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1928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单元教案打印.docx

四单元教案打印

13、钓鱼的启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学习作者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写清楚钓鱼到放鱼整件事的经过的方法。

3.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

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理解题目意思。

师:

“启示”是什么意思?

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目标一:

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

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目标二:

学习作者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写清楚钓鱼到放鱼整件事的经过的方法。

问题1.想想在钓鱼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我”的心情变化?

1、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时。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用适当的词语概括出“我”的心情变化。

得意()()()

3、默读课文,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我”心情的变化,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交流反馈,师明确。

问题2.体验父亲在儿子钓到鱼和要求儿子大鲈鱼放回湖里时的情感变化。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在课文什么地方?

默读课文,找一找。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

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指名反馈,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A、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

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

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B、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

“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板书:

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

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师: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

父亲做得对不对?

为什么?

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目标三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问题2.用“”勾出父亲告诫我的话,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路导航】

1从文中哪些具体情节可以看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请勾画、批注。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习反馈2】

1.读下面的句子,揣摩“我”不想放鲈鱼的理由。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不少水花。

“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自我归纳小结:

为什么实践“放鱼”很难?

提问: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

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

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

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

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这段话。

(课件显示)拓展: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

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比如:

在家里:

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你……

……  

在学校:

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2.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吗?

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高兴

     放鱼:

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四字词,结合文本语境理解文中“星罗棋布”、“络绎不绝”、“大喜过望”等成语的意思。

积累并尝试运用。

2、学习作者围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自己运用父亲的教导解决问题,突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中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这样。

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的含义。

并学习从自已的生活中截取片断进行练笔表达深化哲理认识。

三、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预设:

(一)以“悟”激趣,学悟文题

1、激趣:

生活是一本无字天书。

生活中的许多场景,许多故事,常常能发人深思,引人感悟。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伊尔莎的生活感悟。

出示课题: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读题。

(二)检查预习,初悟文意

1、同学们预习了课文。

能读准这些字音了吗?

(出示词语)

星罗棋布、如蛛网般交叉、络绎不绝 源源不断

垂头丧气    大喜过望  心灵手巧、与众不同、受用不尽

(1)、读词语,初步交流体会对词语的理解。

感受用法。

(2)尝试将上边的四字词填写在括号里。

(学生在练习单上书写)

(  )的村庄 ( )的街道 (   )地告辞

(  )的妇女 ( )的展览

( )地流出 (  )的订货人

(三)理清事件,比较中“悟”道。

1、梳理事件。

课文写了“我”在生活中的三件事(第一件是——制作40件毛衣,第二件是——举办大型时装展。

)请继续读课文,完成学习卡。

填好后尝试说一说事情的梗概。

 问题1.想想作者围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选择了哪些材料,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思路导航1】

1作者围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了哪三件事?

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想想后两件事情中,哪件事写得更详细,为什么?

【学习反馈】

1.读课文,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文章记叙的三件事。

事件1:

事件2:

时间3:

2.这三件事之间的联系是:

3.后两件事情详略不同,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

 2、比较事件,感悟启示。

(1)三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从事件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作者之所以能在遇到困难后又获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父亲的话。

出示,齐读)出示句子齐读: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这样。

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用哪处词来形容?

(此路不通走彼路,殊途同归,另辟蹊径等)(广场=生活目标;路=方法)这是父亲对我的教导,也正是作者牢记了父亲的教导。

使作者走上了成功之路。

问题2.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分别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学习反馈】

1.勾出描写“我”在“创办时装店”和“举办时装展”中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的句子。

2.联系这样思考的结果来看,这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什么联系?

1、师:

课文学到这儿,我就在想,课文的作者是一个作家,为什么选择自己“梦想做服装设计师”事,来说明这个道理呢?

可以想象:

作者从服装设计师再到作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克服的例子有很多,那为什么只选了这两个例子呢?

(指名说,引导体会)(出示作者简介:

伊尔莎·斯奇培尔莉,ElsaSchiaparelli(1890-1973)生于意大利罗马。

她被认为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

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

她和当时很多艺术家,比如著名画家达利等人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

二战之后,她的事业亏损,最后宣告破产前往美国。

师:

学会选材很重要,怎样表达也是关键。

课文中作者在写这两件事的时候,详略处理一样吗?

(生说,引导体会:

有详有略)

2、师:

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自己生活中如同作者一样的场景也一样会浮现在你的眼前,拿起您的笔,把这件让你深受启发的事写下来。

如果您的确没有经历这样的事,您也可以把文中的故事从你的角度出发进行改写,把它告诉你身边的人。

(生练笔,师巡。

集体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相信同学们一定明白了:

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板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通往生活目标的路不止一条

垂头丧气    大喜过望

积极的态度

与众不同 换种思路             成功

顽强的意志

15《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由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我们来看课文。

二、理清段落,概括段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听读课文,学生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二、课文理解:

1.默读第三段,思考:

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

(板书:

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讲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

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

(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

)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

什么叫有用的人?

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三、《落花生》一文借物喻理,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

但这些道理的领悟要得法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大胆思维,各抒己见。

  四、提供辩题练口才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

为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2.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给人启迪的事情、格言及漫画等,在交流中得到启示。

2.引导完成词语盘点的内容,学生朗读并积累格言。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二、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启示,在交流中学习作人、做事的准则。

三、教学难点

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富有哲理的作品,格言、座右铭以供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读准词语的字音。

2、记清词语的字型,注意易写错的字,用笔画出,全班交流,加深记忆。

二、交流平台

◆回顾本组四篇课文的课题。

选择一篇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容和所得到的启示。

(1)独立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

(2)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3)拓展。

说说学了这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例如:

对作者的了解,所引起的联想,对课文表达上的感悟等)。

三、日积月累

方法:

(1)自读自悟。

(2)组织交流。

可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例子,谈谈感受。

形式A:

小组内,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

每个小组选代表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等。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欲:

想,究竟:

结果,原委;留心:

注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

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

这句话点明了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的要性。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虚心:

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

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这句话的意思是:

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中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滴水:

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

功夫和力量,自然:

理所当然。

这句话说的是:

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锋:

锋利,磨砺:

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

极端寒冷,严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

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换得的。

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

和这句话谚语相似的说法还有: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等。

在理解、诵读之后,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谚语的运用语境。

如,讲述相关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每次练完字都要到水池里洗毛笔,坚持练了两三年,结果水池变成了墨池,他写字的技巧也日渐娴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的练习写,最后终于成了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

这个事例说明什么?

这与哪一句谚语的意思是一致的?

让学生比较、体会,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一句比较恰当;如若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亦可。

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请学生创设情景,让大家来选择对应的谚语,以促进理解和运用。

(3)背诵,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

(4)拓展。

补充交流课文积累的名言佳句或警句等。

(5)延伸。

建议学生课外继续收集警句名言,有条件的,鼓励他们分类摘抄,以方便查找引用,或者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用来经常提醒、激励自己。

四、成语故事

本单元安排的成语故事是“水滴石穿”的典故。

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意的转换。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故事,然后同桌交流:

“水滴石穿”是谁在什么时候对谁说的话?

它的意思是什么?

(2)“水滴石穿”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在什么方面?

(3)从故事中画出与“水滴石穿”意思相近的成语。

(4)再读故事,说说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6)复述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如有可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这一成语故事的体会,并练习用上“水滴石穿”来说几句话。

课外拓展

1.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2.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资料链接:

◆贝壳虽然死了,却把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

给予永远比接受更快乐。

铁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

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做贡献的时候。

世间最庄严的问题是:

我能做什么好事?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第四单元习作“生活的启示”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选取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按

要求写出一个给自己启发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一是如何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事例,二是在评改中指导学生如

何按要求写好故事。

【教学准备】师准备简单的ppt课件,学生准备好黑色笔和原稿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钟)

师:

生活是一本书,善于读这本书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为生活这本大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吧!

二、温故知新,审题,自主汇报习作选材:

(6分钟)

师:

我们先回顾一下本组所学课文,看看四位优秀的作家从哪些事情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说一说,看表格中空白处该怎样填。

(出示ppt)

《钓鱼的启示》——作者钓到一条大鲈鱼,还未到开放捕捞时间,父亲坚持让作者把鱼放回湖里——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设法赶制毛衣实现梦想;举办别致的时装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中也是这样。

《落花生》——一家人在收获节时议论花生——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珍珠鸟》——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同学们,在你们自己的丰富多彩生活中,有哪件事情给你的启发让你至今印象深刻?

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再跟你的队友们探讨两分钟,接着老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分享成果!

板书:

生思考时师板书“生活的启示”,然后生汇报,师板书。

三、引导、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选择写作题材:

(5分钟)

生活中,同是一件小事,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就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因为他善于联想,思维活跃。

一时联想不起来没关系,老师来帮帮你,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点儿礼物(出示ppt)

你苦练书法,有一天,你的书法作品获奖了,此时,你明白了。

那次踢球,,我明白了。

那场篮球赛,,我明白了。

妈妈让你独自去买菜,你,这件事让你明白了。

记得那年学骑自行车,你,这件事让你明白了。

记得那次登山,你,这件事让你明白了。

在你身边肯定还有很多“小事中蕴藏大智慧”的例子,静下心来想一想,选择其中一件,按要求写一个片段。

四、自主习作,写一个片段。

(10分钟)

题目:

一件给我启发的事。

如果能自己拟一个更贴切的题目,那就更棒了!

(ppt呈现)

写一篇100—200字的事情片段,有意识地详写事情的关键部分,并能用一两句话表达所受到的启发。

生:

取出原稿纸和黑色笔,写作片段。

师巡堂,重点指导学困生。

五、师生点评并给出修改意见(12+3=15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