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阶段考
(二)
2015年5月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题(12分)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wūzá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wūmiè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wūzá②wūmiè
2.第1节中你认为最能表达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和恩格斯失去战友后的沉痛之情的一个句子是,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3分)
3.仔细阅读第6第7节,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补充完整下面的句子: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所以。
(2分)
4.第8节中第一句中的加点词“这样”指代的是(2分)
5.第9节能否改成“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
”请联系文章内容和背景知识试作简要分析。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6——9题。
(13分)
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
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
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索索声音。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地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
月亮原来是这样的!
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是这样的吗?
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
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丛从容容地下车。
⑤今晚台儿沟发生这样的情况,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
对了,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
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
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回去怎么说?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是哪来的流水声?
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
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
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
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
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
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
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
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⑥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
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
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⑦前边又是什么?
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
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
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
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
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
确切地说,是冲去。
⑧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
她走出了多少里?
不知道。
只听见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鸣叫,松散、柔软的荒草抚弄着她的裤脚。
台儿沟在哪儿?
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
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
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当她们也看清对面的香雪时,忽然都停住了脚步。
⑨香雪猜出她们在等待,她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
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
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⑩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
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⑾哦,香雪!
香雪!
6.分析第①段画线词语“终于”的作用。
(2分)
7.第9节“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地路程”一句中,“路程”的含义是什么?
(2分)
8.上文中,香雪经历了由开始的到,最后的心理变化过程,造成这一变化的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有哪些?
(5分)
9.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举例赏析。
(100字左右)(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
(24分)
①《诗经》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美酒,以介眉寿”的句子。
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将“剥”翻译成“击打”,其实,“剥”是“落”的意思,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枣是成熟掉落在地上的,并不需要击打,击打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
②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
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
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
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
③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悖反的规律:
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
④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
他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一生却过得凄凄惨惨。
⑤这位大诗人在《又呈吴郎》写过枣树。
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来源。
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
杜甫就写下诗句来劝告吴郎。
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
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
⑥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
⑦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
“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
皮皱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
诗末又言“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只有忍辱负重、木质坚硬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
⑧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这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
连树都是如此单调!
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
⑨我却不以为然,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
鲁迅在《秋夜》中还写道: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杆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在先生笔下,其实是黑夜中正义的灵魂,也是先生无声的、顽强的自我象征,这种写法只是表明他对枣树的偏爱,强调自己的人格和立场罢了,这一点,和白居易是相通的。
⑩同时代的郁达夫写有一篇名作《故都的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注意这篇文章中关于枣树的描写: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⑾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颇具深意,枣树不择地点地顽强生长,随遇而安,不就是郁达夫颠沛流离又不甘沉沦的生活写照吗?
⑿枣树是乡土的象征,萧乾的《枣核》写得颇为深情。
他记叙动身到美国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托他带几颗生枣核,他觉得很蹊跷,等带到之后,才知同窗常常想起北京总步胡同的枣树,想让故乡的枣核在他乡生根发芽,以慰思乡之情。
几粒小小的枣核,也可以牵出叶落归根的向往。
而我犹感动于作家发出的跨越沧桑的感叹,“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只有其貌不扬的枣树才能够与这份沧桑融为一体,换到别的什么果树,杏树、梨树、桃树、李子树,好像都不大揩调,就像枣树那斑驳粗糙的树皮更适合布满老茧的双手去抚摩,而非纤纤玉手去戏耍。
⒀枣子红了。
日子火了,似乎是好事。
但如果碧青的枣子中间,有几颗提前红了呢?
这种情形,想必好多人都看见过,但思索过原因的人少,从中悟出哲理的人更少。
⒁而在诗坛享有“硬汉诗人”之称的牛汉,就观察过,思索过早熟的枣子,他看到自家的枣树上,总有几颗枣子红得特别早,就问祖母,祖母说:
“那是虫子咬了心的。
”果然,它们不久就枯干凋落了。
⒂诗人苦涩地自称“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是一颗被迫成熟的枣子,“一夜之间由青变红。
仓促地完成了我的一生”,诗人请求别人不要赞美“我”,因为“我憎恨这悲哀的早熟,我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
”诗人反思自己的一生,对历史和命运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
”历史作弄,真像那些突然入侵的虫子,毁灭了珍贵的青春年华!
⒃现在的人们热衷繁华与高贵,会欣赏娇艳的桃李,美艳的玫瑰,名贵的兰花,对于卑微的枣花是少有人留意的了。
10.杜甫是唐朝的(风格)诗人,自号。
(2分)
11.第9段划线句中的“这一点”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3分)
12.下列选项中哪两项不符合文章有关枣树的寓意:
()()(6分)
A.身世动荡,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量B.感情岁月的沧桑,怀念故土乡情
C.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D.成为大家的人往往命运多磨难。
E.志高者往往与孤独相伴。
F.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3.第15段“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
”中牛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4.有人认为牛汉的那颗“早熟的枣子”与整个文章的基调不吻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说明理由?
(4分)
15.第16段的收尾收得好,请说明理由。
(3分)
16.依照文意,另举教材中出现过的杜甫的一诗(或诗句),具体分析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
(4分)
(四)默写(6分)(一道题一分)
17①,。
云青青兮欲雨。
②,。
洞天石扉。
③恍惊起而长嗟。
,。
④,。
欲投人处宿。
⑤,。
可怜后主还祠庙。
⑥,。
独立扬新令。
(五)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8一20题。
(10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华清宫:
唐代宫名。
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
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
天宝六年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8.晚唐诗人 (填写作者)也写过同题材的绝句,其中描写奢华生活场景的句子是,。
(3分)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上两首诗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
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C.吴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崔诗流露出的是一种哀婉感伤的情绪。
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20.简析吴融《华清宫》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4分)
(六).课内文言文,完成21——26题(21分)
21.正确解释加点字(6分)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②势拔五岳掩赤城()③宁戚欲干齐桓公()
④权用其长者()⑤属餍而已()⑥寡君有不令之臣()
22.(3分)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A.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B.凡再变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再拜还入户
C.青冥浩荡不见底D.天姥连天向天横
冥然兀坐直栏横槛
23.(3分)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我欲因之梦湖月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青眼聊因美酒横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恍惊起而长嗟D.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
余扃牖而居臣之所不若夷吾者
24.(3分)选出下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
A.今以梗阳人之贿殃之B.人间往夜告弥子
亦足以称快于世俗燕赵之收藏
C.云青青兮欲雨D.谁得而族灭也
垣墙周庭东犬西吠
25.(3分)选出下列各组句式相同的一项()
A.而母立于兹B.将适何而非快
秦人不暇自哀宁戚饭牛于车下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妪,先大母婢也
今乃得玩之几席上嵩将诣州治理,为所杀
26.(3分)选出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B此歌者非常人也C明日复见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七)阅读文章,完成27----31(14分)
畏垒亭记归有光
①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
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
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②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
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
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
其臣之画然①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②仁者远之。
臃肿③之与居,鞅掌④之为使。
三年,畏垒大熟。
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
④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
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
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
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
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
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
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画然:
聪明的样子。
②絜然:
清洁的样子。
③臃肿:
无知的样子。
④鞅掌:
为公事忙碌的样子。
27.对于安亭,人“弃”我“爱”的原因是 。
(2分)
28.第③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
29.对“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30.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31.“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寥寥几笔,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挚情感。
结合《项脊轩志》,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一.1.芜杂诬蔑
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分析:
作者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以“停止思想”来代替死亡,既切合思想家的身份,也传达出对失去战友的沉痛之情。
3.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尤其是这一发现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时候)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4指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和革命活动
5不能省略,“将”既如实地反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生前得不到当当局者的认可,一再被驱逐,更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将始终以马克思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共存。
二.6.表现出香雪目送之久和内心的不舍。
7.路程的含义是指香雪实际走过的三十里山路,也指心理变化过程,香雪由胆小腼腆变得自信坚强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8由害怕到不再害怕最后充满希望,骄傲
表层因素是优美的自然景色,皎洁的月光,神圣的群山,欢腾的小溪等。
深层原因是漂亮的铅笔盒以及由此而令香雪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渴望(希望,信心)
9可以选择的角度:
多用整句//修辞手法//清新优美,要有结合角度的实际举例内容
三10.现实主义少陵野老
11.白居易通过写枣树的忍辱负重、木质坚硬,喻外貌不起眼,但能担当重任的人。
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
(如果直接引用“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再作分析也对;引错则错。
)
12CF
13.羡慕青春年华,为自己夭折的青春痛心。
(为应有而没有的青春或者短暂仓促的青春而痛心也可以)(抄“对历史和命运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1分)
14.通过对比,反映了当代人追逐繁华高贵,而对质朴而内涵丰富的事物却很淡漠的社会现实。
结尾处一笔,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15.不同意。
看起来前面写枣都从正面展开,而牛汉那颗“早熟的枣子”却是苦涩的,但是全文写枣树都是突出它的磨难、孤寂和沧桑,基调的是沉重的、压抑的。
所以二者是吻合的。
这样处理把“文人与枣”的话题引入到令人深思的哲理层面,丰富了“文人与枣”的内涵。
16诗句举例1分,具体分析3分,要能够体现悲悯情怀
登楼/登高//蜀相//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五首诗,需要诗句)//石壕吏(需要概括内容)也可以放宽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
四17默写
五18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19.(2分)D
20.(4分)要点:
此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运用对比(2分),作者将华清宫内融暖的景象与宫外凄寒的环境构成强烈的对比(1分),鞭挞了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1分)。
(意思对即可)
六实在,确实超出谋求,求取衡量刚刚美好
BDBCA
七27.(2分)安亭土地贫瘠、民风不淳别人离去,而我爱这里的闲静,便于读书;(1分)爱这里清池古木、江流风帆、九峰古刹的美景。
(1分)
28.(2分)承接上文交代取名“畏垒亭”的出处(或缘由);(1分)为下文表达自己留居安亭自得其乐的心境作铺垫。
(1分)
29.(2分)D
30.(3分)运用排比修辞构成整句,以强烈地语气;(1分)表达丰收后的快意和满足;(1分)对志同道合者的召唤。
(1分)
31.(3分)酿酒登亭,即便寒风吹彻,黄叶纷飞,痛饮长啸,真是畅快,把战胜大旱后而自得自足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1分)如《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在简洁的叙述中,表现出小屋环境的优雅宁静,凸现了人物内心的愉悦之情。
(2分)
译文:
从昆山城乘船航行七十里,就是安亭,安亭位于吴淞江畔。
史志一类的图书中有安亭江的记载,现在已见不到了。
这儿土地贫瘠,民风不淳,县里人弃之唯恐不及。
我妻子的娘家住在这里,我唯独喜爱她家宅院的闲静,嘉靖二十一年,在这里读书。
住宅的西边有砌成古老花纹的清水池,有用石块垒叠起来的山;山上建有一座亭子,登上亭子,隐约见到吴淞江环绕着向东流去,乘风扬帆的船只在荒村树梢之间穿过;华亭的九峰,青龙镇的古寺、佛塔,都正当亭子面前。
亭子原来没有名称,我开始命名为“畏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