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科学理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8559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0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报科学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情报科学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情报科学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情报科学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情报科学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报科学理论.docx

《情报科学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报科学理论.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报科学理论.docx

情报科学理论

情报科学理论

第1章绪论

一、情报及其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一)情报的概念

1.情报发展史上的四次转折

(1)军事情报的出现,标志着情报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2)第二次转折是文字的诞生、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情报交流、传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3)第三次转折是情报工作职业化。

(4)第四次转折是情报化社会的出现。

2.“情报”一词的来源

(1)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有可能帮助解决对知识的大量搜集、浓缩和系列化的问题。

于是在原有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的基础上产生了情报科学。

(2)《美国文献》杂志从1970年起开始以《美国情报科学学会会刊》名义出版。

从文献工作到情报工作,是从以文献为对象变为以文献内容(情报知识)为工作对象,“Information”一词在情报科学领域有了它独特的涵义。

(3)我国使用“情报科学”作为这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名称是译自“InformationScience”,“情报”一词译自“Information”。

3.国内关于情报概念的几种学术观点

(1)从“信息”的角度来定义

(2)从“知识”的角度来定义

(3)从“智慧”的角度来定义

图1-1情报定义模型图

4.情报的概念

(1)人们思考与行动所需要的知识就是情报,它通过信息来负载与传递,并准备发挥其效用。

(2)情报工作要搜集(筛选)、整理、存储、检索、咨询、摘要、报导、概述评价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信息和知识变成情报,可见情报工作是一种转化工作,使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情报的工作,而情报科学则是研究这种转化规律及其组织和技术方法的科学。

(二)情报的基本属性

1.情报具有知识性

情报的本质就是知识。

没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不能成为情报。

知识性是情报最主要的属性。

2.情报具有传递性

一方面,情报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能量进行传递;另一方面,获得情报必须经过传递。

3.情报具有效用性

人们创造情报、交流传递情报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不断提高情报的效用。

(三)情报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1.信息

(1)信息的概念如同物质、能量、空气、阳光一样,信息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之中。

公开发表的有关信息的三十九种定义是从各研究领域不同出发点观察到的结果。

香农把信息定义为“在通信的任何可逆重新编码或翻译中那些保持不变的东西”。

(2)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随着信息概念广泛为人们所利用而兴起的研究信息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各种信息的产生、交换、处理、传递和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不同学科对信息科学的认识不同,例如哲学家认为信息科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它是熵的理论;数学家认为它不过是概率论的发展;通讯工作者把它看成不定度的描述,情报工作者习惯于把它看成情报传递的理论。

2.知识

(1)知识的概念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他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①know-what,②know-why,③know-how),④know-who;查尔斯·萨维奇认为应加上Know-when和Know-where。

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形成了两种状态的知识,一种是显性知识,一种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由人们自由输出和传播;易于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在人们之间传播,但是传播的结果因接受人的知识结构而异;而位于一个人意识深处的隐性知识往往连个体自身都觉察不到,基本上是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所以不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

但是,这种位于个体意识深处的隐性知识对个体思考和行动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英国科学史家波普尔把整个宇宙分成三部分:

物理实体的宇宙——这是世界1;精神状态世界——这是世界2;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这是世界3。

人类的显性知识是世界3的主要内容,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世界2的主要内容。

“世界3”只是在它的起源上是人造的,而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波普尔称之为“客观知识”。

(2)认知科学以知识和人类取得知识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叫做认知科学(CongnitiveScience)。

认知科学以“知识”为对象,它所研究的正是关于知识的性质,关于知识如何获得,如何组织化,关于知识具有怎样的结构这样一些自古以来的哲学问题。

研究知识如何变得有用,即知识变成情报的规律的科学,是情报科学。

“情报”与“知识”是存在区别的。

3.情报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1)情报与知识和信息的联系

知识中的显性知识属于信息范畴;对于易于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来说,如果它在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传播则属于信息范畴;而那些存在于人的意识深处,难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隐性知识则不属于信息范畴。

情报则是人们思考和行动所需要的知识,情报必须是能够编码和传播的显性知识,它是知识海洋中变化、流动、富有生气的一部分。

图1-2情报、知识和信息关系图

(2)情报与信息的区别

在我国,情报概念主要是和信息概念发生混淆,“情报科学”与“信息科学”发生混淆。

情报和信息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而情报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是人类社会中交流传递的特定有用的信息。

不是人类所需要的特定信息,只是自然或社会中的一种信息现象,不属于情报范畴。

(3)情报与知识和信息的转换关系

图1-3信息、知识、情报转换示意图

二、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情报科学的概念

1.在我国,“情报科学”与“情报学”两个术语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2.情报科学(情报学)的几种富有代表性的定义。

3.情报科学(情报学)定义都包含了以下共同点:

它的研究对象是情报;研究内容是情报产生、构成和交流的自身特性和规律;都包括了对有效加工、传播和利用情报的技术和手段的研究。

4.可归纳为:

情报科学是研究情报的创造、存贮、检索、传递及其效用发挥的理论、方法与规律的科学。

(二)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

1.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是情报科学基础理论之一。

2.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两个方面:

①静态的科学情报;②动态的科学交流过程。

3.从80年代开始,形成了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和学科体系。

4.到90年代初,知识开始成为情报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5.情报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

(三)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

1.前苏联《情报学文摘杂志》报道认为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

2.美国的《情报科学和图书馆学文摘》认为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十个大类。

3.《美国情报学会会刊》提出情报科学的全部研究内容分为七个方面。

4.美国V.斯拉麦卡认为情报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情报科学研究的基础方面、认识方面以及管理方面。

5.当前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资源管理

(2)知识管理(3)情报检索(4)竞争情报(5)数字图书馆(6)关于计量学的研究(7)交叉学科(8)情报科学的前沿领域

如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语义网(SemanticWeb)、信息构建、网格、元数据、小世界现象等。

三、情报科学的历史沿革

(一)情报科学学科形成期(20世纪40年代)

1.核心特征是:

提出了对情报及其有关方面进行单独研究的需要和设想。

2.社会背景20世纪40年代,二战以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技文献量成指数急剧增长,情报工作结构及情报传递渠道与方式多样化、复杂化。

为了不失时机地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所需要的情报,各国都纷纷设置了专门的情报机构,对迅速增长的情报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存储、报道服务、交流与分析综合,与这些复杂的情报活动密切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等,也就从情报工作的实践中不断产生出来。

3.主要事件情报科学起源于文献学,源头可以追溯到1895年比利时学者奥特莱(P.Otlet)和拉封登(LaFontaine)等人创立的国际目录学会(IIB)。

1945年7月,布什(Vannerar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诚若所思》(AsWeMayThink)一文,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检索的设想,这一极具影响力的文献被视为情报科学的开端。

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在伦敦召开了首次国际科学情报会议。

这次会议第一次使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主要来自英国和英联邦国家)聚集在一起,讨论与那个时代的科学和技术有关的图书馆和情报问题的全面情况。

(二)情报科学初级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

1.20世纪50年代,情报科学初步形成了学科的研究体系和内容,包括情报组织、情报存贮与检索、机器翻译和情报需求。

这一阶段称是为情报科学的初级发展阶段。

2.50年代人们对情报工作的理论思考的概貌,反映在当时具有总结意义的《科学情报国际会议》的议题中。

此次会议1958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参加会议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当代图书馆学和情报科学方面泰斗。

3.在这一时期,情报科学研究的先驱者谢拉(JesseShera)、埃加(MargaretEgan)、陶伯(MortinerTaube)、肖(RalpgShaw)、凯瑟(RobertCasey)、佩里(JamesPerry)、肯特(AllenKent)(他们原先都是传统的图书馆学家)特别着重对书目组织和索引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将情报检索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我国在50年代也开始发展情报科学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很大。

(三)情报科学快速发展期(20世纪60—70年代)

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情报科学在20世纪60—70年代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研究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情报检索系统及与之相应的处理技术,我们把它称为情报科学的快速发展期。

2.60年代,具有总结意义的研究工作有三个方面,都发生在美国。

第一,1963年出版了贝克(JosephBecker)与海斯(RobertHayes)两人合作编著的《情报储存与检索:

工具,要素和理论》;第二,1963年出版了人们习称的《韦恩伯格报告》;第三,1967年出版了《科技传播》。

此三项活动对这一时期的情报工作经验作了总结,在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概括和理论探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报科学发展水平和动态。

3.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化学题录”的自动编排,在情报实践工作中取得突破。

4.1968年,美国文献工作协会(ADI)改名为美国情报科学学会(ASIS,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美国文献工作》(AmericanDocumentation)随之成为《美国情报学会会志》(JASIS,JournalOf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

5.70年代,兰卡斯特看到了“无纸社会”的来临,带动一批人对联机系统作了深入的研究,而使其成为70年代情报科学的发展主流。

此时期内,兰卡斯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1973年兰卡斯特与弗依斯(Fyes)合作编著的《联机情报检索》出版。

6.情报科学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C.加菲尔德发明了引文索引并试编成了《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Citationlndex),普赖斯提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定律与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普赖斯指数,原苏联学者米哈依洛犬等人出版了《科学情报原理》、《情报学基础》、《科学交流与情报学》等著作,美国学者T.萨拉赛维奇(J.Saracevic)编著了《情报学导论》。

7.对于学科本身而言,情报科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逐渐确立了独立于传统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学科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许多国家的文献标引、图书分类法中开始使用“情报科学”的学科名称,在本学科领域出现了众多的代表人物,并产生了一系列基础文献和核心文献。

一批学术团体和专业性学术杂志繁荣发展,情报科学教育也得以蓬勃兴起。

8.我国在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情报科学研究出现停滞,在70年代末期开始复苏。

(四)情报科学研究深化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1.情报科学在快速发展期技术应用研究盛行,情报科学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这一问题逐渐为情报科学学术界所意识到。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基础更为迅猛发展,为情报科学的技术应用带来更大的驱动力,一方面情报学家们认识到情报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必须加强在新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情报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2.《美国情报学会会志》主编T.梅多在“2001年情报科学与情报学家”讲演中也明确表示与实际工作者(对应情报工作)和“情报工程师”(对应情报技术)相比,未来的最大变革将发生在情报科学(对应情报理论)这一范围之中。

这样,80年代以后,情报科学进入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深化期。

3.1980年,英国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发表了题为《情报学基础》的系列文章,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作为情报科学的基础,提出情报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组织客观知识的观点。

4.兰卡斯特于1982年出版了《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

在此书中,兰卡斯特总结和概括了他本人及其他人在著作中阐述的关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进展的近期影响方面的观点。

5.80年代以来,情报加工自动化进一步发展,自动标引进入了第三代,广泛采用现代语言学、决策论和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

但至今尚未在语义方面有所突破。

6.情报科学开始对用户研究加以关注,反映出情报科学由单纯技术维度转向技术、用户兼顾的取向。

7.情报科学研究深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分支学科研究活跃。

情报科学与另外的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研究领域,包括情报经济学、情报计量学、情报社会学、情报心理学等。

8.90年代中期以后,网络技术兴起。

信息社会的种种变革构造出了当代情报科学发展的新意境,一系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应运而生,情报研究对象由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文献转变为包含数字形式存储和传递的信息,进一步转变为知识。

网络环境下实现知识的组织和提供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竞争情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得到蓬勃发展。

9.在我国,80年代至今,情报科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全面复苏,得到快速发展,理论研究得到一定的深化。

从1980年到2003年的情报科学文献统计分析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情报科学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无论是发文总数,还是各主题领域的研究都呈现出蓬勃的局面。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科研究进入低谷,遇到学科发展的瓶颈,许多刊物停刊,发文量锐减。

90年代中期以后,发文量有所回升,特别是国内情报事业、学科基础理论、情报检索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

10.从我国情报科学研究论文的发文数量和论文的分类分布,可以看出我国情报科学领域进行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趋势和成果。

有学者认为,“情报”主题和“信息”主题论文数量的变化,预示着情报科学的一种回归。

我国在情报科学的研究深化期,和世界情报界一起,在情报科学研究的路上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情报科学理论

——第2章情报科学的基本原理

2.1离散分布原理

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以离散形式分布的,在离散分布基础上趋向集中。

情报学需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获取情报密度最大的情报源,为用户情报需求提供最优服务由此离散分布原理实际上主导着整个情报活动,对其研究也将揭示情报学的奠基性的定律。

2.1.1原理的表现形式

内容单元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散于各种著作或不同形式的载体中。

本质上是由知识体系自身的分化和综合决定的,与情报的生产、利用,情报的累积性、再生性、老化性以及对创造者的独立性有密切的关系。

2.1.2原理的研究成果——布拉德福定律

频次——等级排序法

按某一具体事项(如文章、作者,词等情报单元)在其主体来源(如期刊,作者集合或词的集合)中的出现频次按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导出布拉德福分布。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与社会科学领域内,如城市人口分布,书籍按页分布等。

这实质上是情报离散分布基础上形成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是“成功”累积的结果,也是“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

2.布拉德福定律定律的两个不足

对情报离散分布的机理研究得还不够深入。

对情报离散分布规律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水平上即

对期刊上发表的科学论文分散规律的研究,而在微

观层次上对情报离散分布的研究—即在内容单元

(而不是文献)和内在逻辑联系层次上的研究仍不

多见。

案例:

埃格希和鲁索出版了《情报计量学引论》,在论及情报的分散规律时,仍然是以宏观层次的文献为基础的根本上混淆了哲学。

2.1.3微观层次的研究工作

以实证的方式研究科学情报(信息)的分布

以实证的方式研究网络信息的分布

分析信息离散分布形成的机理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可以看到情报科学发展模式及其基本定律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2.1.4信息离散分布或核心趋势的形成过程

布拉德福定律:

著者都希望把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本专业领域的、过去已经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的这类期刊上。

投稿数量增加,因而对文章的质量要求提高,期刊的威信也随之日益提高,便产生了一些带“核心”性质的期刊,这就是文献情报分布中的“集中”趋势。

与此同时,有关这一学科的文章也在其他相关期刊上发表,便又产生了文献的分散现象。

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人选择时,就会出现有的经常被选择,有的不常被选择。

这种频度会反过来作为再次被选择的依据。

普顿斯用累积优越性函数来描述这一过程。

这便是情报分布中出现马太效应的根本原因。

2.1.5布拉德福定律的意义

布拉德福定律揭示的不仅仅是情报的离散分布,同时又揭示了离散分布基础上的集中取向和核心趋势。

所创造的频次—等级排序方法和对马太效应的深刻解释都具有普遍意义。

频次—等级排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依照对象的重要程度为序直接表示出分析的数据,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认识事物的特征。

频次—等级排序无需任何统计理论或概率假设为基础,就能对事件直接进行分析和解释,应用方便,不受理论约束。

(2)通过这种排序揭示的情报对象离散分布的反向趋势—集中取向(马太效应)更使人们看到,相互矛盾、对立的情报现象和情报过程实际上是高度统一的。

有序性原理

序是事物发展和进步趋向有序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空间时间结构中的表现。

情报结构的有序性

情报结构无论是以自然系统存在还是以人工系统存在都具有某种“序性”。

研究和揭示这种“序性”,是设计最优情报系统、提供最优情报服务的基础。

情报结构的有序不仅是情报科学的基本原理,也是情报工作和信息服务追求的基本目标,因此,情报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研究这种“序”的规律,揭示这种“序”的表现按照这种“序”来标引和组织知识信息,建立高效的情报结构。

情报结构的有序性来源

科学体系的有序性和人的创造过程的有序性。

情报创造过程的有序性:

主观知识结构的有序过程

情报在知识体系中的有序性结构并不意味着它能自动生成有序的情报检索系统,只是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情报的有序结构研究情报的规律和组织,建设更有效率的情报系统。

2.知识体系自身的自组织功能导致有序性:

客观知识系统的有序结构。

3.情报作用的基本方程式

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鲁克斯曾提出描述情报作用的基本方程式:

K[S]+△I=K[S+△S]

式中,K[S]表示原有的知识结构;K[S+△S]表示吸收情报以后的知识结构;△I表示知识结构吸收的或增加的情报。

该方程的意义是,原有的知识结构K[S],由于吸收了情报△I,变为K[S+△S]。

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是由于吸收情报的结果。

布鲁克斯的基本方程不仅适用于主观知识结构(即波普理论中的“世界2”),同时也适合于客观知识结构(即波普意义上的“世界3”)。

4.耗散结构理论

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

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

这种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关性被称作自组织现象。

所以这一理论又叫作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2)开放知识系统熵变化方程

ds=des十dis

式中des为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熵流,dis为系统内部的熵产

生。

dis来源于知识系统(结构)中知识单元数目的增多,

知识体系的复杂、冗余无序,知识的老化和陈旧等等

为了维护和提高知识系统的功能,要求ds<0,即必须des<0,且|des|>|dis|,也就是说,需要由外界向系统输入足够的负熵流。

情报对知识系统来说,是一种负熵流理论一个知识系统、知识增长过程实质上是输入情报使知识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或从一种有序结构演变为另一种有序结构的过程。

(3)耗散结构的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中,当负熵流输入时,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

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在近平衡态时,新的有序结构

不可能出现。

情报结构的有序性充分体现了情报生产过程中的自组织机

理,如知识生产中的引文系统、网络链接系统,RSS中的

知识信息聚类,都说明情报的有序化自组织功能的存在。

2.2有序性原理

自组织机理

如果输入的情报与原有知识结构处于近平衡态,增加原有知识系统的知识量;当其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处于远平衡态,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知识结构,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

布鲁克斯的“知识地图”。

迄今还不能按知识结构自身的有序规则来建立情报系统。

有序性原理表明无论是主观知识结构还是客观知识结构,也无论是通过自组织产生的情报结构还是人工建造的情报结构,情报单元一定是以开放系统形式存在的,而且唯有如此,情报才能得到有效积累和利用。

相关性原理

任何一种情报结构都是按一定规则相互关联的。

研究和揭示情报相互关联(即相关性)的规律和规则,是有效组织和检索信息、知识、情报的基础。

对情报学相关性的理解

Saracevic认为情报学自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有三个重要的思想:

信息检索、相关性、交互性。

信息检索为信息处理过程提供了逻辑基础;相关性直接面向人类信息需求与评价过程;交互促成了人机之间的交流与反馈。

作为客体的信息(或情报)之间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这使得对信息和情报的组织成为必要和可能。

2.信息检索过程是基于用户检索提问与所查询信息之间的

相关度匹配而进行

3.情报的吸收和利用密切地依赖于背景知识,即相关程度

的衡量

情报科学中的相关性实际上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用户的情报检索,另一则是客观知识体系的自组织建立起来的相关性。

迄今为止,相关性研究仅仅注意到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

情报检索中的相关性

系统相关性

系统相关性主要研究用户情报需求的描述和表达与系统文档描述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描述了情报检索系统内部的情报组织机制和方式在多大程度上适合或匹配用户检索的要求。

用户相关性

用户相关性指用户以及用户检索代理者与检索系统之间的关系,这类相关性是主观的,在信息检索过程中,既涉及到用户(或检索代理)的认知或知识储备,又涉及到用户所处的情报问题情景。

无论是哪一类相关性,实质上都是指情报用户(主体)与情报(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报主体与情报客体之间普遍存在的相关性便成为情报科学的一种基本现象,揭示这种基本现象的原则和思想显然是情报科学最基本的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