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085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docx

白音他拉苏木农田节水示范项目

农田节水示项目工程

 

第一章项目简介

根据***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自治区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发改赈字〔2006〕223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旗的实际情况,按照以工代赈示项目区面积较大具有一定代表性,集中连片、覆盖户数较多的原则,选择了***为试点项目区。

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依据《国务院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发改[2005]41号)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1.1建设依据

1.《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2.《节水灌溉技术规》SL207-98

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4.《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井灌区部分)》SL/T153-95

5.1991年市水务局《西辽河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模式研究成果汇编》

6.《机井技术规》SL256-2000

1.2建设容及规模

本次实施的以工代赈农田节水示项目区在***太平村,共8058亩农田,主要建设容为打配机电井、铺设低压节水管网、架设供电线路、平整土地等。

1.3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及工程规模

(1)建设目标及任务

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区8058亩基本口粮田的改造与整治工作。

(2)工程规模

打配井40眼,铺设低压输水管道64公里,架设高压线路4公里、低压线路17公里,盖井房40座,平整土地1300亩。

项目总投资5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0万元,地方自筹10万元,亩均投资630元。

1.4项目建设工期

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及试点项目区的实际情况,计划建设工期为8个月。

工程计划2009年5月1日开始动工建设,2009年12月30日全部完工。

1.5项目建设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保证了***太平村8058亩基本农田的灌溉任务,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粮食稳步发展奠定了可靠基础。

按平均每亩增产200公斤粮食计算,每年可增收粮食161万公斤。

增加农民收入1442元/每人。

节约水资源96万立方米。

 

第二章***概况

2.1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

***位于***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东京120°19′40″--121°35′40″,北纬42°14′40″--43°31′20″之间。

南与省市和北票市毗邻,东与库伦旗相连,西与市敖汉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

地形地貌总特征为“南山中沙北河川,两山六沙二平原”。

南部为海拔400-600米浅山丘陵;中部以风蚀堆积沙地为主;中北部平原属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开阔。

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总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

***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

全旗年降雨量343—451mm,年平均气温6.1—6.4℃,全年日照时数2941—2952小时(作物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587—1679小时),大于10℃以上积温3122—3151℃。

无霜期146—161天。

冬季多西北风,春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6-4.1米/秒。

(2)土地资源

***总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万亩,土壤以冲积性白五花土、黑五花土和黑土等为主。

(3)水资源现状

***水源充足,河网密布。

全旗共有七条河流。

北有老哈河、西辽河,中部有叫来河、孟可河,南部有牤牛河、杜贵河及柳河的支流。

北部和中部的河流在我旗境基本上不产生迳流,河道来水绝大部分是客水,多年平均径流是为6.7亿立方米。

发源于我旗南部的三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8亿立方米。

全旗地表水可利用量为2.12亿立方米。

***共有大中型水库5座,其中舍力虎水库面积为3.75万亩,蓄水量为1.2亿立方米;孟家段水库面积为4万亩,蓄水量为1.08亿立方米。

小型水库21座,小塘坝31座。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叫来河及西辽河冲积平原地区,含水层由西南和东北逐渐增厚,全旗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6.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为3.53亿立方米。

全旗水资源总量为7.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1.17亿立方米,地下水为6.04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5.65亿立方米。

(4)生物资源

林木资源。

乔木,总面积14.5万公顷,蓄积量36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10万立方米,分布在新镇、黄花他拉、八仙筒、兴隆沼等地区。

灌木,总面积6.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大镇、苇连苏、八仙筒、明仁、治安等地区。

野生植物资源。

著名的有麻黄草、甘草和蒲苇草。

麻黄草主要分布在中北部沙沼区,面积50万亩,年产量在1200万公斤以上,左旋含量达60%以上,甘草全旗各地均有分布,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量达60万公斤。

蒲苇草主要分布在各大水库及低洼潮湿地带,年产量达750万斤。

农业资源。

主要有:

玉米,年均产量6.5亿公斤,全旗各地均有分布;小麦,年均产量2000万公斤,年销售量400万公斤,全旗各地均有分布。

水稻,年均产量4000万公斤,年销售量25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河的明仁、八仙筒、白音他拉等苏木镇;荞麦,年均产量3000万公斤,年销售量25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黄花他拉、新镇、义隆永、青龙山等苏木镇;小米,年均产量1500万公斤,年销售量8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黄花他拉、新镇、义隆永、青龙山等苏木镇。

还有杂豆、油料等。

畜牧资源。

主要有:

牛,年存栏17.6万头,羊,年存栏80万只,猪,年存栏72万口,鹅年存栏150万只,禽饲养量达到480万只。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行政区划与人口

全旗现辖12个苏木镇、9个国营林场圃和1个国营农场,355个嘎查村。

2007年末***共有人口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万人,蒙古族人口16万人,占总人口的37%。

全旗人口密度53.1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低。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2.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截止10月末,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4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2亿元、27.5亿元和19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86亿元,增长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6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4.2元,同比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4673元,同比增长8.5%。

***区位及交通条件独特。

地处东北与华北交汇中心,居东北三省与***结合部,既属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又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同时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辐射和带动。

目前全旗公路总里程2150公里,境有国道(111国道)1条146公里,县道5条228公里,乡道610公里,村道1166公里;京通铁路横贯全境,--高速公路从境经过,设置三个出口,巴新(新丘-西乌旗巴彦乌拉镇)地方铁路纵穿全境,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全旗现有小学以上各类学校320所,其中普通小学297所,普通初中19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专1所。

全旗在校生人数57323人。

全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全旗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电视台1座,人口覆盖率97%;有文化馆1个,建筑面积2426平方米;有图书馆1个,藏书20余万册。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旗目前共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21个。

共有床位593,卫生人员1696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1.5万人。

“十一五”时期,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型。

全旗经济由农业主导型跃升为工业主导型。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9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1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增长10.7%、26.1%和18.3%以上,三次产业比达到18:

52:

30。

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37.5亿元以上,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0%左右。

----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更加突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36.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5.46亿元。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4.8亿元。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1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4220元。

----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总人口控制在44.27万人以;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

----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2.3土地利用情况

***总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万亩,林地面积619万亩,草场面积212.8万亩,沙荒地面积126.4万亩,村屯占地面积23.18万亩,河流水域面积21.5万亩,难以利用土地2.4万亩。

县域区中心和北部部分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南部浅山丘陵区和部分沙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2.4项目建设需求及群众建设积极性

2.4.1基本情况

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示项目涉及***的太平村,350户、1338口人,人均耕地6.5亩,人均粮食984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

2.4.2项目需求及群众建设积极性

(1)能够加快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牧区单一的生产流通渠道与多层次的需求不能对接,产品结构单一,销售不畅,以及连续干旱等因素阻碍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代农牧业对科技含量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靠天吃饭、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已经被淘汰,而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种植业投入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农田水利基础实施的改善和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能够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农民经济实力。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比,还相差较大,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项目区农民与全旗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还可以增强项目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也有助于减轻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负担。

根据项目区的现状,这些耕地均为中低产田,生产状况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差,项目区的群众对建设基本农田的积极性特别高,在国家扶持建设的基础上,愿意自筹一部分资金和投工投劳,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快本地区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3.1.1行政区划与人口

全苏木现辖27个嘎查村。

2007年末***共有人口2.7万人,蒙古族人口0.992万人。

全苏木人口密度38.2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低。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示项目工程涉及***太平村,涉及农户350户、人数1338人,占项目区农业人口的100%。

3.1.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7年,全苏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4321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0.55亿元、1.01亿元和0.73亿元。

财政收入完成0.09亿元,增长45.6%,其中税收收入0.0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74亿元,增长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0.34亿元,增长1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6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00元和368元。

***位于***东北部,距离***政府所在地110公里,现有东清线连接111国道,距离25公里。

全苏木辖27个行政村,2.7万口人,其中贫困人口5800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