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制史 从《南京条约》到《临时约法》.docx
《中国宪制史 从《南京条约》到《临时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宪制史 从《南京条约》到《临时约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宪制史从《南京条约》到《临时约法》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课程导读
1
在本门课程中所采用的主要的宪法学研究方法是(A)
A、政治宪法学
B、规范宪法学
C、解释宪法学
D、功能宪法学
2
现代中国宪制制度的构建是现代中国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正确)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于1952年。
(错误)
通过宪法构建中国
1
关于现代国家和古代国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现代国家的建立完全不再依靠暴力
B、古代国家建立需要依靠暴力
C、现代国家的建立与统治主要依靠宪法
D、古代国家的建立与统治主要依靠统治权力
2
宪法是一种政治契约,即通过与人民的订约,才能获得统治的(C)。
A、民主性
B、及时性
C、合法性
D、决定性
3
现代中国有别于古代中国最核心的要点在于现代中国的(C)。
A、宪法目标
B、宪法思想
C、宪法制度
D、宪法环境
4
现代中国的制宪建国基本上的走的是未成文宪法的路径。
(错误)
5
从根本上来说,宪制中国展示的是现代中国社会制度的确立、发展及演变的独特领域。
(错误)
古今中西问题交汇于宪制变革
1
下面哪一种描述更符合中国人追求建立现代中国的进程(C)。
A、中国人是在受到西方文明的刺激之后才逐渐被动的向现代中国转型的
B、中国文明自身内部就有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诉求,西方文明的到来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C、中国的宪制文明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作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是一步步走向自己主动承担的,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
D、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到来,中国也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
2
追溯中国宪制史的起源,最早的影响因素应该是(D)。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唐盛世
C、西学东渐
D、鸦片战争
3
中国的宪制史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是在(D)中激发出来的。
A、极权制度
B、传统皇权
C、民主革命
D、中西碰撞
4
费正清最早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理论。
(错误)
5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宪法制度都经历过古今之变。
(正确)
如何构建现代中国(上)
1
(C)最早提出了中国“历史三峡”的理论。
A、罗家伦
B、邓之诚
C、唐德刚
D、白寿彝
2
中国宪制史中第一轮宪制变革表现为(A)。
A、改良主义
B、激进主义
C、保守主义
D、极端主义
3
关于戊戌变法和两湖变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戊戌变法属于激进主义
B、两湖变法属于改良主义
C、戊戌变法具有更大的历史包容性
D、两湖变法更具有积极意义
4
在古代中国的末期,中国宪制乃至现代中国的建立,并没有一条清晰可辨的明确路径。
(正确)
5
中国宪制史主要贯穿这三条路径,即改良主义的宪制建国路径、激进主义的革命建国路径以及保守主义的传统建国路径。
(错误)
如何构建现代中国(下)
1
下面哪一次的制宪建国不属于激进主义的革命建国(A)。
A、晚清立宪
B、中国民国(北洋时期)
C、中华民国(国民党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2
革命主义的制宪建国方式的标志性事件是(D)。
A、戊戌变法
B、两湖变法
C、晚清立宪
D、武昌起义
3
中华民国得以建立的宪法性文件包括(B)。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同盟会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清帝逊位诏书
C、中华民国宪法和同盟会纲领
D、中华民国宪法和清帝逊位诏书
4
现代中国的宪制史主要是革命激进主义占据主导。
(正确)
5
改良、革命与守成是中国宪制史的三部曲。
(正确)
本章概述
1
英国宪制史最早可以追溯到(C)的《大宪章》。
A、1133年
B、1176年
C、1215年
D、1248年
2
日本在(D)实施的宪法是其宪政体制赖以建立的关键所在。
A、1860年
B、1889年
C、1922年
D、1947年
3
(A)是中国制宪建国的动力机制。
A、革命
B、改良
C、复兴
D、民权
4
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第二共和国,该国才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宪制结构。
(错误)
5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经历了三个宪制国家,即国民党时期的中华民国、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
(错误)
晚清立宪与革命建国
1
从宪制的意义上来说,革命是为了制宪建国,革命是现代宪制的(D)。
A、质料因
B、目的因
C、形式因
D、动力因
2
中国宪制史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包括(A)。
A、癸酉之变
B、洋务运动
C、康梁变法
D、两湖变法
3
在下面晚清立宪的几份具有宪法意义的文件中,哪一份首次提出了建立虚君共和制?
(D)
A、1901年颁布的《变法上谕》
B、1906年颁布的《预备立宪大纲》
C、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D、1911年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4
与列强的战争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宪制雏形的形成。
(正确)
5
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改良派的代表两湖变法逐渐发扬光大,占据当时的主流。
(错误)
三个宪法中国及其历史命运
1
现代中国从来没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但从(),中华民国的北洋时期堪称现代中国的白银时代。
(B)
A、1921年到1928年
B、1912年到1928年
C、1921年到1933年
D、1912年到1933年
2
在宪法宪制的动力因方面,(C)逐渐成为宪制的标识。
A、改良性
B、民主性
C、革命性
D、逻辑性
3
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是(C)相互妥协的产物。
A、资本主义与革命主义
B、资本主义与改良主义
C、立宪主义与革命主义
D、立宪主义与改良主义
4
在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规划的建国三部曲指的是军政、党政和宪政。
(错误)
5
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标志着中华民国宪政意义上宪法的颁布。
(错误)
贯穿中国宪制史的复调结构
1
中国宪制史上(A)的相互结合才构成了三个现代中国的制宪目标的达成。
A、动力因和形式因
B、动力因和质料因
C、目的因和形式因
D、目的因和质料因
2
关于中国宪制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革命激进主义和保守改良主义并存
B、革命是主调,改革保守是复调
C、主调和复调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D、主调和复调同时对中国革命产生着影响
3
【多选题】在下面的革命中,哪些是政体意义上的有限革命(AB)。
A、英国革命
B、美国革命
C、法国革命
D、俄国革命
4
革命并不是与宪制相对立的,而是对立于宪政。
(错误)
5
近代先后建立的三个中国都没有彻底抛弃宪制体制这样一种底线的保守性和有限性,都没有突破宪法制度的底线。
(正确)
中国古典政制之变迁
1
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准确定位(B)
A、资本主义社会
B、皇权专制主义的前现代性社会
C、大同社会
D、家族主义社会
2
下列选项中,那项属于清代体制的创新(A)
A、二元体制:
中原地区的郡县制和边疆地区的藩理制的二元结合
B、以儒家为正统意识形态
C、中央集权
D、文官体制
3
在哪种体制中,中国具有了古典宪制的部分内容,皇权专制得到一定的节制(B)
A、秦汉体制
B、两宋体制
C、明清体制
D、唐代体制
4
黄仁宇认为清王朝属于一种部族政制。
(错误)
5
真正奠定中国社会结构的是隋制。
(错误)
无处不在的“辩论”
1
【单选题】在学习中,(D)才是最重要的。
∙A、求合
∙B、效率
∙C、知识
∙D、发现
2
【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
∙A、争胜
∙B、求和
∙C、谋利
∙D、口才
3
【判断题】权利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判断所剥夺被称为显性剥夺。
(错误)
4
【判断题】学习的过程强调创造而不是模仿,尤其是思维创造。
(正确)
辩论是一种“修养”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人物与“壕梁之辩”密切相关。
(D)
∙A、荀子
∙B、墨子
∙C、孙子
∙D、庄子
2
【单选题】以下选项中错误表述“印象即真实”中“印象”一词的是(A)。
∙A、是完整的、全部的
∙B、有可能是真实的歪曲
∙C、有可能是片断性的
∙D、观察者的主观感知
3
【判断题】“白马非马”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都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正确)
4
【判断题】“本分而理”强调的是讨论具体事实和细节。
(错误)
辩论的“真善美”
1
【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高层次。
∙A、辞藻的华丽
∙B、诗意的栖息
∙C、肉体的搏斗
∙D、完全的胜利
2
【判断题】信息的碎片化不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任何偏差。
(错误)
3
【判断题】
价值观念的输出是交流的终极目的。
(正确)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
【单选题】在辩论中,如果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这是D。
∙A、模糊概念
∙B、模糊内容
∙C、偷换内容
∙D、偷换概念
2
【单选题】将异地高考限定于外来务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其实是为了(C)。
∙A、扩大内涵
∙B、扩大外延
∙C、缩小外延
∙D、缩小内涵
3
【单选题】概念的(B)是指概念最本质的对社会、对外界的反应。
∙A、内容
∙B、内涵
∙C、范围
∙D、外延
4
【判断题】异地高考的外延小于高考移民的外延。
(错误)
5
【判断题】概念可以囊括的社会现象、同类事物等更多,也就是外延过大。
(正确)
概念的定义
1
【单选题】以事实判断为主的概念和以(D)为主的概念,是辩题中经常出现的两类概念。
∙A、主观臆断
∙B、客观存在
∙C、群体意念
∙D、价值判断
2
【单选题】在辩论教育公平时,可以暂且不考虑下列哪个因素?
(C)
∙A、资源分配合理
∙B、结果公平
∙C、性别平等
∙D、机会均等
3
【单选题】“网络反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属于下列哪种辩题?
(B)
∙A、判断性辩题
∙B、比较性辩题
∙C、猜测性辩题
∙D、事实性辩题
4
【判断题】在辩论中,进一步论辩的基础是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
(正确)
5
【判断题】公平的全部内涵就是机会均等。
(错误)
概念的对抗
1
【单选题】弱化对方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概念,对(D)是有益处的。
∙A、压迫我方概念空间
∙B、扩充对方概念空间
∙C、平衡我方概念空间
∙D、压迫对方概念空间
2
【单选题】(B)是辩论中第一个层次的对抗。
∙A、价值对抗
∙B、概念对抗
∙C、行为对抗
∙D、意义对抗
3
【多选题】概念对抗需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ABC)
∙A、底线
∙B、概念的对抗性
∙C、包容性
∙D、交互性
4
【判断题】辩论中最高包容性的对抗,就是用对方概念作为本方概念的基石。
(正确)
5
【判断题】概念持平的意思是概念偏向于一方,但其内涵和外延均不可跨界。
(错误)
杀人游戏中的价值判断
1
【单选题】辩论中,4号同学坚持投给1号,最终造成平局,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C)。
∙A、角色同一
∙B、价值消失
∙C、价值失真
∙D、判断正确
2
【单选题】(B)是平民、警察、杀手形成博弈的基础。
∙A、相同的主体
∙B、不同的价值目标
∙C、不同的陈词
∙D、相同的价值目标
3
【单选题】辩论中,四位同学在首轮发言中集体“装好人”,这是A的表现。
∙A、角色感不强
∙B、进入角色快
∙C、了解角色
∙D、角色感强
4
【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思考和判断要保持行为一致,逻辑上可以不一致。
(错误)
杀人游戏中的角色代入
1
【单选题】杀人游戏与社会生活均要求个体在活动中要主动(B)。
∙A、抵抗
∙B、参与
∙C、操纵
∙D、顺从
2
【单选题】2号在辩论中面对1号的指责,立即认定1号是杀手,这是2号陷入了(A)。
∙A、个体价值对抗误区
∙B、群体行为对抗误区
∙C、个体行为对抗误区
∙D、群体价值对抗误区
3
【多选题】杀人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ABC)
∙A、精力集中
∙B、角色融入感
∙C、整体局势分析
∙D、个体价值
4
【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每个人必须充分考虑全局,不需要考虑体验角色。
(错误)
辩论中的价值博弈
1
【单选题】人们对同性家庭收养的儿童是否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持不同看法,这是(C)的体现。
∙A、相同个体,不同价值
∙B、不同个体、相同价值
∙C、不同个体、不同价值
∙D、相同个体,相同价值
2
【单选题】
(C)是辩论的最佳结果。
∙A、
决胜
∙B、
顺从
∙C、
求合
∙D、
搏斗
3
【判断题】辩论中,对价值主体的定义越少,辩论越容易操控。
(正确)
4
【判断题】
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涵盖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判断都不止一种。
(正确)
5
【判断题】在存在冲突和博弈的价值空间里,具有可以独立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这就是价值主体。
(正确)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1
【单选题】辩论中,坚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的切入点可以是(D)。
∙A、行为
∙B、人员
∙C、意义
∙D、概念
2
【多选题】立论框架分为哪三个层次?
(BCD)
∙A、主观臆断
∙B、概念
∙C、逻辑论证
∙D、价值判断标准
3
【多选题】以下属于“价值判断标准”的评判维度的有(ABD)。
∙A、价值主体
∙B、正交
∙C、正趋
∙D、正当
4
【判断题】在本方定义不够清晰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对方概念。
(错误)
5
【判断题】概念、价值主体以及二者关系对辩论思路和内容没什么影响。
(错误)
立论中的概念
1
【单选题】辩者在“时势造英雄”的辩题中应该对(C)概念特别明确。
∙A、英雄
∙B、时势
∙C、造、时势
∙D、造
2
【单选题】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论中,“人性本恶”想要取胜应将重点放在(C)。
∙A、对“恶”的明确界定
∙B、对“本”的模糊界定
∙C、对“本”的明确界定
∙D、对“恶”的模糊界定
3
【判断题】逻辑论证是不能构成主要论证战场体系的。
(错误)
4
【判断题】辩论中,被接受性差课由于价值主体过于集中导致。
(正确)
5
【判断题】逻辑论证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判断应遵循价值主体不宜过于集中,价值判断不宜过于繁杂。
(正确)
辩论中如何抓住“主干”
1
【单选题】(B)是逻辑论证的最终目标。
∙A、价值表现
∙B、价值升华
∙C、价值泛化
∙D、价值判断
2
【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可引起战场失衡?
(A)
∙A、泛化或狭隘概念
∙B、多方面呈现概念
∙C、呈现多层次概念
∙D、明确表述概念
3
【多选题】以下对升华的概念表述正确的有(ABC)。
∙A、升华不是为了煽动情绪
∙B、是为了引领到终极的辩论意义。
∙C、是为了发现共鸣之处
∙D、是对具体事例或具体辩论价值主体的描述。
4
【判断题】立论的深度、广度是由看到的概念的层数所决定的。
(正确)
5
【判断题】辩论中,辩者不能盲目泛化概念,而是要对论辩的范围、过程进行精准的控制。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