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804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docx

《赤壁赋登泰山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16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

题型: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

第16课

一、赤壁赋/苏轼

二、登泰山记/姚鼐

一、《赤壁赋》/苏轼

【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②【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③【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④【举酒属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

属,劝请。

⑤【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

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⑥【少焉】一会儿。

⑦【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⑧【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⑨【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去。

纵,放任。

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语出《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如,往。

⑩【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的江面。

茫然,旷远的样子。

⑪【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

⑫【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羽化,指飞升成仙。

⑬【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⑭【桂掉兮兰桨】桂木做的掉,木兰做的桨。

⑮【击空明兮溯流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⑯【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得很远。

渺渺,悠远的样子。

⑰【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⑱【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

⑲【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⑳【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㉑【和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㉒【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㉓【舞幽壑之潜较,泣孤舟之嫠妇】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幽壑,深谷。

嫠妇,寡妇。

㉔【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㉕【危坐】端坐。

㉖【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㉗【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㉘【武昌】今湖北鄂州。

㉙【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

缪,同“缭”,盘绕、围绕。

㉚【此】这地方。

㉛【困)受困。

指曹操败于赤壁。

㉜【周郎】周瑜。

㉝【方】当。

㉞【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

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㉟【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

下,攻占。

江陵,当时荆州首府。

㊱【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㊲【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

酾酒,斟酒。

槊,长矛。

㊳【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

渔樵,捕鱼砍柴。

㊴【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匏,葫芦的一种。

㊵【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㊶【一粟】一粒米。

㊷【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㊸【遗响】余音,指箫声。

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盈,满。

虚,缺。

卒,终究。

消长,消减和增长。

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将,这里表示假设。

㊻【物与我皆无尽】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㊼【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

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㊽【更】再。

㊾【肴核】菜肴和果品。

㊿【狼籍】即“狼藉”,凌乱。

①【相与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②【既白】天明。

白,明亮。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假字,通“凭”,乘

②山川相缪:

通假字,通“缭”,环绕

③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通假字,通“嘱”,劝人饮酒

④杯盘狼籍:

通假字,通“藉”,狼藉

⑤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今异义词,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

一种竞技方式

⑥白露横江:

古今异义词,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⑦凌万顷之茫然:

古今异义词,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

一种竞技方式

⑧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今异义词,古义:

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

美貌的人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今异义词,古义: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

儿子

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⑪歌窈窕之章: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⑬下江陵: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⑭顺流而东: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⑮侣鱼虾而友糜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⑯舞幽壑之潜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⑰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⑱正襟危坐: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⑲不知东方之既白: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⑳渺沧海之一粟:

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得像……

2、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眺望,远看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

如诉如泣:

副词,像

③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太空

盈虚者如彼:

指月缺

④白 

白露横江:

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

发白,即天亮了

⑤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介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是饮酒乐甚:

于是,连词

⑥长 

抱明月而长终:

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⑦然 

其声呜呜然:

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何为其然也:

这样,代词

⑧歌 

歌窈窕之章:

歌曰:

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3、判断文言句式

①何为其然也:

疑问句,“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②而今安在哉:

疑问句,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疑问句,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⑤(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省略句,

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省略句,

⑦(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省略句,

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

⑨凌万顷之茫然:

倒装句,定语后置

⑩渺渺兮予怀:

倒装句,主语后置

⑪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倒装句

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被动句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翻译: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飞离尘世,变成了神仙,登上仙境。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翻译: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7.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

(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翻译: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1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四、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A.窈窕yǎo愀然chǒu蜉蝣fú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hái枕藉jiè幽壑hè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桂棹nào匏樽páo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扁舟biǎn糜鹿mí横槊赋诗shuò

【解析】B正确。

A愀:

音qiǎo;C棹:

音zhào;D扁:

音piā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解析】B.“危坐”解释为“身体斜着坐”有误,应解释为“端坐”。

句子翻译为: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解析】A。

A.“如”,动词,到;B.“如”,像,好像;C.“如”,像,好像;

D.“如”,像,好像。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B)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解析】B。

A望:

阴历每月十五日。

望:

远看;B如:

到。

C如:

最终,到底。

如:

同“猝”,突然;D相:

互相。

相:

偏指一方。

故选B。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解析】B。

翻译:

①任凭小船到它所要去的地方。

②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

③然而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④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拿取。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解析】C。

①②名词作动词,攻下/打鱼砍柴;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故选:

C.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D)

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D.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D。

A斗牛,古:

斗宿和牛宿,星宿名;今:

一种西班牙著名的斗牛游戏。

B白露,古:

白茫茫的水汽;今:

二十四节气。

C茫然,古:

浩荡渺远的样子;今: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D基本相同。

翻译:

A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B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

C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D(我想)与仙人携手邀游各地。

8.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C)

A.苏子愀然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D.其声呜呜然

【解析】C。

A.“然”,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B.“然”,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C.“然”,代词,这样;D.“然”,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9.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D)

A.白露横江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D.冯虚御风

【解析】D。

A、B、C三词是主谓式结构,D是偏正式。

10.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

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解析】A。

A、助词,不译,译:

驾驶一只小船;B、代词,代指歌声,译:

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C、代词,万物,译:

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自然万物;

D、代词,这些,译:

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

11.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C)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

【解析】C。

C项中得“乎”,助词,无实意,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子:

以杜军言泛迅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ABD三项中得“乎”,可作形容词词尾,译

为“..….的样子”“..…地”。

例子: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2.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A)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A。

B、C、D三项中的“于”都译为“在”;A项中的“于”译为“被”。

1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D)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而又何羡乎?

D.渺渺兮予怀

【解析】D。

A.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安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在安”。

句子译为:

可是现在在哪里呢?

B.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何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何”。

句子译为:

为什么会这样呢?

C.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何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羡何”。

句子译为:

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D.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句子译为:

我的心怀特别悠远啊。

14.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C)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解析】ABCD14.A、B、D都是对仗。

15.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C)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④⑥/③②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⑥/②④⑤

【解析】C。

①②③分别句式工整,上下句之间都表并列关系,④⑤⑥中有“而”皆表转折关系,只有C项的分类符合这一特征。

16.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是(B)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解析】B。

B选项不仅仅是写景,还写了人。

译文:

桂木做的船掉兰木做的船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既望:

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

已经。

望:

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

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解析】C。

C、“司马光”错,司马光应为曾巩。

1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解析】D。

D景、情、理交融。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举酒属客属:

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

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到……去

【解析】D。

A.全部正确;B.全部正确;C.全部正确;D.适:

享有,翻译:

而这些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的。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解析】B。

A、表述正确;B、“‘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表述有误,既望是农历每月的十六;C、表述正确;D、表述正确。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七月既望      望:

望见,看见

B.举酒属客属:

劝酒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

端正

D.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享有

【解析】A。

A 望:

农历十五。

既望:

农历十六。

2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挟飞仙以遨游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D。

 D项,在,介词;A项,无意义,衬音助词/于之,兼词;B项,而,表修饰,连词/把,介词;C项,却,表转折,连词/而且,表递进连词。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白露横江B.渺沧海之一粟

C.凌万顷之茫然D.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B。

 A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C项,古义“旷远的样子”。

D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由游起兴,第一段交代泛舟赤壁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作者游览的感受。

B.文章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再回到现实,表明了作者追怀古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C.全文因景生情,借景喻理,画意、诗情、理趣兼而有之,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D.本文摆脱了汉赋的弊病,结构、句法、韵律都相对自由,使文章在参差错落中更显得潇洒自如,和谐优美。

【解析】B。

B 文章表达了作者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

五、课内简答题:

1、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赏析.

答:

运用比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赏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答: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3、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a、“情、景、理”融合。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交融一体。

b、“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c、意象连贯,结构严谨。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六、文言文阅读理解: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

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

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

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

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

因欠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