城隍庙面命名的“城隍庙街巷”,民国年间改为“东华街”。

按察司街按察司街是连接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一条长770米的街道。

明、清时期,当时的提刑按察使曾设在这条街南段以东,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中学,因此街便以提刑按察使司而名。

苗家巷街旧时其东头位于古城墙以西,现隔黑虎泉北路与东护城河相对;街西头是按察司街。

据传,是因街上一苗姓来此居住较早而名。

街上民居多为平房,有些是较典型的四合院。

如原19号院旧时是一张氏大户的住处,俗称张家公馆,这年豪宅由三个院落组成,房上木质构件雕梁画栋,据说当年后院还建有戏台。

再如29号宅院也是清代四合院,传说主人是一钱庄人家,这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在济南目前都不多见了。

运署街因清代驻主盐运使司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名“运输街”后复名。

据说在盐运司迁来前,运署街曾是按察司街的一部分,与目前街上的济南一中大门就是按察司的大门,而西边一墙之隔的原泺源中学大门就是当年盐运司的大门。

 

泉城路以南周边的老街巷

宽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机构“宽厚所”,街以所名之。

街原名为“南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

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历山顶街位于泉城路以南,宽厚所街以东,南北向。

因街南段路东有一居民院中有济南所谓“三山不显”之历山顶,街故名。

武库街民国初年街上曾建有存放火药、土炮等的武器仓库,街因此而名。

刷律巷舜井街以西,泉城路以南的高楼后面有条弯曲的小巷叫“刷律巷”其实过去不叫这个名字,可能是“杜康泉巷”因在巷里的59号院内有泉水叫杜康。

到了清代据传曾在巷里设了印刷“律条”的机构,因此便改名为“刷律巷”了。

卫巷卫巷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北口同泉城路新华书店相对。

形成于明代,因该巷南首东为明代"济南卫"驻地,因而得名。

卫巷北 首的准提庵是明代永乐三年建成的,清代康熙及光绪年间重修,到了清末曾是武举人张姓之子佛教居士张洪恩于1920年创办老字号心佛斋素菜馆 之地。

中段路东有观音禅院(观音堂),此庙始建无考,在明万历年曾重修过,现在山门保存较好,里面的庙宇早已废为民居。

2006年10随着泉城 路段的改造工程整个卫巷已化为平地了。

 

大纬二路大观园以西万紫巷商场、五里沟周边街巷

大观园及周边街巷大观园周边是济南(城外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段,自1904年济南开埠以来,大观园及纬二路为中心慢慢形成了济南烟柳繁华的主要商埠区。

目前大观园又刚刚进行了仿上海城隍庙建筑格局的修缮,挖掘传统文化底蕴,重现老商埠特色。

...赵家干饭铺”、“老马家馆”、“曹家扁食楼”、“大观楼饭庄”等名店名吃;同时恢复“共和厅说书场”、“晨光茶社”、“曲艺厅”、“武术摔跤场”等传统娱乐场所。

借老字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万紫巷商场万字巷商场——经二路中段路北,纬四纬五路之间。

清时这一带原是一片荒地、坟地,光绪年间,附近农民经常到此交换农副产品,后来便逐渐形成小集市。

1904年,商埠局在此修建一座四面亭长廊,农民围绕此亭摆摊营业。

由于踩踏日久,逐渐形成似万字形状的土路,1932年标为“万字巷”。

1953年分别命名为“万字巷东街”、“西街”,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为太阳升商场东街、西街,1975年以万紫千红之意改为万紫巷东街、西街,主要经营菜蔬、鱼虾、瓜果之类农副产品。

五里沟东街、西街此街原为五里沟庄,在明代,庄东有一自然排水沟,此沟距历城县城约五里,故名“五里沟”,“庄”以沟而名,后来明沟为涵洞,形成五里沟东街,后来依据方位划分为五里沟东街、西街。

 

城西关馆驿街周边街巷(顺河街以西)

馆驿街因明朝初在此设馆驿总站而得名。

数百年前,被人称为“古道朝京踏作河”的济南唯一官道,就是从西门开始,经花店街、迎仙桥,过馆驿街而通向北京的。

同时,通往长清、齐河及其他省也要过馆驿街,因而时称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市咽喉重地。

”清末,铁路开通,商埠在建,省邮政局成立,旧的馆驿站废置。

但馆驿街又成为连接老城与商埠和济南站的重要道路。

馆驿街在山东邮政史和济南交通史上的辉煌,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馆驿街此处原是一片菜地,据载,民国初年人们渐在古“馆驿按官亭”之后建房定居,渐成街巷,街因处其位置而名。

凤馆街原杨姓的坟地,俗称“杨家林”。

1926年形成街巷后便依街位于凤翔街、馆驿街之间用两街名的首字而得名。

丁家崖约在清道光年间逐渐形成街巷,因是丁姓的土地且路有高崖而名。

对关街此街地处馆驿街、丁家崖两街的关帝庙之间,南北相对而名。

此街形成于清朝末年。

先志巷(东、西)在馆驿街以北,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是柴禾市,后成粮食市,该巷曾传说有神仙指点,曾名“仙指巷”。

太平商场该街位于先志巷和花园街之间,东西向。

在民国初年是定期舍饭的“栖留所”,后有些商贩来此盖房经商,又有了戏场、澡塘,生意兴旺形成商场。

此时正是“五三”惨案后,人们期盼和平,便取此名了。

亲仁街、东仁和街此二街与周围永和里、德顺街、四和里等为娼妓所聚居之地,后取道德、人和、亲仁之意而得名。

凤翔街旧时俗称“双井子”后以凤凰展翅飞翔之吉祥语为街名,处于馆驿街以南中间有凤馆街相连接。

立山街位于馆驿街以北,街在七十年多年前以当时任省会慈善公所所长辛铸九与伪省教育厅科长谷岱峰姓名之“辛”、“峰”二字之首而名。

聚贤街 位于馆驿街中段向北的一条街,中段又折向东。

北坦大街清末有“北坦庄”,据说古时祭祀天、地的地坛位于北坦附近。

双井街 是位于东园街上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子,因有居民所称“双眼井”而名。

双井街10号据说是苗家的成丰纺纱厂一位经理的住处,目前这里还是四棉的宿舍

东园街 顺河街以西,聚贤街以北,东西向,西接北坦大街。

属“北坛庄”的一部分,民国初这里只有一条土路,住户较少,后这里了小织布厂,住户多了起来形成街巷。

因此处系北坛庄东部的菜园,故名。

 

北坛、陈家楼周边区域

北刘家庄北坦以西有南刘家庄、中刘家庄、北刘家庄。

据传,其庄名是因原有刘姓在此种菠菜出名,人称“菠菜刘”,在六十年前只有“刘家庄”后来才分为南、中、北刘家庄。

陈家楼街(前\后)据清同治年间碑碣记载:

两街之处原为“瓜王庄”,后有一陈姓人家其住处门楼较高,从而得名“陈家楼庄”,后以庄中三官庙分为“前庄”、“后庄”,1953年定门牌时命名为现今的名称。

陈家楼教堂在前陈家楼街65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济南教区总堂创建,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仿哥特式教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占用,1984年发还。

茂新街位于后陈家楼与西立山街之间,据载,1919年开“高茂新面粉厂”系无锡荣氏资本(1956年该厂与成丰面粉厂合并),面粉厂建立后,住户增多渐成街巷,街名便以面粉厂而名了。

韩家小庄韩姓在清咸丰年间来此较早,故以姓而名。

 

城东、北关周边造街巷

山师东路改造,能否延续昨日的繁华 山师东路南起经十一路,北至和平路,全长810米,宽6.5-9米,本也就是一条普通的路,可因周边住宅区密集,同时有山师、山艺、山体、省中医学院、警官大学等10多所大专院校,常住人口约有11万之多。

因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渐渐热闹起来,开始是菜市,逐后服装店、小饭店、理发店等也多了起来,发展至今现已形成以满足青年、学生以及周边居民为消费群体的服装、小商品、体育用品、小吃为主的繁华商业街。

可以说在济南这儿是最能触摸青春年华,感受时尚元素的一条商业街了。

但也因商业网点密集,学校、机关、居民小区遍布,拥堵现象频繁,人车混行严重,交通功能已基本丧失。

 为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召开,2008.2.24,济南市历下区“百日工程”山师东路改造正式开工。

山师东路是济南市进行“撤商还路”改造的4条商业街之一,其余三条商业街包括2007年底开工拆迁建设的历山东路,以及随后将要进行整治的文化西路和文化东路,基本也是这种状况。

 目前,该路的改造方案已确定,山师东路与历山东路建成后,将从南至北连接起旅游路、经十路等7条城市主干道,大大缓解省城中心区域南北向交通压力;另外,规划红线宽20米,双向4车道,西侧将保留或者是新建部分商业设施,方便周边10万居民,并保持原来的经营方式和人气。

如条件许可,还将在路中段建设地下农贸市场。

我们期盼着,它的改造能延续昨日的繁华!

海晏门位于历山路北头以东,因此街处古时候海晏门附近故名。

济南城门最初只有四个门,门上都建有城楼。

东门“齐川”、西门“泺源”、北门“汇波”、南门“历山”。

到清末,为了方便交通又辟四门:

运署街东头“巽利门”(新东门);大明湖西南门前的“乾健门”;趵突泉东门以北的坤顺门;大明湖东门以北的“艮吉门”,同时又在围墙先后开了九处围子门,海晏门就是其中之一。

霞侣市位于济南市东关的霞侣市(下驴市)街原是卖鲜水果之处,名“花果市”因此处为济南至邢家渡大道,行人下驴住店,清同治年间改名“下驴市”,1918年庄内修吕祖庙,道长张业元嫌名不好,更名“霞侣市”。

道教柳行蓬莱仙院建于1918年,属道教全真宗龙门派。

1924年重新辟建于霞侣市街,文革期间,蓬莱仙院被破坏。

1996年,由各界信众资助重建北院三清殿和碧霞元君殿,于1997年10月初全部落成,目前香火尚可。

 

明湖南岸至明湖路以北的老街巷

大明湖扩建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位于大明湖南岸的大片老街巷和老住宅将被改造拆建,涉及的街巷有大明湖路、学院街、秋柳园街、北曾家桥街、皮家胡同、二郎庙街、翟家牌坊、贺胜戏场街、汇泉寺街、西镰把胡同、东镰把胡同、阁子西街等20余条街巷。

很多街已有几百年历史,每一条街巷都联系着济南的历史文化。

以后这片体现着老济南风韵的街区会变成何样,我们还不得而知,趁着其还没有被改造,为泉城仅存不多的成片老街区留下最后的影像与记忆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东顺城街此街形成于清代雍正年间,因位于古城墙东北角内而名。

前高祥后街、后高祥后街据载,清代该街处于张、陈、蔡、濮、等姓富户高大的宅院墙之后,俗称“高墙后”后又形成南北两街,便谐音为前、后高祥后街。

前高祥后街31号——燕家大院是这条街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老房子。

燕家大院的主人原是汶上县的盐商,解放后,由于房产多,分给了他人,只留下五间正房和几间偏房。

81岁的韩奎老人就是当时住进来的,半个多世纪,他经历了与老房子一样多的风风雨雨,亲眼目睹了燕家大院变迁的历史过程。

“这个院子起码有150年的历史了,正屋还是四梁八柱的老房子结构呢,顶板都是用万黏土造的,比水泥还结实。

” 

前高祥后街59号院“关家楼”,从外面看,这是一座普通的院落,但是高高的门楼和露着半个楼顶的清式小楼,泄露了其中的秘密——这曾经是一座有名的老宅。

关大爷的祖父是律师,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任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可以说是书香门第。

“那时,爷爷住在一楼,我跟爸妈住楼上,天气好的时候,一家人坐在楼上的客厅里,一边喝茶,一边观赏大明湖,那真叫舒服啊!

北太平街因街北原有一井形“太平泉”(俗称苦水井子),清光绪年间称太平街,后为区别南关太平街而加了“北”字。

东西历山街历旧时在街上可看到历山(千佛山),故名。

贺胜戏场街原名为“火神戏场”后戏场失火,又改为“火剩戏场”,后谐音为“贺胜戏场”。

木头园子巷此巷在大明湖路以北,是条只有63米的实胡同。

据传清末时为东门大街和大梁隅首两家木匠店铺的料场,故俗称“木头园子”后成街名。

东玉斌府街清光绪年间地图标有“仪宾府”,“仪宾”是明代对宗室诸王女婿的称为。

据传有陈姓仪宾世居此处,街以谐音而名“玉斌”。

瑞街上保存着一处三进四合院,为石砌、砖、木结构,做工精细,为古城少见。

北门里街因位于古城之北水门(汇波门)内而名,位置在阁子后街北,南起东西历山街。

阁子(前、后、西)街因旧时在此三街的交汇处有一汇波阁子(其上有天、地、人三皇的“三官殿”其下为券门1964年拆除),所以三条街以其在阁子的位置而得名。

汇泉寺街大明湖东南小岛上有汇泉寺,寺因有汇波泉而名。

原为两重院落,有佛殿、文昌图等建筑,解放后曾为“汇泉棋社”,现今为“兰岛”。

另外街上早先还有“二郎庙”及传说中的泉城“三山不显”中的“灰山”(46号院内)

秋柳园街学院街北行东折连着秋柳园街,清初诗人王士祯以“秋柳诗”出名,大明湖曾在诗人少年读书处建“秋柳园诗社”因而这一带称秋柳园,街因园而名。

如今的秋柳院是一位姓王的住户在三十年代在原地基上重新翻盖的三进的四合院,其墙为土坯,周围的房屋大多是七十年代重新建的。

学院街清雍正四年(1726),山东提学道改称提督学院,并改官名为“钦命提督山东省学政”,俗称“学台”,其驻地就称为“学院”,这条街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学院街路中东侧是一处很大的宅院,横跨了学院街与东侧的北曾家桥街,包括3个独立的院子,据说这里原来是清末民初张氏三兄弟的房子,从东到西依次为老大、老二和老小。

张氏兄弟曾为盐商,其母亲原是清朝的“诰命夫人”。

东院和中院已经翻修过,难见当年风采,庆幸的是学院街12号原老小的住宅保存完好,高大的门楼依旧挺拔威猛,似乎向人们昭示着主人的财力与地位。

 学院街8号已有些残破,这是原济南某印染厂厂主的寓所。

司家码头原为大明湖南岸码头,街以姓和码头而名。

清代光绪年间地图在司家码头位置标有司家庄。

北曾家桥街据传清代街上有曾家花园,内有一小桥俗称曾家桥,街以桥名。

皮家胡同清光绪年间地图标有“裴家胡同”因裴或皮姓来此居住较早,或因是大户,故以姓氏而名。

另一种说法是把“裴”字读错为皮字所故。

东镰把胡同因街形和方位而名。

 

普利门街及周边小巷

普利门街是由济南西门城外一条东西走向的柴家巷演变而来的,柴家巷当时人流稀少,非常僻静。

1904年济南开埠之后,作为连接老城与商埠的重要通道,柴家巷很快吸引了大批有远见的工商业户在这里建立商号、作坊等,柴家巷一时寸土寸金,并很合时宜地改了个颇有寓意的名字--普利街,并与周边的郝家巷、冉家巷、券门巷、剪子巷等被称为西关八大巷。

如今的普利街只能算是半条老街,街北除东西两端还有旧式门头房外,其余均已被现代楼房所取代。

所幸街南侧古韵犹在,与之相交的冉家巷、郝家巷、券门巷等支巷仍大致保存了原始样貌。

三元街三元街位于普利门街东端路北,南北向的一条很短的小街巷。

据《历城县志》载:

“三元宫,一在旱石桥,一在柴家巷”,在清末时已形成街巷,初名为“天地水府”,后以三元宫而易今名“三元街”。

草包包子铺最早的“草包”店址是在太平寺街,上世纪40年代初才迁到普利街,从此就在这条“金”街上扎根、扬名。

说起“草包”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

草包的创始人名叫张文汉,是泺口人,从小便在一家饭店当学徒。

因为他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师兄弟们就戏谑地称其“草包”,日子久了,他真正的名字反而被淡忘了。

自立门户后,张文汉一时想不出响亮的字号,干脆用自己的外号作了店名。

长久以来,草包包子以其皮薄、馅多、味美、灌汤而闻名泉城。

1956年,草包与其它老字号一起实行公私合营,后来又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但它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日渐红火。

西券门巷这是位于共青团路与普利门街之间的南北向小街巷。

清《历城县志》记载“悬门巷”,原是因街南头有一阁楼,其楼门形为“悬门”,故名“悬门巷”。

在清末易名为“券门巷”。

解放后,为同南券门巷相区别便叫“西券门巷”。

冉家巷位于普利门街与共青团路之间南北向,与草包铺相对的一条街巷。

可能是有冉姓富户在此巷居住而名。

西凤凰街普利门街与共青团路之间最西端的一条街巷。

 

上新街、南新街、文化西路周边街巷

南新街西自文化西路,北到趵突泉大街。

尽管成街较晚但文化名人在此居住的不少,这一带至清光绪末年建起了共和医院、山东工艺局等,著名的作家老舍曾在58号的居住过4年,称为第二故乡。

另外,康生、书法家舒同、京剧名家方荣翔及早期山东省省委部分要员曾在此居住。

上新街上新街是由原饮虎池前及周边棚户区合并成的,原省博物馆及景园、颐园等民国时期建筑较多。

棋盘街文化西路以北,济南柴油机厂对面的宿舍楼附近有一条街,因其街面纵横状如棋盘,便得名“棋盘街”。

在棋盘街的楼群夹缝中的42号宅院,幸存至今的一处老门楼竟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且为罕见的无梁殿结构。

经考证,这里是佛教建筑白衣庵的山门,院内尚存前殿。

如今,尚未列入文保名单的白衣庵墙体已出现明显裂缝,亟待进行保护和修缮。

这座门楼原来采用的是无梁殿结构,建材中未使用木质梁、檩、椽,全部为砖石砌筑,所以特别坚固耐久。

据了解,无梁殿最早出现于明代,如今,此建筑类型已十分罕见,东华街督城隍庙现存济南唯一一座三门洞无梁殿山门,而白衣庵的单门洞无梁殿山门亦算得上是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类型了。

南场街文化西路以北,棋盘街以东的南北向街巷。

南券门券门巷济南有两个券门巷,一个是西关普利街里面的西券门巷,一个是南关正觉寺街上的南券门巷。

以前叫悬门巷,“悬门”也叫“瓮门”或者“壅门”,指大城门外的小城,即“瓮城”或“月城”,因它的形状像半个圆形的月亮,所以称之为“月城”。

《资治通鉴》对它加的注说:

“壅门,即古之悬门也。

或曰:

门外筑垣以遮壅城门,今之瓮城是也。

 

省府前街以东至东至县西巷周边的老街巷

省府前街 因处山东省人民政府前而名。

此街旧时曾多次易名为:

同知巷、宪衙街、澄清里。

明时承宣布政司迁来后,改称为“布正司街”、“布政司大街”,济南人俗称“大布政司街。

玉环泉街玉环泉街位于省府前街以东,省府东街以北,因邻近街西井形玉环的玉环泉而名,目前的玉环泉街是由南北向街和东西向街组合起来的,曾名曲巷。

东西街曾因传说中的故事而称刘皇亲巷、皇亲巷;南北街因处于张养浩故宅东而名尚书府街。

芙蓉街芙蓉街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

康熙初年开始这里渐次建起民房和店铺,慢慢的商贾云集,形成一条热闹的小街。

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

有关芙蓉街的描述见网文

济南府学文庙 文庙,亦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是古人祭祀孔子的地方。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

自明初至民国,历代对其增修或重修达三十余次。

民国时期,废除科举,府学文庙遂败落。

由于连年战争,解放前,济南府学文庙已经遭到破坏。

解放后,大成殿曾被辟为礼堂,后来府学文庙成为大明湖路小学校舍。

解放后至今,不仅文庙内的众多碑刻流失,大部分建筑也陆续被拆除,现仅存大成殿、泮池、大成门、影壁四座建筑物。

大成殿是文庙最为重要的一座建筑,坐落在大明湖路小学院内。

其规模在全国文庙大成殿中位列第三,还是我省现存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古建筑之一,同时也是济南体量最大的古建筑。

在泮池小桥的东边,原来立着一座破旧不堪的牌坊,其造型优美,很有民族气势,不知为何将它搬到大明湖正门,没想到它一落户,就成了大明湖的标志性建筑了。

目前文庙大成门及正殿大成殿正在修复中,听说明湖小学也要搬迁。

曲水亭街在济南的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百花洲之南,有一条柳牵水绕的街道——曲水亭街。

据史志载,远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就在这里建曲水流杯池,流杯池即现在的王府池子。

池水北出,曲曲折折流经曲水亭街。

据考曲水亭街在明朝是德王府邸一部分,曲水亭可能建于明朝,当初本来是一排坐东朝西的三间小房,坐落在辘轳把子街以南的曲水中。

到民国时期,曲水亭主人姓赵名嘉麟,人称“二麻子”,他是明湖船家之后人,祖上世代经营茶社,到赵嘉麟手中已有200多年,他在曲水亭经营着一棋社,远近闻名。

1952年,曲水亭被拆除,曲水亭街被拓宽,曲水亭街也由一条长年湿漉漉的石板路,变成了今天的水泥路,加之济南泉水越来越少,这里也就逐渐失去了其秀丽景观,“曲水人家枕水居”就变成了一个遥远的遐想。

西更道街因位于清巡抚衙门的西边,每晚更夫巡夜之路,故名。

西更道在今天的珍珠泉西墙根下,南北向,北起曲水亭,南到泉城路的一条狭长的街巷。

翔凤巷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宽度仅为80厘米。

此条小巷旧时为两边房子的墙缝形成,俗称“墙缝巷”,后取其谐音称“墙缝巷”,寓意为让凤凰飞到这里图个吉祥。

金菊巷位于芙蓉街以东,此街以“菊”而名;但另一传说是一富户家有用金子制的菊花盆景,故名“金菊巷。

在济南很有名气的燕喜堂饭店,于1932年3月在巷内开业,1号院是店主居住,3号是营业场所。

当时饭店在济南红极一时,后扩建到泉城路,但泉城路改建时,饭店却消失了。

王府池子街因街中段路西有王府池子而名。

街北段原名魏家胡同。

起凤桥街清顺治年间山东巡抚夏玉曾在街西建“腾蛟起凤”牌坊,坊以泉名,后因王府池子水向北流经街中,建石桥日“起凤”跨于溪上,街以桥名。

东花墙子街旧时在剪子巷南头朝南路东,有一花样砖砌的趵突泉西墙,人们称这段街巷为“花墙子”;同样,在过云的济南府学的东、西墙也为“花墙子”,因此墙外的两条小街,也便命名为“东花墙子街”、“西花墙子街”了。

涌泉胡同原名“水胡同”,因附近街巷泉水在水大时时常涌流到此,故名。

小兴隆街位于曲水亭街以东,珍珠泉以北一条弯曲的街巷。

马市街位于府学庙前,当时来祭孔官员多在拴马,故马多若市,街以此而名。

后宰门街明成化年间德王府建成,其北门称“广智门”俗名“厚载门”、“后宰门”,后街以门而名。

当时此街因处在曲水亭以东,东接县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