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7775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札记.docx

《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札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札记.docx

札记

札记

农村中学乡土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展望

巉口中学课题组朱鑫虎

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的载体,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中蕴含的文化。

素质教育要求实施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价值观,采取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求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过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过程,更是学校根据育人的目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生成课程文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在实践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选修课建设的主体。

选修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我校以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精神和能力,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巉中课程文化特色。

一、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的改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二、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

(生活中的化学、数学思维训练、意志品质培养与心理调控、环境调查与环保)、社会类研究课程:

(心理探究)。

技艺类研究课程:

(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体育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

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

同时,我们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课,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

参与开设选修课的人员,有教师、行政干部、实验教师。

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求教师遵循: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原则,来设置选修课程。

我们力求使选修课在内容设置、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开放性。

同时,选修课摆脱升学压力的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既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选修课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很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编写了具有巉中特色的选修课教材,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活动课程包括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班会、团委、业余党校、文艺体育等活动。

活动课的宗旨是希望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学校通过活动课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必修课、选修课、自主课程三类课合在一起,加上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隐性课程,初步形成我校的课程结构。

可以说,多种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都将带来一定的效益,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全能的发展。

同时,它也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性、发展性、求异性和创新性。

三、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学生中间,流行着一句话,甚至有许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这就是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寄语:

“今天的学习质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质量!

”我们深知,学习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

为此,在课程改革中我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来实现的。

1、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大学,都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论文。

我们的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太欠缺了。

所以,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的出发点。

首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就如何选题,怎样申报,怎样设计研究计划并开题论证,如何写科研报告,如何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怎样采集和整理信息、搜集资料等问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后,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研究成果。

学校在学期末,召开科学探索成果展示活动,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编撰校本课程教材。

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积极、生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开发区域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社会参与性体验学习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社会实践要求,有计划的选择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内外教学结合,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课十分重视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本着“区域资源,教育开发”的原则,学校把课堂延伸到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

学校要求学生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领域,探究、参与、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我们不妨对几种类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承,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规律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在效能上的这一特点,使接受式学习一直成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

但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更不用说主动探究和实践创新了。

体验式学习可以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再现和模仿,可以使学到的操作技能得以强化,并可以通过解题模式的建立,提高其心智技能,但在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其局限性。

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假设、自主探讨、自主结论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学生除了获得探究结果外,还可以获得参与探究的亲身体验,获得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说明问题的新观点。

这样的学习,需要调动全部的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这对一些学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由此可见,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局限性。

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结构性综合体,即不能把接受式学习视为学校唯一的学习方式,也没有必要使任何知识都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来获得。

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途径,进行“探究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另一方面,吸收活动课程在创设自主探究情景的优势和传统教学双基扎实的长处,走“学科教学活动化”之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不但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文化整合。

学校注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开掘。

理论学习使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师们普遍树立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以朋友和同事的眼光看学生;尊重个性,鼓励学生想象、提问、质疑、挑战,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在基本方法、思路,甚至包括人们已经承认的科学原理上允许异议;教师们还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善于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多地把自己看作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现在,教师自觉学习新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外语,参加进修学习与更新,已成为教师自我提升、做好工作的自觉行动。

我们正在思考,在今后的课程管理中逐渐引进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构建双界面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不断深化课程文化建设。

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还要进一步开展。

困难肯定不少,但是,我们坚信,课程建设必将继续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也就必将加速我们教育创新的步伐。

引用文献:

1、柳夕浪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第12期

2、丁 钢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季 苹 《论课程结构

(一)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2期

4、南京师大附中《分层递进与全员参与——南京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6、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7、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

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8、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教学反思1

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心得

巉口中学课题组寇慧李海军

一、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应注重:

(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

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

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

还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地理软件等)

(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1、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寻求多方合作。

3、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士演讲和座谈。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按照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将其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而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应当占据主要地位。

但从地理的学科特点来说,校外课程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观、环境观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二、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具有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时代感强、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等特点。

它的开发利用,可作为校内地理学习课程的延伸和深入,有益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进而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别:

①大众传媒:

有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但不确定性也比较突出,故应加以科学引导,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②青少年活动场所:

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资料馆、地理教育基地、气象台、水文站、陈列馆、展览馆、主题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

上述课程资源在运用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关心的地理事物。

③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

在老师的带动下,结合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专题性的野外地理考察活动;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旅游,根据学生本人的实际体会,写出专门的地理旅行报告;组织地理活动小组,对学校附近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行系统性的调查,比如了解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动物、农作物、环境污染、人口、经济发展、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情况,并写出专门的调研报告或小论文。

一般要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在野外活动时务必要注意安全,防范各种风险和意外事故。

图1  学生在测量树高

巉口镇位于黄土高原西部,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境内312国道、巉(口)柳(沟河)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宝兰段二线、定(西)郭(城)路及东张路、巉(口)新(集)路、巉口至红庄、巉口至御风等县、乡道路均在此交汇,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素有“西北咽喉”、“陇中旱码头”之称,根据“十五”计划,有五条高速公路均在此交汇,巉口发达的交通将缓解兰州的交通压力。

巉口镇位于安定区北部,是定西城市规划的最北端,距市区19公里、省城兰州79公里,属兰州1小时经济圈。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巉口的区位作用日益突出,现在又被称为“定西的前门庭,兰州的后花园”。

进入新的世纪,巉口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环境问题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显然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和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是建设“和谐巉口”的重要前提。

 巉口镇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

地势南高北低,关川河谷地地形较为平缓,为河谷农业区,东、西为山地。

安定区最大的河流关川河自南而北纵贯全境,其中,一级支流称钩河在巉口镇注入关川河。

巉口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年降水量少,集中在夏季7、8、9三个月,且多暴雨。

境内植被稀疏,土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十分严酷,“苦瘠甲于天下”。

自巉口镇被列为甘肃省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以来,特别是在2002年被国务院体改办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巉口镇干部充分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坚持“生态立镇、交通建镇、工业富镇、科教兴镇、商贸活镇、文化强镇”的六镇战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镇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全镇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十六大精神号召,加快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

针对现状,考虑我校的条件和特征,包括本校在师资、场地、设施、教育教学质量、办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特点,选定在我们的校外考察实地。

因此探索的变迁史,寻找保护的途径,让人民认识到的重要价值,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也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巉口中学是一所普通区级完全中学,学校注重建设和谐的师生环境、科研环境、学习竞争环境、充满活力的教与学的育人环境。

从2008年初开始,我们多次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进行有关的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又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同时,为了改变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结合当地沿岸目前所遭到的几乎毁灭性破坏的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校本课程的构建、开发与实施等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拓展性空间和课程,我们利用了图书室、文学社、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小组、地理活动小组、演讲、出外调查、实地考察、走访、上网查阅、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的研究。

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材料。

三、整理地理校本材料

 1、意义:

第一,乡土教材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第二,作为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大块内容的延伸和实证,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的地理事物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逐步养成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区域分析能力;第三,由于乡土地理校本教材主要由地方(学校)完成,并且纳入地方课程的开发计划,因而有利于调动当地地理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2、要求:

①首先应确定范围。

②要有特色。

从多方面(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河流、植被与动物、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去探讨,构建特色鲜明、界线清楚、功能明确的地理单元,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地域空间概念,对于区域内的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正确的认识。

③突破“封闭”。

这里又要强调一个区域不是封闭而是相对开放的。

与外界存在很大联系。

因此,在阐述乡土地理时,要有开放的、动态的观点,并将其置身于宏观大背景下来讨论,决不能就“乡土”论“乡土”。

④人地协调。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乡土地理必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强调国内公平、国际公平和人地协调。

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列举一些生动的地理事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会怎么样,违背自然规律、搞短期行为会造成什么恶果。

还可分析本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是好转还是恶化?

原因在哪里?

区内的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有那些影响?

区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那些?

以及所应采取的减灾防灾措施。

我们在教材中就利用了学生调查报告中所反应的现实状况。

让学生进行分析。

⑤关注变化。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较为系统地介绍这些年来本区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介绍本区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和将要建设的重点项目,使学生对未来产生美好憧憬。

还可列举本区不同时期的地图:

看一看家乡有哪些重大变化?

一些重点工程建设对于本区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又阐述了巉口经济的飞跃发展。

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⑥强化实践。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我们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调研,多考察,开展专题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乡土地理课程中,至少安排一学期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并在乡土地理教材中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⑦结构多样。

乡土地理教材的结构不必强调一致,可考虑以部门地理阐述为主线,也可考虑以区域专题探讨为主线,或者两者结合。

我们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既阐述本地区概况以及所在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野外考察和乡土调查,又阐述人文地理概况、本地区概况与历史沿革等。

图2  情景课堂

四、修订校本教学材料

开发途径

(1)实地考察:

课题组成员于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先后对柏树分布状况、及生长特性等进行了十几次地考察,同时,还实地对的高度、特征、周围环境等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拍摄了相关的一些照片。

(2)走访群众:

为了真实了解柏树的种植历史、生长状况及其锐减的原因,我们深入分布区向沿途村民了解相关情况,特别是走访长期居住在耕植区沿岸的村民,取得了有关的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

课题组在充分考察和访问的基础上,为了更广泛真实地掌握当地群众对知识及其生态环境作用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获取柏树生长过程、破坏原因及其民众对所持的态度和关注程度等资料。

并且深入当地各村。

(4)查阅资料:

通过各类相关书籍和网站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获取了大量有关柏树的生长信息。

五、教材体例和特点

2008年5月,我们巉口中学史地组承担了研究工作,从接题,开题,具体研究,到结题,历时近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先后十几次实地考察柏树布区,取得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体现,在我们探究活动设计这一环节,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

要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等实践活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进行活动设计时,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讨空间。

试图改变那种“提供现成结论,帮助归纳规律”的做法,二是问题设计注意开放性,促进学生思考。

活动建议:

1、利用节假日时间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社区访问调查,了解柏树存在与遭到破坏的原因。

2、调查访问时注意选择不同的受访对象、综合原因写成调查报告。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调查研究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本校团委,教导处,电教室,体育教员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六、反思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与研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大量心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角色逐步由教材的忠实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体会到了和学生、家长、社区合作的乐趣,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满足了“个性化”学校的发展需求

1、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中小学特色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开发的地理校本教材从当地的经济、环境状况出发,紧紧抓住这个切入点,体现了灵活性和地方性,对学校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就教师本身而言,在教材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教材开发中,我们进行了十几次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资料,这些活动,极大程度提高了我们的科研能力。

我们的课程知识得到了积累,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自己的乡土情结,与此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角色转变,即从原先“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讨论”的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能力

我们进行地理校本教材开发重要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于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

他们本身也是教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他们利用家乡优势,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珍贵资料,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学会了撰写调查报告,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他们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如在一次实地调查中,有学生告诉我,他是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