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232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

2018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二诊(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版)

1.商的晚期,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的记录(人、尸在甲骨文中作为方国名称)。

《左传》亦有“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内容。

这反映出

A.商纣残暴无道引发暴动

B.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

C.商与东夷之间战争频繁

D.商以武力手段慑服四夷

【答案】B

【解析】“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说明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B正确;暴动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C中战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武力说法不符合题意。

2.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

这反映出田庄

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厉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A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比较得出东汉田庄的管理方式是否落后的结论,故B项排除。

C项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

王国问题与东汉田庄无关,故D项排除。

3.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材料一定程度反映出北宋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答案】B

【解析】表格列举出吕瑞、毕士安和寇准都属于书生气,老成持重,说明政治相对保守,B正确;表格难以说明重文轻武的格局,A错误;理学兴起北宋时期,表格难以体现,C错误;科举制度材料体现不出,D错误。

4.雍正年间官方记载:

江苏查出隐漏田亩十六万亩,官方追回六万亩;广东“田亩之欺隐颇多,富户之悭吝更甚”,“种百亩之地,不过报数亩之田”。

这些记载反映了官方

A.鼓励农业生产

B.关心粮食供应

C.重视政府税收

D.促进边地开垦

【答案】C

【解析】政府依据田亩数征税,隐漏的田亩多,则政府的税收损失较大,因此政府查隐漏田亩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政府税收。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5.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元洋货”。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文明的影响,传统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导致材料中“无一人之身元洋货”的现象,C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B中完全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山西和沿海地区的信息,D错误。

6.从1897年开始,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余种,风靡全国。

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

“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这表明林纾

A.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

B.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

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

D.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

【答案】B

【解析】1897年时候,林纾思想比较先进,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说明林纾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论,显然不符合当时思想潮流,B正确;反对西学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轻视群众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D显然不符合林纾的思想特点。

7.“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

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

”这里的“差异”

A.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

B.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

C.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导致了两国革命结局不同

【答案】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均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

8.下图为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是中国、印度及某些西欧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预测(1980—2020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

C.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加优越

D.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前景看好

【答案】D

【解析】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图示显示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和西方国家和印度相比,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说明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腾飞,D正确;A是美国;此时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经济危机,排除;中国在21世纪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9.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准备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

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

雅典人因此感到愤怒,从此取消了该法。

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

A.只是用于打击政敌的工

B.根本无法维护民主制度

C.主观随意性强难以维持

D.存在制度缺陷易于操纵

【答案】D

【解析】陶片放逐法存在打击报复的缺陷,“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体现出该制度存在的缺陷,D正确;打击工具说法不符合题意,A错误;B错在根本;C中主观性不属于民主制特点。

10.一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

“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

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

”歌中反映的现象

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

B.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到严重挑战

C.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体现的是17世纪末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由于对织工的工资不断进行克扣,所以资本更快的聚集在呢绒商手中,这对资本主义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故选C而排除D;题干所述时间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故A不符合史实;17世纪末英国的国际贸易正处于繁荣时期,故B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11.1930年苏共中央通过文件规定:

“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

”这表明苏联

A.重点打造农村经济

B.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

C.全面展开经济建设

D.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答案】D

【解析】苏联20世纪30年代,提出苏联农业集体化,“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说明经济政策由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时期。

D正确;A中打击不是主要目的;B中提高机械化水平错误;C中全面建设错误。

12.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

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B.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的自由化

C.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D.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法律”条款规定意在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并未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吻合的,所以选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

在元代运河基础上,建造有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用于泄洪及向运河输水的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运河两岸。

由于规划合理、疏浚及时,四五百年间,京杭运河河道稳定,持续畅通。

运河沿线的工商业城镇是运河物质文化的一个亮点。

运河像一个环环相扣的经济链条,在它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商业繁华的城镇作轴心,将沿途乡村紧紧地连为一体;并持续不断地通过城镇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兴盛。

另外,从事河道、漕运、制作、税收管理的官员常住于运河沿线的大小城镇,十几万漕运兵丁每年往来于运河上,形成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运河的畅通,商业的发展及对水运的依赖,使北方村镇中对南方流行的河神、水神的崇拜日益增多,如起源于福建的天妃(又称马祖、天后)信仰沿运河北上,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南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心理心态趋同成为明清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近代运河法律保障体系。

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摘编刘庆余《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时期与明清时期对京杭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新中国运河保护的时代背景。

【答案】

(1)形成了完善的疏浚防护技术体系;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促进南北方思想文化的融合;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2)相同之处:

都重视京杭运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都重视对运河的疏浚;强调对运河的法律保障。

不同之处:

更加重视运河自然生态的保护;运河区域文化特征减弱;大运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时代背景:

国内:

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新中国综合国力上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任答一点国际: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依据“在元代运河基础上,建造有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用于泄洪及向运河输水的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运河两岸”可概括出“形成了完善的疏浚陪护技术体系”;依据“运河像一个环环相扣的经济链条……将沿途乡村紧紧地连为一体;并持续不断地通过城镇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兴盛”可概括出“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依据“南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心理心态趋同成为明清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可概括出“促进南北方思想文化的融合,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依据“形成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可概括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准确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相同之处:

依据“材料一中的‘由于规划合理、疏浚及时,四五百年间,京杭运河河道稳定,持续畅通’和材料二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可概括出“都重视京杭运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都重视对运可的疏变”;依据“材料一中的‘形成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和材料二中的‘形成完善的近代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可概括出“强调对运河的法律保障”。

不同之处:

依据“材料二中的‘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可概括出新中国时期“更加重视运河自然生态的保护”;依据材料二中的“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可概括出“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依据材料二中的“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可概括出“大运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时代背景:

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国内的经济改革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概括;国际方面可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这点上来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著名的《什么是启蒙》中,康德把它简要形容为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智力。

“我听到人们在所有方面都大声地喧嚣:

不要争论。

官员说:

不要争论,执行!

税务征收人说:

不要争论,缴钱。

牧师说:

不要争论,信仰。

”同他们针锋相对,康德回应说:

“要勇于认识!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

——《西方文明史:

延续不断的遗产》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说明:

一等①观点明确;观点必须涵盖两则表格;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论题:

运用自己的智力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

论述: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天主教会控制人们思想的背景中,欧洲思想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抨击教会的虚伪,肯定人的价值,宗教改革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追求自由平等,使人文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都构成西方近代文化的基本内涵。

但也应看到,过度使用自身的智力,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文艺复兴过度推崇人文主义,带来私欲膨胀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总之:

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合理运用自己的智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要求学生围绕“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

依据题目的意思可知,此题是要求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来阐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依据所学知识,可以谈一谈“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思想解放等影响。

解题时要审好题、看清设问,尤其是设问后面括号是的要求。

如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然后就是要审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和关键信息,按照要求拟定一个具体论题。

最后就是围绕中心论题组织答案,表述时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进行论述。

总结时要注意主题的升华,能做到画龙点睛。

具体可参看示例:

论题:

运用自己的智力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

论述: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天主教会控制人门思想的背景中,欧洲思想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抨击教会的虚伪,肯定人的价值,素教改革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启黨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追求自由平等,使人文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都构成西方近代文化的基本内涵。

但也看到,过度使用自身的智力,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文艺复兴过度推崇人文主义,带来私欲膨张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总之: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合理运用自己的智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

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

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

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

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

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

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

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必要性:

经营申报程序繁琐;盐商饱受政府盘剥,负担极重;官盐价格高、品质差;私盐泛滥;部分官员勾结盐枭,参与贩私;盐政亏空严重。

(每点,答出其中3点给,4点得,其余答案一律不得分)

(2)意义:

化解私盐问题;两淮盐政扭亏为盈;实行自由竞争,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为后世改革提供基础和借鉴。

(每点,答出其中3点给,其余答案一律不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表明盐商受政府盘剥严重;“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

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表明官盐价格高且品质差;“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表明私盐泛滥,监管难度大;“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表明官商勾结,贩卖私盐,扰乱了正常的食盐市场秩序;“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表明盐引销售不足,盐政亏空。

(2)根据材料“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表明私盐泛滥现象得到根本改观;“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表明盐政扭亏为盈。

还可根据所学知识,恢复了食盐市场秩序,推动了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清代盐政改革•必要性、意义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遏制战略的缘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是指贯穿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争霸全球的国家安全战略。

此战略是基于美国政府对其二战后世界地位的认识,即美国是世界领袖,负有“领导责任”。

凯南最早提出和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思想,称为“遏制之父”。

他的思想对美国战略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当局者认为,由于苏联追求对世界的“绝对权威”,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

由于原子武器的发展,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人类“将面临全面毁灭的危险”。

因此,不能采取直接对抗的战争形式来消除苏联的威胁。

遏制战略既是美国针对苏联及其阵营的战略,也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

正是由于后一种本质特征的存在,可以说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美国必然和已经完全放弃了遏制战略的思维。

——摘编自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制定遏制战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战略对东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历史背景:

德意日法西斯灭亡,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谋求世界霸权的需要;苏联政治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基于核武器威慑力的考虑;凯南等人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2)影响:

造成朝鲜半岛的分裂并加速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坚持扶蒋反共并影响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美国由遏制转为扶植日本,客观上推动了日本战后的迅速发展。

【解析】第

(1)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信息“此战略是基于美国政府对其二战后世界地位的认识,即美国是世界领袖,负有“领导责任”。

凯南最早提出和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思想,称为“遏制之父”……美国当局者认为,由于苏联追求对世界的‘绝对权威’,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

由于原子武器的发展,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人类‘将面临全面毁灭的危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意日法西斯灭亡,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谋求世界霸权的需要;苏联政治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基于核武器威慑力的考虑;凯南等人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2)问,“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造成朝鲜半岛的分裂并加速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坚持扶蒋反共并影响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美国由遏制转为扶植日本,客观上推动了日本战后的迅速发展等角度回答。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卢作孚(1893-1952年),重庆人。

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26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开始了他的航运之路。

1927年8月,卢作孚聘请丹麦工程师勘测设计修建北川铁路,1935年3月全线通车,成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

1930年,卢作孚创办北碚私立兼善中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诠释了“兼善天下,兼善教育”的办学理念,立校训“舍得干,读兼善”传承至今。

同年10月,三峡染织工厂由峡防局工务段改组成立,卢作孚任董事长,是四川第一个机械织布厂。

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

日本的轮船公司由盈转亏,悄悄退出川江航运,川江航运逐渐被民生公司统一。

1938年秋,武汉失守,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把大量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抢运到了四川。

1950年,滞留香港的卢作孚回国参加政协会议,并把民生公司滞留在海外的船舶基本开回大陆。

——摘编自张守广《卢作孚年谱》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兴办实业和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

【答案】

(1)背景:

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政府采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法币政策的实施);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2)贡献:

大力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促进交通近代化;创建中学,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创办实业并逐渐壮大,增强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力;爱国救亡,支援抗战,为国家保存了抗战的力量,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参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贡献。

【解析】

(1)卢作孚兴办实业和教育大致是20世纪20-30年代,联系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视,可以答为:

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政府采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法币政策的实施);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2)由材料“聘请丹麦工程师勘测设计修建北川铁路,1935年3月全线通车,成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创办北碚私立兼善中学”“川江航运逐渐被民生公司统一”“武汉失守,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把大量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抢运到了四川”“1950年,滞留香港的卢作孚回国参加政协会议,并把民生公司滞留在海外的船舶基本开回大陆。

”,可见卢作孚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可答为:

大力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促进交通近代化;创建中学,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创办实业并逐渐壮大,增强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力;爱国救亡,支援抗战,为国家保存了抗战的力量,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参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