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607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docx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课件

苦累面前莫低头成功总在风雨后

西沙有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小岛叫中建岛,这个岛的交通非常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呢?

我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曾经有一名战士探亲休假,回来时为连队买了20只刚孵出的小鸭子。

他从三亚出发,由于途中多次遭遇风浪,一直折腾了三个多月才回到连队,(三个多月啊)小鸭子都已经可以下蛋了。

曾经有一位记者到这个连队采访,他问一位已经守岛13年的老兵说:

“在这里这么辛苦,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老兵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也说不出太多道理,但是有一条,国家和人民把这个岛交给我,再苦再累再危险,我们也要把它守住。

”就是这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战士们对苦累考验的从容、淡定,也道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9.2%的新战士认为当兵与世隔绝,没意思;14.6%的新战士认为当兵比较苦,比较累;7.8%的新战士认为是在浪费青春,后悔来当兵;只有27.1%的新战士认为当兵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乐于奉献警营。

我想,这些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归根到底是不能够正确看待苦与累的问题。

我们支队绝大部分官兵都能够很好地融入警营生活,并且能够在部队的学习、训练等各项工作中崭露头角,但也有少部分同志有畏难情绪,存在一定的怕苦怕累思想,表现得有些精神状态不佳,工作劲头不足,工作标准不高,甚至有提前退役的想法。

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苦累的问题。

希望授完课后,大家能够正确对待苦累。

一、苦累是军旅生活的基调

有人说,军人就是苦累的代名词,从我们夏练“三伏”到冬练“三九”;从遇山开路、到遇水架桥,从抢险救灾、到战天斗地,这些都说明苦累时刻伴随着我们。

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起义部队,就凭着“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的吃苦精神,炼就了我军吃大苦耐大劳的优良传统。

可以说,军人所面对的苦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如宋代诗人陆游在《壮士吟次唐人韵》中所说的:

“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平生铁石心”。

这正是我们军人面对苦累,但仍执著追求的真正含义。

战友们,从我们离开家乡,带着亲人、朋友的嘱托和期望步入军营的那天起,就与苦累结下了不解之源,谁不想在军营中干出些成绩,出人头地?

那么就需要我们经得起苦累的考验。

也许有的同志觉得,现在地方搞经济建设,并不需要吃太多的苦受太多的累,其实不然,商海人人能创,但创出成绩者并非人人,大凡在地方取得成就的经理、老板,基本都曾走过军营这条路,也曾经历了苦、累的考验(比如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华为总裁任正非、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甚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短暂的军营生活,用苦累这块磨刀,去磨练我们这把成功、成才的双刃剑。

那么,我们会遇到哪些苦累呢?

(一)思亲恋家之苦。

现在,很多战友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入营门,入伍前很少远离家人,有的战友长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父母百般依赖。

如今离开了父母亲人,生活完全要靠自己,有时难免会思亲想家。

有的同志已经谈了女朋友,入伍前无拘无束,整日里花前月下,浪漫无比,如今却只能打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经常承受内心思念的煎熬,等等。

部队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军人必须忍受这些常人不必忍受的思恋之苦,而这些思恋恰恰成为我们的幸福期盼和将来美好的回忆。

(二)严格训练之苦。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训练是军人的家常便饭。

武警部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广大官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衣服裤子磨破、手上起碱、脚上掉皮是常有的事。

很多战友在家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从小喝着雪碧、可乐,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父母对其娇生惯养、宠爱有加,甚至有的同志入伍前不知道什么叫“苦累”。

现在面对部队高强度的训练,难免会产生怕苦怕累思想,甚至以装病闹情绪来逃避训练。

(三)紧张生活之苦。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

”大家入伍前的生活大多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即便是在外求学、打工有些压力,但也都是按部就班、各行其是。

工作之余,还可以和同事、朋友一起去喝喝酒、唱唱歌、放松放松,多数事情和时间都可以由个人所支配。

但是部队的作息时间、穿衣吃饭、集合站队、学习训练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和严格纪律,一环紧扣一环,一事紧接一事,一步紧追一步,特别是执行处突维稳任务时,经常不分昼夜、休息无常,长时间保持紧张的战备状态。

有的同志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经常感到苦闷压抑、心烦意乱。

(四)纪律约束之苦。

入伍前,很多同志每天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就是想着法子玩,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陶醉在歌厅酒吧,有的热衷于交往应酬,可以说是安逸闲散、优哉游哉。

但是,部队作为一个特殊集体,必须要坚持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统一的内务,无处不约束、无事不统一。

对此,有的同志就认为制度规定太多,纪律约束太严,标准要求太高,感到这也不习惯,那也不适应。

以上是我讲的部队常见的“四苦”,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点:

二、苦累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讲,苦累是部队给予我们的特殊馈赠。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告诫青年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经受磨砺与考验,战胜困难与挑战。

其实苦与累都是人的心理行为体验。

每个人的内在感觉对苦累起着决定性作用。

比如,吃苦瓜这件事,有的人认为他苦不堪言,难以下咽;有的人却认为他是美食,清凉解暑。

为什么说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呢?

(一)吃苦受累有助于砥砺意志。

常言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两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先烈靠着“雪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强”的坚强意志,走过了14个省,翻越20多座大山,跨越30多条大河,最后冲破了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英国利物浦大学编写的《人在高原》一书中有这样的定论:

人到海拔4500米以上将无法定居。

而我国西部边陲有一个被中央军委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的神仙湾哨卡,比这个高度还要高880米,被人们称为“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那里的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不到平地的45%。

那里山高路险、人迹罕至,终年不见绿色,整天陪伴官兵的只有雪山和风沙。

由于高原缺氧、高山反应,吃饭成了官兵最大的难题,比赛吃饭成了哨卡的传统节目,一碗及格、两碗良好、三碗优秀。

一批批官兵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抒写着对祖国的忠诚。

在这里,军人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事实证明,吃过饥寒之苦,人会更坚强;吃过劳累之苦,人会更坚毅;吃过风雨之苦,人会更坚定;吃过挫折之苦,人会更坚韧。

(二)吃苦受苦有助于成长成熟。

俗话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舍得吃苦,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大山深处的一座佛寺里,供着一块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精致佛像,每天有很多人膜拜它。

但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其他花岗岩却成为了通往这座佛像的铺路石阶,终于有一天,这些石阶忿忿不平地向那个佛像提出抗议:

“大家同样是石头,凭什么我被踩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

”佛像笑了笑:

“当年,你只挨了六刀,做了一方石阶。

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

”这个故事启示了我们,今天的艰苦磨练是为了塑造美好的未来。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历苦累的磨练。

吃苦受累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思想成熟和素质提高的过程,正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对于一名武警战士,只有勇于接受苦累的挑战,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真正成为不负重托的忠诚卫士。

第三届“十大杰出消防卫士”、辽宁总队抚顺支队清源县中队指导员李义龙,入伍之初,身高仅有1.70米、体重不足110斤的他,在体能方面明显不占优势。

但他从来不肯向困难低头,变着法儿和自己较劲:

人家跑3公里,他就跑5公里;人家轻装跑,他就负重跑;人家半分钟做引体向上30个,他就争取做到40个。

他还自己偷偷加练,甚至有时一天只睡5个小时。

手上的血泡总是起了消、消了又起,脚上的消防靴也穿破了好几双。

正是凭着这种超出常人的毅力,李义龙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战友们,当我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汗水顺着额头和脊背流淌的时候,当我们在负重长跑中腰酸背疼,两腿如坠铅块的时候;当我们在灭火救援中觉得肩上的负荷越来越重,身体感觉不能承受的时候的时候,谁能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谁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我们征服了苦累,战胜了自己。

苦涩是甘甜开头,艰辛是成功前奏,经受过苦累考验的人,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也一定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苦累中自我磨练

在蜜室中长大步入警营的青年们,大多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所以面对困难和挫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丧气等不良心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闯过苦累这道关呢?

首先,吃得苦中苦,方能成英才。

大家知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因为它从小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里,没有经过艰苦的考验;高山上的松柏傲霜凌雪,常青不败,因为它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经受了霜摧雪打的磨练。

同样道理,军人要想成才,有所作为就必须要经得起苦累的摔打和磨练。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肖树广这个名字,这位来自海南岛的一名基层排长,入伍以来,他始终重视训练,并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精英。

他积极参加25公里越野长跑、负重攀登30层高楼、攻坚组综合体能训练操、狭窄空间救人灭火、多层建筑内攻操等多个铁军项目训练,并为自己额外定下了“323”训练指标:

每晚加练300个俯卧撑、200个杠铃蹲起、300个仰卧起坐。

最终在全省大比武中斩获集体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从这位钢铁战士的经历,让我们憧得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语的真正含义。

其次,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畔河旁之柳。

对于军人来讲,要想得到一番锻炼,必须要有甘愿吃苦的愿望。

被称为军中大学生的“好八连”战士龚举东,自愿放弃舒适的机关工作,毅然走进了军营接受艰苦的洗礼,他在一则日记中写到:

我愿意在暴风雨中——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已,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一生。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不懈的努力,利用自已的优势,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技术,总结出很多新时期的带兵之道。

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叫贝弗里奇的教授说过这样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志由于没有甘愿吃苦的想法,而在苦累面前成了“俘虏”,记得我在新兵连锻炼的时候,就有个战士因怕苦怕累,整天闹情绪,最后被退兵。

之后还有很多新入伍的战士,因为私自离队或吃不了苦被退兵。

其实父母把我们送到部队是想让我们在军营得到锻炼,回去之后能够有所作为,然而,他们却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败坏了军人的声誉,影响了自已的前途,以致耽误自己的青春年华。

从以上正反两个例子,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想要成功必须要经历一番风雨、一番磨砺。

既然我们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就应该为之而付出努力,就像宋朝诗人罗大经说的那样: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做为一名新世纪当代革命军人就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练,在逆境中成长,方能玉汝于成。

四、在苦累洗礼中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艰苦的生活,炼就军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因为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艰苦,决定了军营生活的艰苦。

对于军人来讲,泥里爬,水里淌,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吃不上睡不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正是由于这种艰苦的生活,才能磨练出军人特殊的品质。

被中央军委授预“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的李向群,面对超出极限的苦和累,他三次被送进医院,又三次从医院跑出来,奋战在抗洪前线,最后牺牲在大堤上,可以说,是艰苦的军营生活才炼造出李向群这种苦累面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优秀品质。

其次,艰苦的生活是军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古人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只有经过艰苦磨练的人,才能经得起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也才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