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531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综合提升练题21

保温练4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你的毕业学校是‘985’吗?

”“你是‘211’吗?

”“你的本科在哪个大学上的?

”几乎每一个刚出校门的求职者在面试时都要面临这样________的提问。

②大众速腾汽车“断轴门”不断发酵,面对车主维权,大众集团摆出一副________、冷漠强硬的态度,这必然会损耗其品牌价值。

③从宣布裁员,到其股指下挫,再到被收购,诺基亚这个曾经________的手机王国,在智能手机市场上被其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A.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  咄咄逼人

B.咄咄逼人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C.盛气凌人咄咄逼人不可一世

D.不可一世盛气凌人咄咄逼人

解析 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盛气凌人:

傲慢的气势逼人。

不可一世:

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

B.由于20世纪社会现实的极端冷酷荒诞,使现代西方人丧失了对社会未来的最后信念,他们,开始凝视自己的内心深处。

C.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进而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D.2014年9月27日,我国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去世,他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而他创办的影城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影视基地之一。

解析 A项,“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不合逻辑。

B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删去“由于”或“使”。

C项,“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帮助同学们……”和“本书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同学们……”两种句式杂糅。

答案 D

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巍峨挺秀的秦岭没有消失在浊雾里;田堰层叠的南塬,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

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C.夜幕下垂,远山渐渐隐没了,田野像死一般寂静

D.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漫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臂了

解析 原文由上而下写秦岭、南塬和渭河平原的自然景色,情调是阴沉凄凉的。

从意境和描述层次两个方面考虑都选A;B项的“满天彩云”,景和情都与原文明显不协调;C句的“渐渐隐没”与原文的“没有消失在浊雾里”相矛盾;D句所描绘的北风、枯草、树枝也与原文不协调。

答案 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雾霾的危害之大,几乎人所共知。

因此,“严重雾霾天给学生们放假”的呼吁成了大多数父母们的共同心声。

但是,__①__。

众所周知,雾霾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行业,私家车的大量使用,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总之,__②__,其中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雾霾高发的根源。

所以,治理雾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__③__。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补写时要联系上下句,揣摩整段话表达的主题,从而补写出符合要求、适合语境的句子。

①根据“但是”一词,联系“危害之大”,词句应该是说明“给学生放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②处,是对上文雾霾发生原因的总结,考虑上下文,必须把各行业和个人囊括进去。

③处,考虑责任问题,除政府之外,那就是企业和每个人的责任。

答案 ①雾霾天给学生放假也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②雾霾的发生是方方面面的机构和个人行为所致 ③也是企业和每个人的责任

5.根据文意,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构成排比句。

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方面是相通的。

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回味的空间,如深沉的夜空,如童年的嬉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用句式要求做到四个“一致”:

①结构一致。

这是仿写的基本要求。

示例的句式是“……,因为……,如……,如……”,仿写时一定要遵从。

②话题一致。

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方面是相通的”,画线句是阐述这个中心句的。

仿写时,一定要把“审美”这一话题贯彻到底,不得另起炉灶。

③修辞一致。

画线句子没有运用修辞,两个“如”是举例子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仿写时要注意。

④色彩一致。

画线句子是积极向上的,是美好的,令人留恋的,仿写时不能写成批评贬斥的语气。

答案 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了事情最美的一瞬,如盛开的昙花,如异国的邂逅 逝去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如消散的烟花,如初恋的甜蜜

6.认真观察这幅漫画,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其内容及寓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是观察,左侧是一个大水缸,一只手举出水面;右侧,一个人抱着块大石头,抱怨电视台的人咋不来;左上方,一枚作者图章。

第二步,根据漫画结构(左右结构),由左向右,逐一说明画中人、物等。

第三步,根据“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并结合现实生活,指出其寓意。

答案 

(1)这幅漫画的标题是“今日司马光”。

画面左侧,有一个大水缸,一个孩子掉在缸里,生命危在旦夕,只有一只手举出水面。

右侧,一个人抱着块大石头,却不肯砸缸救人,还在抱怨“电视台摄像的咋还没来?

”漫画的左上方,留有作者的图章。

(2)讽刺抱着炒作自己的心态去做好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揭示了某些人凡事求名利的自私观念。

二、名句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其一)

苏 轼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8.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答案 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答案 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

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诉衷情

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

清浅滞星河。

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

事因何。

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10.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

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

11.请结合词句,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高悬,金波晃荡,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片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夜少,缺时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

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片又暗点主题,引入想象。

【诗歌鉴赏】 这首宋人无名氏的词作,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刻画了一位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

上片实写眼前景象。

一轮明月高悬在碧蓝的天幕上,金波晃荡,银河清澈见底,数不尽的星星滞留在银河里。

月夜下是一座深深的院落,没有灯光,没有喧闹,只有一位少女独立在庭院之中,抬头仰望明月,像有多少心事要对月中的嫦娥倾诉。

下片虚写,以思妇的口吻猜测嫦娥的处境和痛苦。

“圆夜少,缺时多。

事因何”,月圆之夜少,月缺的时候多,这是为什么呢?

表达了对嫦娥的深深同情。

“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嫦娥姑娘莫非也跟凡间的我们一样,有别离之苦?

写嫦娥的离别之苦,实际表达的是自己的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

【原味翻译】 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明月,金波摇曳。

银河水清河浅,无数星星滞留在银河里。

夜空下,一座院落,庭院深深,寂静无声,一位年轻的女性站在月光下,时而抬头仰望明月,似有多少心事要对嫦娥倾诉。

她在心中暗问嫦娥,为什么总是月圆之夜少,月缺的时候多呢?

莫非你也像人间的我们一样,常有别离之苦?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13题。

寄江南故人

家铉翁①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楼 上

葛起耕②

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注】①家铉翁,南宋人,故乡在四川眉山,长期在南宋朝廷做官。

此诗是诗人被元人羁留燕京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