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
1.《史记·殷本纪》载: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这反映商朝末期
A.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B.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
C.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D.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
2.《礼记》中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
3.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
C.思想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洁难
4.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5.《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6.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读史拾沈》中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
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人魔道。
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
A.要有证据意识B.广泛搜集史料C.运用可信史料D.引用官修史料
7.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婚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
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8.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尤其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有书载“官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土地市场化加强B.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城市经济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9.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断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10.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
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11.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
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
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所用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12.王阳明认为:
“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表明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13.有学者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
“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三想的深刻变化。
”该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
A.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合理规定
C.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4.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5.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
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治国理念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因素
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D.是统治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16.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
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
地区
年份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甘肃
1942年
936
170
49
49
63
1945年
2622
358
221
204
200
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B.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D.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
17.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
该漫画表明
A.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B.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C.日本通过战争不断壮大自己D.日本企图从中国大陆战场撤离
18.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
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
这些政策
A.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19.中国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
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A.以意识形态为转移B.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与时俱进灵活多变D.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20.英国法学家梅因曾论述到: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外……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这一论述
A.指出了罗马法的弊端和缺陷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表明罗马法促进了对外贸易D.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21.“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
”由此美国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22.右图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符合该漫画主旨的是
A.德意志各邦能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B.首相拥有行政权主持帝国政府
C.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有权提出法案D.首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23.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
“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提倡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
24.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
”这种看法
A.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B.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
C.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D.认为自然科学主导了文明进程
25.意大利航海家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
“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联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
这主要说明
A.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开辟B.新航路开辟得到了王室支持
C.航海家远航受命于国王指令D.航海家与王室地位的不平等
26.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这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健全
C.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27.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
A.爆发具有偶然性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意义具有深远性D.教训具有深刻性
28.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29.1933年4月19日,美国宣布取消金本位制。
二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明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与挂钩都
A.导致美元贬值刺激商品出口B.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的秩序
C.利于扩宽美国世界市场空间D.避免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
30.下图是一幅关于全球化的漫画,据此推断漫画作者认为全球化图中字重写
A.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B.由发达国家主导
C.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D.威胁到人类生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第34题12分,共计55分。
)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
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
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等
材料二“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
“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
“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
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
“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9分)
32.(14分)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一定时期的经济空间布局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6分)
材料二
材料三50年代,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经提出:
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
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建在西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摆在西部。
——摘自《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与民国初年工业布局的差异及原因。
(8分)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
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
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
卢梭: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③时期中西方思想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8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年~1958年
护照中的外文先后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
护照号码多为6位印别号码,护照签发量不大,多前往以苏联汽首的东欧国家。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59年~1978年
逐渐将护照中的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为英文、法文两种文字。
护照开始增加简单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印刷等。
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1978年~1990年
这一时期护照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号码也逐渐升至7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
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才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护照的颁发管理。
1990年~2000年
中国护照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
护照号码由7位升为9位。
2000年以后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
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对申领护照的当事人和相应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
2012年5月启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1-10:
BDBDCCAAAB11-20:
ADADBDBCCD21-30:
ADCBABBBC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31.(15分)
(1)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强了西方国家的联合,推动了西欧一体化;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6分)
(2)特点:
①诞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②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③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无附加条件;④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答出任意3点,可得6分。
)
意义:
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②增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③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
(3分)
32.(14分)
(1)趋势:
从整体上看各地集市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地域分布上看南方增幅大于北方。
(2分)
因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兴起;经济重心在南方。
(4分)
(2)差异:
民国初年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沿江地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布局以东北为主,并向内地扩展。
(2分)
原因:
近代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受西方影响较早,便于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等;小农经济解体较早。
新中国:
便于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安全,均衡全国经济的需要。
(6分)
33.(14分)
(1)特征:
①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
②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③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6分)
(2)影响: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启蒙运动则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2分)
原因:
①政治:
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②经济: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文化: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6分)
34.(12分)
趋势一:
护照签发的数量由少变多(护照号码由6位到7位再到9位,签发数量的高潮)。
历史原因:
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有限,护照签发量不大。
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政治上中国逐步实行全方位外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多,对外联系日益增多,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趋势二:
因私护照所占比重增大。
(60、70年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多)。
历史原因:
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
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自费留学、出国旅游等日益增多,公民因私出国逐渐增多。
趋势三:
护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防伪手段、电子护照)。
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护照的制作成本投入也相应增加;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对外开放,特别是留学、探亲、旅游等因私出国大潮的涌起,持用伪假护照现象增多,为预防犯罪行为,护照的防伪手段也应不断提高;为出入境服务更加便捷。
趋势四:
护照的管理更加规范。
(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停滞、护照条例、护照法)。
历史原因: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重点在发展经济,各项制度建设并不完善;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导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随着护照签发数量的增多,护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加,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
趋势五:
护照的对外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
(苏联东欧、俄文改为法文、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历史原因:
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多前往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道路。
(答出其中任意一种趋势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趋势2分,历史原因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