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5700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卡产业概述.docx

银行卡产业概述

银行卡产业概述

 

目录

 

第一章 银行卡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银行卡的起源

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

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

三、借记卡的出现

四、储值卡的兴起

第二节 银行卡产品种类简介

第三节 银行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

一、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二、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

三、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四、提高交易透明度,完善税源管理,强化社会信用文化

五、推动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发展

第二章 银行卡业务内容及产业模式

第一节 银行卡发卡

一、借记卡发卡

二、信用卡发卡

三、储值卡发卡

第二节 银行卡收单

一、ATM收单

二、商户收单

第三节 银行卡转接清算

一、银行转接清算机构的主要职能、主要收入和主要成本

二、银行卡网络及银行卡转接清算系统

三、银行卡使用过程中的转接清算处理

四、银行卡跨行使用过程

第四节 银行卡产业链

一、银行卡产业链构成

二、产业链上各类机构的发展

第三章 银行卡产业发展及现状

第一节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0-1970年)

二、发展阶段(1970-2002年)

三、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国际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环境

二、产业整体发展情况

第三节 国际支付产业发展特点

一、产业参与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二、支付机构国际化势头旺盛

三、传统卡产品升级创新

四、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得到完善

五、创新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六、支付安全隐患受到更多重视

七、投资并购趋势不改

第四节 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年)

二、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年)

三、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年)

四、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年)

五、变革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

六、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验

第五节  国内发卡市场现状

一、 发卡市场规模与结构

二、银行卡跨行交易规模与结构

三、银行卡产品与功能创新

第六节 境内银行卡受理市场

一、受理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受理市场的区域差异显著

三、受理市场秩序规范成果需要巩固,餐娱类与一般类受理商户占比有所下降

四、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取得显著成果

五、创新渠道发展继续推进

第四章 银行卡产业定价

第一节 银行卡产业特征

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

二、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三、银行卡产业特征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 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一、封闭式银行卡网络的定价模式

二、开放式银行卡网络的定价模式

第三节 国内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第四节  刷卡手续费下调

第五章 银行卡产业监管

一、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历史

(一)1992年-1999年,建立基本制度阶段

1、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2、产业监管的方向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二)1999年-2006年,推进联网通用阶段

1、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2、产业监管的方向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三)2006年-2010年,规范市场阶段

1、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2、产业监管的方向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四)2010年-2012年,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阶段

1、产业发展的特点

2、产业监管的方向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4、已发布征求意见稿或即将出台的重要监管法律法规

二、中国银行卡产业监管的特点

(一)从监管重点来看,随着银行卡市场发展变化,监管重点与时俱进,不断发生变化

(二)从监管制度完备性上看,监管制度逐步完善,监管框架逐渐清晰

(三)从法律法规位阶上看,银行卡产业监管的法律条文位阶有所提高

三、未来近2-3年内,中国银行卡产业监管的重点分析

(一)未来银行卡产业格局分析

1、从远期看,国内银行卡市场将逐步走向开放

2、国内银行卡市场现行以“联网通用”为基本原则的监管体系将要重塑

3、银行卡产业主流商业模式——卡公司商业模式可能逐渐确立

(二)当前银行卡产业监管重点分析

1、执行期内政策监管要点

2、过渡期内政策监管要点

3、市场开放期内政策监管要点

(三)未来银行卡产业的监管体系

第六章 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

一、各类市场主体将加快创新转型,监管机构也会加快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二、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与商户和持卡人的关系,与非金融类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深化

三、银行卡产业加快升级,磁条卡将加速向IC卡迁移

四、信用卡有望成为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

五、银行卡服务功能更加全面,注重民生领域

 

 

第一章 银行卡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银行卡的起源  

人类的货币发展史经历了物物交换、贝壳、牲畜等自然货币的产生,陶器、金银等铸币的出现,轻便、易于携带的支票和纸币的使用,最后到电子货币的出现。

每一次变化都是支付方式的重大创新,但电子货币的普及则是人类支付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银行卡是支付卡的一种,由于支付卡大多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习惯上也被称为银行卡。

银行卡是指借记卡、信用卡、储值卡等具有通用支付功能的电子支付工具。

银行卡除具有支付功能外,有时还具有消费信用、存取现金、转账等全部或部分功能。

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

最早的信用卡是商业信用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

1949年9月的一天,纽约金融家麦克纳马拉(FrankMcNamara)与其好友――著名零售商布卢明代尔在一家高级餐馆就餐,结账时发现随身携带的现金不够,只好打电话请其妻子来付款。

这件事情给了麦克纳马拉一个重要的启发:

如果能够发明一种随身携带的信用工具,不仅可以给持有者带来支付便利,而且可以给餐馆带来更多的赊销生意。

因此,他和布卢明代尔一起,共同策划了一个餐馆赊账方案,发行一种可以记账的卡片,持卡人在定点餐馆凭该卡片记账就可以免付现金,以避免人们因随身携带现金不足而造成消费不便或者类似的尴尬。

这就是大莱(Dinner)卡的开端。

1950年春,他与好友斯奈德共同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以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

麦克纳马拉创建的大莱信用卡公司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公司[2]。

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

这是金融机构首次进入信用卡发卡领域,由此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1958年10月1日,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推出了运通卡。

与白手起家的大莱俱乐部不同,美国运通作为美国的百年老店,享誉全球,特别是它的旅行支票在当时被认为与美元一样可靠,所以美国运通发行的信用卡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两个月的发卡量就突破了20万张。

由于美国运通在旅行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运通卡一推出,签约入网的商户便超过了17000多个;特别是美国旅馆联盟的15万持卡人和4500个成员旅馆的加入,标志着银行卡终于被美国主流商界所接受。

运通卡的出现,对于信用卡受理市场的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8年9月,就在运通卡在酝酿之中的时候,美国银行给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几乎所有的家庭寄去了名为美国银行卡的信用卡,共约6万张左右。

这是银行卡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销,被称之为“大投递”。

许多家庭开始使用美国银行卡来赊购商品,信用卡从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1959年,人们用美国银行卡购物的金额达5900万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8亿美元)[3],信用卡购物时代从此开始。

信用卡在弗雷斯诺市的成功鼓励了美国银行进一步扩大信用卡业务。

1960年,投入使用的美国银行卡达到23.36万张;1968年,美国银行卡的发卡量累计超过100万张。

到了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信用卡数量迅速增长。

随着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银行希望加入发卡行列。

一些银行成为美国银行卡的特许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一个银行卡联盟,经营信用卡业务。

银行卡联盟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信用卡跨行网络的发展。

信用卡作为新型的信贷工具和支付工具,迅速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盛行起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发行信用卡。

1977年,该联盟更名为“VISA”。

1966年,另一些银行组成同业银行卡协会开始发行信用卡,并将银行卡协会作为信用卡联合营销和清算的平台,这就是后来的万事达公司。

该协会营销信用卡的方式同美国银行相似。

1966-1970年,同业银行卡协会寄出约1亿张信用卡[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接受信用卡,并在提供信用消费的同时,设计消费积分等各种奖励方案。

一些大型零售商为了促销目的,还与银行联合发行联名信用卡,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信用卡的应用。

1970年,美国银行总裁迪•霍克创建了新的电子系统,第一次将计算机引入信用卡交易,大幅度降低了信用卡交易成本,并有效地防范了欺诈风险。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金融业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并为电子支付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基础。

银行卡组织的兴起、零售业的促销动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个人消费信贷及支付便利的需求,共同推动了信用卡品种和信用卡功能的日益丰富,以及信用卡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

三、借记卡的出现

借记卡是银行卡的另一重要产品,起源于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属于电子存折的延伸。

借记卡的出现同金融信息化和ATM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网点服务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自动提款机(ATM)。

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便是最早的借记卡。

随着卡基支付在零售业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授权和在线交易成为可能,借记卡的应用开始从ATM取款扩展到商店消费支付。

与信用卡不同,借记卡的支付功能基于个人结算账户。

借记卡具有不可透支和在线授权的特点,因而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优势。

这一优势使得借记卡逐渐成为重要的个人非现金支付工具和个人资产管理工具。

由于各国的金融业发展历史、社会经济及市场条件的不同,借记卡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在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墨西哥、巴西和中国,借记卡是主要的支付工具,交易量明显超过信用卡。

在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展较为均衡。

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信用卡则在银行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储值卡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储值卡[5]。

80年代后期,一些电信公司、零售商等也开始陆续发行单用途储值卡。

9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发放用以替代以前食品券的电子福利卡,标志着通用储值卡的出现。

通用储值卡作为获取传统银行卡难以覆盖的客户、拓展金融产品分销渠道、向客户交叉销售金融服务的一种战略性工具,逐步受到银行的重视。

银行为整合资源、分散风险,多采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介入储值卡业务。

1993年,国际卡公司VISA发行第一张全球储值卡——VISATravelMoney。

此后,万事达也推出了礼品卡等类似的储值卡产品。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多用途礼品卡发行之后,薪金卡、汇款卡、医疗卡等各类多用途储值卡纷纷涌现,储值卡市场日益繁荣。

第二节 银行卡产品种类简介  

银行卡在全球得到普及的同时,其产品种类日益增加,使用渠道不断完善。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现有的银行卡产品体系可以归纳为如下(见图1.1)。

 

图1.1 银行卡产品体系

(一)按使用功能划分

按银行卡使用功能的不同,目前的银行卡主要有信用卡、借记卡、储值卡三大类。

此外,还有一些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产品,如签账卡、现金卡、信用-储值复合卡、准贷记卡和借贷合一卡等。

1.信用卡

信用卡也称贷记卡,它的特点是持卡人无需担保和抵押便可获得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以在该额度内使用信用卡在商户刷卡支付,先消费后还款;持卡人在规定期限内全额还款可以享受免息期;持卡人也可以在支付相应利息的前提下,只偿还发卡机构规定的占全部透支余额一定比例的最低还款额;持卡人获得的信用额度可以循环使用;持卡人还可以申请对一定额度的信用卡透支消费金额进行分期偿还(即信用卡分期付款功能)。

除此之外,持卡人还可以从ATM上直接提款(即通常所说的预借现金功能),但持卡人预借现金一般不享受免息期,且通常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由于信用卡具有在持卡人刷卡支付的同时使持卡人自动使用信贷这一特点,因此,信用卡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个人支付工具,而且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人消费信贷工具。

除具有上述功能的一般信用卡外,还有一些功能比较特殊的信用卡,如签账卡和现金卡。

签账卡(ChargeCard)类似于一般信用卡,但是没有循环信用功能,每月账单金额必须全额偿还。

签账卡的额度通常比信用卡高出许多,其年费和发卡标准也比信用卡高。

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和大莱(DinersClub)都发行了比较典型的签账卡。

现金卡是一种小额无担保放款的金融产品,为银行给客户提供紧急现金时使用。

现金卡仅供持卡人在ATM或发卡银行的柜台取款,不可直接用于消费支付。

现金卡具有一定金额的信用额度,持卡人从提取现金时开始计算利息,不提款时不会有利息产生。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0年开始发行现金卡,因其具有更加直接、便利的借贷特点而风靡一时。

2.借记卡

借记卡与结算账户直接关联。

借记卡可以用于在ATM取款和在商户刷卡支付,相应金额会实时从持卡人账户中扣划。

与信用卡的先消费后还款不同,借记卡一般不能透支,需要先存款后消费。

由于大多数借记卡采用密码验证,因此,借记卡的欺诈率相对低于信用卡,安全性较高。

3.储值卡

储值卡是一种货币储存的载体,持卡人需先付一定金额购卡或向账户中充值后,才能用卡付款。

储值卡一般不记名、不挂失,其交易通常不需签名或密码验证,部分储值卡可多次充值使用,但储值卡卡内资金不可取现,并且大多有使用期限和最高限额。

储值卡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交易简便、速度快等特点,因此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对支付速度要求较高的小额支付领域。

储值卡分为单用途储值卡和多用途储值卡。

单用途储值卡一般只能在发行主体内部或某一特定领域使用;多用途储值卡能够跨主体或跨领域使用。

4.其他混合功能的产品

在贷记卡、借记卡和储值卡发展的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一些结合不同功能的创新产品,如信用—储值复合卡、准贷记卡和借贷合一卡等。

信用—储值复合卡是指通过在一张卡上加载不同的信息存储介质,使其同时具备信用卡和储值卡的功能。

如花旗银行和香港八达通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八达通Citibank信用卡”,通过加载磁条实现了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功能,通过加载非接触式智能芯片实现了八达通的储值卡功能。

并且,当储值卡账户余额不足时,信用卡账户会自动向储值卡账户充值。

准贷记卡兼具贷记卡和借记卡的部分功能,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有限、资信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独创的银行卡品种。

与贷记卡相比,准贷记卡的特点是:

客户需交存保证金,当保证金使用完后,允许在发卡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利息从透支之日起计算;透支款须一次性还清,没有免息还款期和最低还款额;存款按规定计付利息。

出于习惯考虑,国内把准贷记卡和贷记卡合称为信用卡。

借贷合一卡则是商业银行为了满足持卡人的多样化需求所推出的创新产品。

以国内为例,浦东发展银行于2005年7月在国内首次推出借贷合一理财卡——“轻松理财卡”。

该卡的特色是在同一张借记卡中开设基本存款账户和关联虚拟账户两个账户。

其中,虚拟账户用于刷卡消费记账,额度取决于基本账户的活期存款及“约定定期存款”余额。

消费后基本账户中将冻结相同金额,该部分不可消费和取现,但仍然计付活期利息。

一定期限后,该笔款项被自动扣除。

2006年11月,浦东发展银行将“轻松理财卡”进一步升级为集投资理财、信用卡和综合授信功能为一体的“轻松理财智业卡”,实现了理财账户、透支账户和贷款账户三个账户合一。

中国银行于2009年6月推出国内首张集借记卡和贷记卡功能于一体的创新金融产品“长城借贷合一卡”。

该卡是国内首创的双磁条银行卡,不仅在一张卡上实现了借记卡账户和贷记卡账户的物理整合,同时还实现了借记卡账户和贷记卡账户之间的自动关联还款功能。

(二)按信息存储介质划分

银行卡在发展过程中,卡片记录介质也在不断创新,目前银行卡主要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

传统的银行卡一般为磁条卡,芯片卡则是银行卡在卡片介质方面的重大创新。

芯片卡(IntegatedCircuitCard)又称IC卡,具有存储容量大、可脱机使用、自动计算、安全性较高等特点。

根据芯片卡读卡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

由于目前芯片卡的受理终端依然有限,有些银行卡也采用芯片磁条复合卡的形式。

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银行卡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介质也开始出现虚拟化,有些发卡机构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指纹等方式进行持卡人识别,而在网上持卡人仅通过账户、密码等一系列信息就可以完成支付。

(三)按合作单位性质划分

随着银行卡使用人群的不断增多和使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银行卡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发卡机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始与其他机构合作联名发卡,这些卡通常被称作联名卡或认同卡。

通过这种方式,发卡机构可以将具有不同消费习惯、不同特征的持卡人进行细分,单独(或与合作机构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以提高客户忠诚度。

主要营销形式包括,当持卡人在合作机构处使用联名卡时,可享受约定的积分、奖励、折扣等优惠服务,与一些非赢利机构合作发行的认同卡还可以具有自动捐款等功能。

联名卡或认同卡的卡面上,除印有银行卡网络标识外,还会印有合作双方的名称和品牌标识。

(四)按发行对象划分

按发行对象划分,银行卡可以分为个人卡和单位卡。

最初,银行卡仅针对个人客户发行。

随着银行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卡机构开始拓展新的客户群体,面向资信良好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会法人团体等发放专门用于公务支出、商务旅行、采购等活动的单位卡。

按发行对象来看,单位卡可进一步划分为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放的公务卡和针对企业等发放的商务卡。

同时,有些发卡机构对单位卡的功能进一步细分,发行了专门用于单位采购的采购卡。

这类卡的发行,一方面能帮助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其内部财务,提高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公司业务中重要客户的内部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成为商业银行不同银行卡产品的重要目标客户。

(五)按资信等级划分

随着银行卡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发卡机构为了扩大市场规模,开始根据银行卡申请人的消费能力、经济实力等资信情况细分持卡人目标市场,对具有不同资信状况的持卡人核发不同额度等级的银行卡,并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

按照信用和资产等级的提高,发卡机构对信用卡和借记卡均逐步推出了普卡、金卡、白金卡、钻石卡等银行卡产品。

有些发卡机构近年来还针对信用卡推出了无限卡品种。

以信用卡为例,其普卡的发展范围最广,授信额度最低,因此在所有信用卡产品中的申请限制也相对较少。

金卡和白金卡是较为高端的银行卡产品,持卡人可以获得更高信用额度或享受一些比普卡更具个性化的优惠条件和增值服务。

当然,金卡和白金卡的申请条件也比普卡严格,不仅要求申请人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还会要求申请人有较高的收入。

随着金卡和白金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发卡银行将持卡人目标市场进一步细分,在金卡和白金卡之间推出了钛金卡。

钻石卡的发行量很少,一般采取会员推荐制发行,具有申请门槛高、享受待遇高、交纳年费高三大特点。

无限卡则是发卡机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锁定顶级消费者市场所推出的最高级别的信用卡。

无限卡没有授信额度上限,可无限透支。

无限卡的持卡人可享受发卡机构提供的完全个性化顶级贵宾服务,但需支付数万元的高额年费。

因此,无限卡的发行量和发行区域极为有限。

(六)按账户结算币种划分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发卡机构除了发行单币种银行卡外,还适时推出了多币种银行卡产品以方便居民的跨境往来。

与单币种卡不同,多币种卡是指一卡同时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币种账户的银行卡。

例如国内双币卡同时具有人民币账户和外币账户。

当持卡人在境内用卡时,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当持卡人在境外用卡时,则以相应的外币进行结算。

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在香港发行了广深铁路银联双币卡,同时具有人民币账户和港币账户。

当持卡人在境内用卡时,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当持卡人在香港及海外用卡时,则以港币进行结算。

 

 

第三节 银行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

银行卡作为一种先进的支付工具和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个人支付方式之一,其普及和推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银行卡的使用可以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所谓支付方式的社会成本,是指整个国家在支付过程中发生的,能以资金和劳动力计算、衡量的资源成本。

它包括支付链上所有关联方(包括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商户和消费者)在销售终端完成交易时所消耗的人力、资金、设备、场地等费用的总和。

银行卡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所产生的造币、运输、保管等环节的费用开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从纸基支付全面转向卡基支付,节约的总成本至少相当于GDP的1%[6]。

以国内为例,银行卡支付成本仅相当于现金支付成本的38%,随着支付规模的持续扩大,银行卡支付降低社会支付成本的效应更加明显[7]。

2006-2008年,国内银行卡替代现金支付所节约的社会成本约为927亿,2010年则达到了1199亿元。

而且,银行卡渗透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可多节约社会成本109亿元。

与此同时,银行卡作为重要的支付工具,其大规模应用还能提高支付效率。

相对于现金或票据支付涉及的人工点钞、验钞、找零、核对等多个环节,银行卡交易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一般在几十秒内就能完成,速度非常快,从而有助于改变传统纸质凭证支付方式效率低、差错率高等不足。

此外,银行卡的使用还有利于加快商户和收单机构的资金周转效率。

二、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市场空间受到抑制,与此同时个人业务却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公司业务而言,个人业务风险更加分散,出现坏账的概率较低,拓展中间业务的空间更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银行卡功能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开展大部分个人业务都离不开银行卡,银行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

日益丰富的借记卡能帮助商业银行低成本吸收存款,由此扩大银行的可投放资金。

信用卡作为一项资产收益率较高的信贷产品,是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

此外,银行卡业务还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范围广泛,除了最基本的银行卡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外,还包括存取款、汇款、挂失等手续费收入,代理保险、基金等产品的交叉销售收入,向各类商户提供收单服务所获得的收单收益以及作为发卡机构所获得的交换费收入等。

除此之外,借助银行卡这一载体,商业银行还可以建立起由POS、ATM、手机、电话、电脑等各类终端及营业网点共同组成的服务体系,通过在银行卡上附加多种增值服务和功能,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产品和一站式服务。

此外,银行卡在个人支付领域的广泛应用,还使发卡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随时追踪客户交易,有利于掌握客户交易行为特征,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此提高为个人客户服务的质量和内涵。

三、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可支配资金和消费倾向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银行卡的支付便利可以提升消费倾向,进而提高消费水平。

具体而言,银行卡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