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907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适用全国2.docx

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适用全国2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一、单选题

1.下列实例中与基因的作用有关的是

①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   ②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③赤霉素促进果实发育               ④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略

2.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

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

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

A.三倍体B.二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答案】C

【解析】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可以得到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根据题干信息“单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可知,该单倍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据此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的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C正确。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3.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中有完整的细胞周期

B.中期细胞显微照片可用于染色体组型

C.秋水仙素导致M期细胞的着丝粒无法分裂

D.DNA合成抑制剂抑制G2期细胞活动使细胞周期延长

【答案】B

【解析】多倍体的形成是因为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使细胞不能分裂,而此时着丝点却已经分裂了,也就是到了后期就停止了,A错误;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它们的最好时机。

对这些细胞染色,通过显微镜拍照获得它们的影像,根据它们的大小、条纹以及着丝点所在的位置进行排列,就可以得到该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图,B正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丝的形成,而着丝点的分裂与纺锤体的形成与否没有关系,C错误;DNA合成抑制剂抑制S期细胞活动使细胞周期延长,D错误。

4.番茄是二倍体植物(2N=24),其正常叶基因(D)与马铃薯叶基因(d)位于6号染色体。

番茄变异后可出现一种三体,其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

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配对联会,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而不能配对的1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任意一极,而其他如5号染色体正常配对及分离(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三体番茄1个体细胞中最多含有50条染色体

B.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可检测出三体番茄

C.三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D.若将基因型为D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dd的个体杂交,后代正常叶型:

马铃薯叶型=3:

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三体番茄1个体细胞中含有24+1=25条染色体,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细胞中最多含有50条染色体,A正确;由于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所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可检测出三体番茄,B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而是移向了同一极,这样形成的异常配子和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结合成的受精卵,都可发育而成三体,C正确;由于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联会配对,另1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所以基因型DDd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为Dd:

D:

DD:

d=2:

2:

1:

1,与基因型为dd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DDd:

dd:

Ddd:

Dd=1:

1:

2:

2,故正常叶型:

马铃薯叶型=5:

1,D错误.

考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5.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了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条(2n)变成48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

该4n的植物与原来的2n植株()

A.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B.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C.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D.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

【答案】D

【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因此该4n的植物与原来的2n植株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所以D正确。

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

B.雄果蝇1个染色体组由3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组成

C.1个染色体组中可存在或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D.1个染色体组只含某种生物生长发育的部分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因此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1个染色体组,例如普通小麦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A错误;雄果蝇1个染色体组由3条常染色体和X或Y染色体组成,B错误;染色体组是由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1个染色体组中可存在或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1个染色体组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含某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D错误。

7.果树的叶芽若在早期发生突变,其后可以长成变异枝条,但其长势一般较弱或受到抑制,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A.随机性B.稀有性C.不定向性D.有害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果树的叶芽发生基因突变,且突变后长成的变异枝条的长势一般较弱或受到抑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有害性。

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8.下列情况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过程的是

A.第五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B.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换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D.21三体综合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第五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患猫叫综合征。

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都属于基因重组;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故选A。

考点:

生物的变异

点评:

本题较容易,要求学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学会分析判断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类型。

9.将某种植物的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对③的处理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通过⑤⑥植株杂交得到的⑧植株属于新物种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⑦到⑨的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和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由③到④为诱变育种,A正确;通过⑤⑥植株杂交得到的⑧植株染色体组为奇数,无法与原物种交配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自交后代纯合子概率为1/2×1/2×1=1/4,C正确;由⑦到⑨的过程为多倍体育种,发生染色体组加倍,没有突变和重组,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变异与育种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10.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生

物个体的影响不是有利的就是有害的

B.某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可能对其表达产生的肽链长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C.某基因的中部缺失一个碱基对,将造成该基因不能表达出蛋白质产物

D.自然条件下突变率低,有多少突变就会产生多少种突变表现型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对生

物个体的影响也可以是既无利也无害,A项错误;某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可能导致其转录的产物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或延后出现,对其表达产生的肽链长度产生很大的影响,B项正确;某基因的中部缺失一个碱基对,该基因仍能表达,但会导致表达出的蛋白质产物发生改变,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突变率低,但因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表现型的种类数不一定与突变数相等,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与遗传信息的表达

11.昆虫附肢可分为基节、中节和梢节,各节中有数量不等的刚毛。

研究发现,a、b、c三个基因与不同节段的发育有关,a+、b+、c+为野生型基因,a-、b-、c-为突变型基因。

下图为不同基因型个体发育到同一阶段的表现型。

据图分析,下列推论不合理的是()

A.a+仅影响梢节的发育

B.b+仅影响基节的发育

C.基节的发育受到b+与c+的影响

D.中节的发育受到a+与c+的影响

【答案】A

【解析】A.a+发生突变,中节和梢节上都没有刚毛,A错;b+发生突变,基节上没有刚毛,c+发生突变,基节上也没有刚毛,b+仅影响基节的发育;基节的发育受到b+与c+的影响,B、C正确;D.野生型中节下面没有刚毛,a+发生突变,中节和梢节上都没有刚毛,a+影响中节和梢节的发育;c+发生突变后,中节下面有刚毛,中节的发育受到a+与c+的影响,D正确。

故选A符合题意。

1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B.杂交育种可用于家畜、家禽的育种

C.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获得的无子番茄的变异可以遗传

D.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育种的知识,识记各种育种方法的相关原理是解题关键。

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水稻存在杂种优势,用于大田生产的是杂合子,故A正确;

B.杂交育种可普遍用于动植物的育种,故B正确.

C.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而获得无子番茄,该无子番茄的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所以该变异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C错误

D.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为了避免年年制种,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故D正确.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解答中,首先要弄清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利用可遗传变异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培育出人们所需的优良品种,这就是育种。

其次是识记不同育种方法对应的变异原理:

根据育种目的和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

a.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可选杂交育种或单倍体育种;b.培育果实较大或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新物种可用多倍体育种;c.提高变异频率,获得当前不存在的基因或性状,可用诱变育种;

1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才能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

B.基因突变不仅是可逆的,而且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

C.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过程中

D.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控制直毛的基因A可以突变为控制长毛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通常是生殖细胞的突变遗传给子代,所以A正确;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和利少害多性,B选项正确;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突变后变成其等位基因,不会变成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所以D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

点评: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逆性、利少害多性,体细胞中突变在当代中表现出来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中突变遗传给子代,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分裂间期。

14.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A.改良苯酚品红液的作用是染色

B.视野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最多

C.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D.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纺锤体的结构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

改良苯酚品红液的作用是将染色体染色,A项正确;分裂间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持续的时间最长,所以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B项错误;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项正确;实验的目的是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对某些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若基因中部的某个碱基被其它碱基替换,可能的后果不包括

A.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变

B.翻译过程在替换位置终止

C.翻译过程中,替换处的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D.翻译过程中,替换处后面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基因中的碱基对替换后转录来的密码子存在简并性,可以决定一一种氨基酸,也可能形成终止密码子,也可能形成决定不同氨基酸的密码子,但只改变这一种氨基酸,其后的氨基酸种类和顺序没有改变。

考点:

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

点评:

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替换最多是后面氨基酸没有翻译或改变其中一个氨基酸,可能没有改变,缺失或增添改变其后的氨基酸种类及排列顺序。

16.下列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图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杂种子一代自交,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图为杂种子一代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而发生了基因重组,B正确;C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图D是雌雄配子结合的基因组成方式,是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内基因的组合而不是基因重组,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7.在下列细胞中,基因突变最可能发生于()

A.精原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D.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最常发生在分裂间期,而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间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故A正确;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都经过间期后,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神经元细胞不分裂,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故BCD均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下列关于育种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转基因育种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B.杂交育种能提高染色体畸变率

C.诱变育种能组合多个优良性状D.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转基因育种利用的是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染色体畸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营养、温度和生理等)、人工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B错误;杂交育种能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C错误;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育种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能力。

19.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A.基因重组B.染色体结构变化

C.基因突变D.染色体数目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基因是决定性状的最小单位。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来源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不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答案】B

【解析】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多种的多样性,A错误。

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不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是因为环境造成的,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错误。

共同进化是指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变化,D错误。

21.如图是三种因相应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的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变异都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

B.②和③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②和③均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D.三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基因突变;②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③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三种变异不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A错误;②表示基因重组,③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②表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③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三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能区分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区分如下: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参与互换的基因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22.研究人员用辐射的方法,诱发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在家蚕卵未孵化时区分出雌雄。

这种育种方法属于

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

【答案】B

【解析】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利用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这种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

23.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现状,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

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答案】D

【解析】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不同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B错误;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同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D正确

【考点定位】杂交育种

【名师点睛】学生对五种育种方法理解不清

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代表实例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

操作简单,目的性强

育种年限长

矮秆抗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高产青霉菌株

多倍

体育

染色

体变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单倍

体育

染色

体变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京花1号”小麦

基因

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转基因抗虫棉

2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B.三倍体植株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C.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改变基因结构

D.基因重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基因

【答案】B

【解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因而有的不可以遗传给后代,A错误;三倍体植株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种子发育成的西瓜是三倍体植株,B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可改变基因结构,C错误;基因重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名师点睛】可遗传变异的区别:

1、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3、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4、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5.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A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可知,1870年,种群中浅色a的基因频率为90%,A错误;从1900年至1960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B错误;到1990年,该桦尺蠖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物种,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26.人类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目前该病有20多种类型,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A.不定向性B.多害少利性C.随机性D.重复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

根据题干信息“突变的类型有20多种”,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故选A

27.DNA聚合酶分子结构的某些变化能使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从而在进行DNA复制时出现更少的错误。

则该突变酶(  )

A.具有解旋酶的活性

B.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减少了基因突变的发生不利于进化

D.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DNA聚合酶的作用是以一条DNA单链为模板,将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为与单链互补的另一条单链,而解旋酶是让DNA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A项错误;DNA聚合酶(突变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B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该突变酶能减少基因突变的频率,对生物进化不利,C项正确;DNA聚合酶(突变酶)能减少DNA复制时出现错误,与复制速度无关,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与进化的关系、DNA聚合酶的功能及基本单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B.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物种中广泛存在

C.自然状态下的突变与人工诱发的突变都是不定向的

D.虽然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但其基因突变率不会很高

【答案】A

【解析】生物的突变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物种中广泛存在,B项正确;自然状态下的突变与人工诱发的突变都是不定向的,C项正确;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虽然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但其基因突变率不会很高,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人工诱变可以提高突变率,但不能决定突变的方向,突变仍然是不定向的。

29.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性别可有效预防白化病

B.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C.非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