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必修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体会人物传记的特点,分析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
3.感受并学习蔺相如和廉颇“先国家而后私仇”,“知错能改,勇于承担”的人格魅力。
第一课时
任务一:
阅读下列材料,口头介绍本文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下至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书、表、
___本纪,世家,列传,共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
任务二: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小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睨()镬()渑()缶()刎()倨()
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
任务三:
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
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任务四:
阅读1、2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翻译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2.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任务五:
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2.有人说,“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试从文章结构方面予以反驳。
第二课时
任务一:
阅读3-13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字。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可予不
(2)召有司案图(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负”字的含义。
(1)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决负约不偿城(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舍相如广成传(4)间至赵矣
(5)卒廷见相如(6)毕礼而归之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8)乃使其从者衣褐
5.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任务二:
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这场较量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第三课时
任务一:
阅读14-16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2)秦御史前书
(3)左右欲刃相如(4)左右皆靡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任务二:
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
这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第四课时
任务一:
阅读17-21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任务二:
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任务三:
回顾全文,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哪些品质特征?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任务一:
黄帝;汉武帝;纪传体通史;8;10;12;30;70;13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任务三:
完璧归赵(3-13)渑池之会(14-16)负荆请罪(17-21)
任务五:
1.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2.不可删的理由有二:
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第二课时
任务一:
2.
(1)不:
通“否”
(2)案:
通“按”,审察、察看(3)孰:
通“熟”,仔细
3.
(1)使……担负,使……承担
(2)凭借,倚仗(3)违背(4)辜负,对不起
4.
(1)负:
使……担负,使……承担
(2)完:
使……完好无缺
(3)舍:
名作动,安置住宿 (4)间:
名作状,从小路
(5)廷:
名作状,在朝堂上(6)毕、归:
使……完毕、使……回去
(7)严:
形作动,尊敬(8)衣:
名作动,穿上
5.
(1)省略句
(2)判断句
任务二:
1.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
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以“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第三课时
任务一:
1.
(1)诀:
辞别,告别。
(2)前:
名词作状语,上前。
(3)刃:
名作动,杀(4)靡:
倒退,吓倒
任务二:
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
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
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第四课时
任务二:
①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蔺廉性格对比。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表现了廉颇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的性格特点。
②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任务三:
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
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
廉蔺相交——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
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熹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
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
“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
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
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
“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
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
“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诗经》《史记》的记载,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从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2.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宗白华先生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诞生于这一时代的陶渊明,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的读书闲居的青春岁月,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仕隐不定的中年时代,再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回归田园的晚岁光景,他不是没有挣扎,但正是这种反复,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正如《归去来兮辞》的结尾说: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臣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陶渊明窺察了道德的堕落,却无力改变它,只好追求自我品性的完善;他亦洞见了末世的残朽,却无法挽授它,只好执念于自我人性的复归。
诗歌史上的陶渊明,真醇、质朴、平静、洒落,为田园诗人不祧之祖;而从心灵史的角度观之,其价值愈加丰盈。
他采菊篱下,悠然见山,心齐外物,超然无我,“质性自然”的个体认知与“得意忘言”的生命领悟泯然无间。
体知自我、升华人生,而不求见知于人、矫饰炫世,也正是孔子“古之学者为己”的内涵。
所以,陶渊明的“东篱风致”不仅是对先秦道家“庄周梦蝶”的直觉,也是对古典儒家“为己之学”的冥合。
陶渊明给给予了后代士子乃至中华民族丰富的心灵遗产。
(节选自倪晋波《陶渊明的民族心灵史意义》,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魏晋乱世对陶渊明取得伟大思想成就的影响。
2、陶渊明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是什么?
3、陶渊明留给后人的“心灵遗产”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
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
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
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
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
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
在超越传统的现当代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
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
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B.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C.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D.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B.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C.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D.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B.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C.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D.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玄疏曰:
天下群司猥多,不可不审得其人也。
典谟曰“无旷庶官”,言职之不可久废也。
诸有疾病满百日不差,宜今去职,优其礼秩而宠存之,既差而后更用。
臣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此王政之急也。
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
自士已上子弟,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各随其才优劣而授用之。
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
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
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
臣以为亟定其制,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
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
禹、稷躬稼,祚流后世。
伊尹古辶名臣,耕于有莘;晏婴齐之大夫,亦耕于海滨。
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加以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于前。
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废也。
若未能精其防制,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农。
若百工商贾有长者,亦皆归之于农。
务农若此,何有不赡乎!
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
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
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觉也。
仲尼有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尊其人之谓也。
贵其业者,不妄教非其人也。
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
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
(节选自《晋书·傅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B.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C.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D.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谟,两种文体,典以记国之大事,谟以载谋略之言,典谟泛指古圣贤遗留的训诫。
B.伊尹,商初的贤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C.南面,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坐于南边。
D.百工,西周用以称工奴,后成为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也可指官的总称,即“百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玄认为国家官署众多,用人必须谨慎,职位不可久废;那些士族子弟,要入太学从师学习,再根据其才能的优劣安排使用。
B.傅玄推崇先王之道,认为各行各业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虽也提出社会需要商贾以利货物流通,但对商业还是有些轻视的。
C.傅玄认为尊儒贵学是兴邦治国之本,认为学校的仼务是培养能“弘道”的儒学人才,倡导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能死读书。
D.本文综合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客观分析了国家现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尊儒尚学、兴农重耕的理政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有疾病满百日不差,宜令去职,优其礼秩而宠存之,既差而后更用。
(2)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晓发①
贺知章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舡②。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注:
①这首诗写于贺知章年轻时离别故乡永兴县,去京城长安赶考时。
②舡,同“船”。
1、请结合全诗,概括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