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7509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试分类解释刑法总则含答案及难题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主要是要看《刑法》第六条至第九条,这四条分别规定了我国刑法的属地、属人、保护管辖原则以及普遍管辖原则。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第六条规定的我国领域包括领陆、领水以及领空

2、第六条规定的犯罪,实际上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3、第七条规定的属人原则,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刑法对一般公民和国家工作人员与军人的规定是不一样的。

4、对于第九条规定的普遍管辖原则,实际上和属地、属人、保护管辖原则是存在交叉重叠的地方的。

真正意义上的管辖原则是指,外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此罪也没有危及到我国的国家或者公民的权益,一旦犯罪行为人进入我国领域,我国刑法可以根据相关的国际条约对其进行刑事管辖。

刑法的时间效力:

主要是要注意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我国刑法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就是刑法第十二条所规定的,说白了就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原则。

1、甲于1997年8月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于2004年7月被抓获归案。

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

对本案( 

 

)。

[2005]

A.应适用1997年刑法

B.应适用1979年刑法

C.由审理本案的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D.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下列哪些情形适用属地管辖原则( 

A,B,C,D 

A.外国人甲在中国境外打猎,因疏忽大意击中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斯某,致其重伤

B.外国人乙乘坐外国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中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

C.中国人丙乘坐中国民用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外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

D.中国人丁在中国境内打猎,因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中国境外外国公民布某重伤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 )和(军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

4、我国刑法对溯及力之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C)。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5、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001]

6、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D)。

[2002]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7、下列情形中,属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有(A,B,C,D)。

A.犯罪行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B.犯罪结果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

D.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8、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所采用的原则,包含了以下(A,B,C,D)内容。

[2003]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9、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

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D)。

[2004]

A、属人原则B、保护原则C、普遍管辖原则D、属地原则

三、犯罪的概念

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这是犯罪的本质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应受惩罚性。

除了要注意犯罪的本质特征之外,还要注意《刑法》13条的但书规定。

1、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B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2、甲男(15岁)与乙女(13岁)在同一所中学上学,二人在参加校文体活动时相识并成为好友,关系日渐密切。

某日二人在公园发生性关系时被发现。

据甲交待,二人还曾在自己家中发生过一次性关系。

甲、乙均表示是双方自愿。

乙的家长要求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经调查二人确属自愿且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甲的行为( 

A.构成奸淫幼女罪 

B.构成强奸罪

C.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D.构成猥亵儿童罪

3、犯罪的本质特征是[2001](A,B,C)

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4、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A)。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

5、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A)。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

【答案】A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

犯罪客体的功能。

在犯罪构成要件中,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任何犯罪,都要侵害一定的客体,如果某种行为没有或者不可能侵害任何客体,就不能构成犯罪。

犯罪客体揭示了犯罪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具体性质和种类,是决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首要因素。

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犯罪客体的社会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四、犯罪客体

1、犯罪客体的分类:

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的。

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1、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直接客体 

D.犯罪的对象

2、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2001]

  A、犯罪的同类客体  B、危害行为的形式  C、犯罪对象的特点  D、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3、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根据是( B )。

  A.犯罪对象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一般客体  D.犯罪的直接客体

4、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有(A,B,C,D)。

  A.行为侵犯的客体           B.行为手段和方式

  C.行为人的个人情况          D.行为人的心理态度

【答案】ABCD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因素。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

决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

其一,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其二,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犯罪的手段是否残酷,是否具有暴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造成的后果状况、犯罪所处时间、地点,也同样能影响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

其三,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我国刑法分则共有(D)犯罪,其中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又有()犯罪。

  A.8大类、8小类            B.9大类、9小类

  C.10大类、9小类            D.10大类、8小类

五、犯罪客观方面

1、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在主观上由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因此,人的无意志和无意识的身体动静,即使客观上造成损害,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2、不作为犯罪:

第一要注意不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及其种类;

第二要注意纯正的不作为犯及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这是04年新增加的考点,这两年都考到了,估计还将会继续考。

3、如何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1、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

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

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

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

甲的行为属于( 

A.纯正的作为犯 

B.不纯正的作为犯

C.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1+、下列哪一种犯罪在既遂之后犯罪行为也随之而结束,但由犯罪行为造成的不法状态仍可能继续存在(A 

A.诈骗罪 

B.故意杀人罪 

C.非法拘禁罪 

D.非法持有枪支罪

2、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2001]

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B)[2001]

A、表面联系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C、一般联系D、普遍联系

4、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A,B,D)。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C.道义上的义务

D.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结果发生的义务

5、在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必要要件的有(A)。

A.危害行为  B.犯罪的地点   C.犯罪的时间 D.犯罪的方法

犯罪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按照我国刑法学理论通说,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只有危害行为,而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都是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

6、甲离婚后嫌才三个月的女儿乙累赘,某日将乙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

甲五天后回家,乙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甲属于(B)[2004]

A、纯正的不作为犯B、不纯正的不作为犯C、纯正的作为犯D、结果加重犯

7、不作为犯罪之行为人的义务来源有哪些?

[2001]简答题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业,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3.行为人的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六、犯罪主体

1、刑事责任年龄:

第一,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第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即从宽处理和不适用死刑。

要记住《刑法》十七条的规定。

2、精神障碍,记住《刑法》第18条的规定

3、生理功能丧失,记住《刑法》第19条的规定

以上三点都是考记忆的东西,但是几乎每年都会考到,但是只要记住刑法里面的规定是很容易得分的。

4、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这个考点一般都是结合后面的刑法分则来考察的,要注意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只能由特殊身份的主体才能构成某种罪。

5、单位犯罪,主要理解单位构成犯罪的要件

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盲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X)[2000](判断题)

3、背叛国家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2000](判断题)

4、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法)[2000](填空题)

5、刑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包括(ABCD)。

A、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B、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答案】ABCD

国家工作人员的含义。

《刑法》第93条规定:

“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根据这一规定,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6、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01](填空)]

7、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A,B,C,D)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抢劫罪     C、贩卖毒品罪  D、放火罪

8、下列犯罪中,可以由单位构成的有(A,D)。

A.集资诈骗罪 B.贷款诈骗罪  C.信用卡诈骗罪D.保险诈骗罪

【答案】AD

具体个罪的单位主体。

根据刑法第200条的规定,集资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包括单位,而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不包括单位,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9、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肓人犯罪(D)。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工作人员是指(A,B,C,D)。

A.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

B.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D.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10、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B)。

A、走私毒品B、贩卖毒品C、决水D、拐卖妇女、儿童

11、下列犯罪中,哪几种犯罪可以由单位构成(A,C)。

  A.偷税罪               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C.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D.行贿罪

【答案】AC

根据刑法第211条的规定,偷税罪的主体包括单位;

根据刑法第313条的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不包括单位;

根据刑法第346条的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包括单位;

根据刑法第389条的规定,行贿罪的主体不包括单位。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七、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故意:

主要是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的公式表现为:

必然发生、可能发生+希望发生;

间接故意的公式表现为:

可能发生+放任发生。

2、犯罪过失,这个一般比较容易区分。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合起来就是罪过

3、认识错误:

主要考查事实认识错误,要认定所给出的例子属于什么样类型的错误。

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包括以下种类1)客体的认识错误2)对象的认识错误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4)工具的错误,这里要注意用迷信的方法不够成犯罪5)因果关系的错误。

1、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2、犯罪行为在客观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概括起来,有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种基本形式。

(X)[2000](判断)

3、甲欲杀乙,误将丙当乙杀死,甲的行为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之(A)。

A、目标的错误认识B、手段的错误认识C、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D、行为误差

3+、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

(√)[2000]判断

4、在下列犯罪中,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是(ABC)[2001]

A、徇私枉法罪B、枉法裁判罪C、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D、玩忽职守罪

【答案】ABC

具体个罪的主观方面。

根据刑法第397条、第399条、第404条的规定,徇私枉法罪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以及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则是过失,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考生注意】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刑法第399条第2款规定的犯罪,其罪名已经由枉法裁判罪改为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而刑法第404条规定的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根据目前的考试大纲,已经不在考试的范围内。

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ABC)[2001]

 A、有认识   B、无认识  C、推定认识   D、认识错误

5、过于自信的过失[2001]名词解释

6、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乙死亡的结果。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C)。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行为差误

7、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在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

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7+、列犯罪中,以非法占有目的为构成要件的是(AB)。

A.合同诈骗罪  B.侵占罪  C.挪用资金罪 D.挪用公款罪

【答案】AB

具体个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目的,根据刑法第270条的规定,侵占罪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目的。

挪用资金罪和挪用公款罪都是具有挪用目的,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非法占有目的,是指非法永久占有,而挪用,是指暂时占有,不是永久占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7++、以特定目的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犯罪是(ACD)。

  A.走私淫秽物品罪         B.传播淫秽物品罪

  C.集资诈骗罪           D.侵占罪

8、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A)。

  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D.行为误差

9、关于罪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2004]

A、犯罪故意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B、犯罪过失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C、罪过的本质在于: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受到谴责

D、坚持罪过原则,意味着反对主观归罪

罪过的表现形式和本质。

行为人的罪过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特定的行为构成犯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

所以,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是罪过的表现形式,选项AB是正确的。

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犯罪的故意与过失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并应对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是因为刑事责任理论认为,对于是否实施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任何正常人都具有进行选择的相对自由。

实施或者不实施某一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都是通过人的意识和意志的积极作用,通过相对自由意志的选择和支配来实现的。

行为人在相对自由的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选择实施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犯罪行为,不仅从客观方面危害了社会,而且在主观上也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这就使他对国家产生了罪责。

国家据此对行为人认定有罪并追究他的刑事责任,是合乎情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罪过的本罪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当受到谴责,选项C是正确的。

在选项D中,所谓“主观归罪”,是指仅仅根据行为人的主观上的犯罪意图就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问其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主观归罪是与客观归罪相对的,客观归罪是指仅仅根据行为人在客观上的行为以及行为对社会在客观上造成的危害就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问其主观上的罪过。

显然,坚持罪过责任原则,反对的不是主观归罪,而是客观归罪,而坚持行为责任原则,才反对的是主观归罪,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0、下列犯罪中,只能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的是(C)。

A.非法拘禁罪 B.招摇撞骗罪  C.玩忽职守罪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八、犯罪构成

本来犯罪构成是要在前面讲的,但是考虑到一开始就使用犯罪构成,还不如分开先讲犯罪构成的各个要素,然后再总结,这样或许好理解一些。

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直接考这个知识点的题目历年试题都比较少,但是,犯罪构成是分析后面一些制度尤其是刑法分则具体罪名的工具,应当好好理解。

它为认定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根据,为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提供了标准。

1、下列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必不可少的要件即必要要件是(C)。

  A、犯罪目的  B、犯罪对象  C、危害行为    D、犯罪时间

九、正当行为

1、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2、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过失和间接故意)及其刑事责任

3、紧急避险的禁止,及其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1、甲误认为遭到乙的紧急的不法侵害,而对乙实行防卫行为,致乙死亡。

事后证实乙的行为不具有不法侵害的性质。

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