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逆温与风学案
专题逆温与风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逆温现象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右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2.逆温现象
(1)逆温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形成
①形成条件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②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③山谷形成逆温
影响: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④逆温的影响
a.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b.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二、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
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步,说出风向。
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风向,如画出的风向箭头为东北指向西南,即为东北风。
2.根据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判断风向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例如“
”就表示北风四级。
“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
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最小风频。
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不规则的折线图,折线上不同的点的方位即为该地区的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个方向的风频成正比。
4.风力大小判定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等压线图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5.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起伏大,风力小;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起伏大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知识拓展】"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
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
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高考例析】
(2016•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1~2图。
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解析】
1.本题题眼是“月份”。
月份是一个月的时间,要观察从月初到月末一个月的过程中日较差的大小情况来综合衡量日较差的大小排序。
画图观察两个重要时间点(6点和12点前后)的气温变化,并注意月初和月末的气温变化。
图示如下,发现4个月份最小值(6点前后)变化不大,而12点前后4个月份差异较大。
1月份月初月末均在10~12℃;4月份月初在10~12℃,月末在12~14℃;7月份月初月末均在12~14℃;10月份月初在12~14℃,月末在10~12℃。
由此可见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7月。
2.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
该山地冬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错;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B错;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对;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D错。
答案选C。
【答案】1.C2.C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10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
2015年11月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
据材料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霾在我国发生频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冬季多于秋季 ②城市多于农村 ③东部多于西部 ④南方多于北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下列所示的曲线图中,近地面气温变化有利于霾天气形成的是( )
3.下列我国应对霾天气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A.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B.形成以核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D.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
1.A 我国霾天气冬季多于秋季,城市多于农村,东部多于西部,故选A。
2.D D图在近地面出现了逆温,有利于霾的形成。
3.A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缓解霾天气。
安吉白茶茶园早春气温垂直分布特征明显,茶园昼夜温差大,逆温天气频繁出现,凌晨5:
00左右逆温最强,霜冻天气来临时,防霜风扇(左图)对茶园增温效果明显,能有效预防消除茶园霜冻害,右图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①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②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削弱上层冷空气下沉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A.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
4.B读右图可以看到,在4—8米之间有逆温层存在,上部气温高,位置较低处气温低。
风扇高度在气温较高的空气层位置,所以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对;风扇本身不能吹出热风,是吹动热空气,①错;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削弱逆温层以上上层冷空气下沉,从而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④对,③错。
故B对。
5.B右图显示,在4—8米之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
“防霜冻风扇”安装在7—8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B对。
其它高度不能有效防霜冻危害,A、C、D错。
6.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C.③D.④
6.A 雾霾天气一般在静风或无风、大气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图①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此种情况下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雾霾最容易扩散。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8.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7.A仔细读图,根据逆温层上界和强逆温层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A项正确。
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10时左右,该地早已日出,而逆温层仍然存在,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
8.C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层上界高于强逆温层上界,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C项正确。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
浓雾发生时,有些农民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见下图。
据此完成9~10题。
9.浓雾使( )
A.大气逆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强
C.能见度降低D.太阳辐射增强
10.浓雾发生时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地膜( )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减弱了地面辐射
9.C浓雾产生后,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增强,A错误,C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资源增强,使太阳辐射减弱,D错误;浓雾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B错误。
故选C。
10.D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红外线部分,地膜可阻止红外线能量丧失,将能量保留在地膜内,减弱了地面辐射。
故选D。
下图为“辽宁省年平均风速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甲地的风速数值可能为( )
A.2.0B.2.3
C.2.6D.3.1
12.影响辽宁省风速等值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B.海陆位置
C.海陆轮廓D.纬度位置
11.B 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图示中闭合的2.5等值线应位于2.5~3.0之间,按照闭合等值线的判断方法知,甲地风速数值在2.0~2.5之间,据此结合选择项判断正确答案。
12.A读图知,辽宁省东部和西部受山脉阻挡,风速较小。
中部是平原,南北贯通,风力较强。
据此推知影响辽宁省风速等值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
读沿0°经线做的南北纬30°之间的1月海平面风速统计图,完成13~14题。
13.图示甲、乙两点位于( )
A.甲20°N陆地B.甲20°S海洋
C.乙8°N海洋D.乙8°S陆地
14.影响乙地风速的因素是( )
A.气温B.洋流
C.赤道低压D.地形
13.B 海洋摩擦力小,风大,故甲为20°S海洋,乙为8°N陆地。
14.D第一问判断为陆地风小,考虑障碍大,陆地的障碍为地形,1月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赤道低压不在该地。
左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右图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风速分布图。
读图完成15~17题。
15.甲地风向为 (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16.该月份乙地到丙地 ( )
A.风向由偏西风变为偏东风
B.风速逐渐变小
C.风向由偏东风变为偏西风
D.风速逐渐变大
17.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半球海面狭窄,地转偏向力强
B.南半球海面宽广,海面温度偏高
C.北半球海面狭窄,季节性高低气压系统缺少
D.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15.B甲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风向左偏,形成东南风。
16.A左图所示,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以北,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季,结合右图,北半球夏季30°N到50°N附近,风速由大变小再变大,风向由偏东风变为偏西风。
17.D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明显比北半球强,主要因素是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受陆地影响大,阻挡了西风,使西风势力减弱。
山地迎风面的气压比背风面高很多,使等压线突然变形或突然密集,可将几根等压线用一条锯齿形线连结起来,称之为地形等压线。
地形等压线应画在山的迎风面与冷空气一侧,与山脉平行,不能横穿山脉。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某季节地形等压线(单位:
百帕)图,读下图完成18~19题。
18.山地迎风面气压比背风面气压高的原因是()
A.迎风面气温高B.迎风面气流下沉
C.迎风面暖空气堆积D.迎风面冷空气堆积
19.图示季节和山脉位置最有可能是()
A.冬季①B.冬季②
C.夏季①D.夏季②
18.D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受山地阻挡,空气在山前堆积,形成高气压,读图可知,图中地形等压线位于山地的南侧,结合指向标判断,来自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堆积而形成图示地形等压面,故选D。
19.B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时间该地的地形等压线位于山地北侧,且高压位于山脉北侧,根据地形等压线应画在山的迎风面与冷空气一侧,与山脉平行,不能横穿山脉,附近盛行偏北风,应当为我国冬季,山脉位于②位置,故选B。
(2017·太原一模)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读图,完成20~22题。
20.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A.陆风转湖风 8:
30~9:
30
B.陆风转湖风 10:
00~11:
00
C.湖风转陆风 12:
00~13:
00
D.湖风转陆风 13:
00~14:
00
21.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湖陆的热力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面积差异
22.与夏季相比,冬季( )
A.陆风转湖风提前B.湖陆风转变均提前
C.湖风转陆风提前D.湖陆风转变均推迟
20.B 可以借助海陆风知识分析,若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则陆地为低压区、湖泊为高压区,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即湖风,此时湖泊上空湿润水汽吹向陆地,则岳阳市空气湿度变大;相反则为陆风,岳阳市空气湿度逐渐减小。
图中10~11时是湿度明显变化的时间段,依上述分析可判断答案。
21.A 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形成风向的转变,即根本原因是湖陆的热力差异。
22.C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时吹陆风,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时吹湖风;湖风转陆风时刻应该在湖泊气温逐渐升高、陆地气温逐渐降低,且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时;由于洞庭湖冬季水域面积小、夏季水域面积大,所以洞庭湖冬季白天升温快于夏季白天,则湖风转陆风会有所提前。
二、综合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疆达坂城是我国有名的大风发生区,全年大风日数平均150天,最多为202天,≥10级大风每年都出现,≥12级大风平均每隔3~4年出现1次。
当出现≥8级大风时,达坂城至乌鲁木齐的交通受影响。
这里出现的大风可毁坏铁路、掀翻列车。
简析达坂城多大风(主风向)的原因;并试述兰新铁路在达坂城路段可采取的防风措施。
23.【解析】从达阪城的位置分析,读图可知,达坂城北侧有博格达山,西南侧有盖氏山,是一个西北-东南向的谷地,易产生狭管效应。
从风向分析,该地盛行偏北风,当北方冷空气侵入北疆经过达坂城谷地进入南疆(吐鲁番盆地)时,因山口位置的狭管效应风速加大,产生西北大风。
防风措施:
从减小风速及风蚀等角度去分析,修筑特别路基,抵抗风力侵蚀;修筑防风墙(屏)和隧道,阻挡大风;植树种草减小风速等。
【参考答案】原因:
达坂城北侧有博格达山,西南侧有盖氏山,是一个西北-东南向的谷地,当北方冷空气侵入北疆经过达坂城谷地进入南疆(吐鲁番盆地)时,因狭管效应风速加大,产生西北大风;接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多大风(或位于寒潮南下路径上,多大风)。
措施:
修筑特别(抗风蚀)路基;修筑防风墙(屏);在隧道中通过;植树种草。
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24.【解析】本题采用风力大小分析方法,结合图文资料展开原因分析。
【参考答案】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25.(2017·临汾联考)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利首都利马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无雨”城市。
终年阳光灿烂,气温宜人,海风阵阵,气候潮湿,市区建筑与绿树繁花相辉映,被人们称为南美洲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材料二 M湖泊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湖面海拔约3800米。
(1)利马既是著名的“无雨”城市,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气温宜人,气候潮湿,绿树繁花,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试分析原因。
(2)推测M湖沿岸地区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25.【解析】第
(1)题,无雨与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多下沉气流有关;秘鲁寒流的影响,使气温降低;而充足水汽和较低的气温形成大雾,所以气候潮湿,虽地处热带沙漠之中,却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第
(2)题,由于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白天增温快,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散热快,气温低,所以日较差较大。
【参考答案】
(1)位于低纬太平洋沿岸,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多下沉气流和离岸风影响,为降水少(“无雨”)的热带沙漠气候;但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气温宜人),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形成大雾,(难以向上输送成云致雨)迷雾蒙蒙,气候潮湿,虽地处热带沙漠之中,却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2)日变化(日较差)较大。
因为海拔高(3800米,高原湖泊),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白天增温快,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散热快,气温低(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