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746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docx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提高卷

第13课辛亥革命(提高卷)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各省份。

这表明()

A.民族危机空前的严重B.辛亥革命的时机趋于成熟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2.1912年,同盟会会员陈时募捐银元3.9万元,在武昌创办“中华大学”,取“振兴中华”之意。

陈时自述其办学动机是:

“民国成立,以教育为陶冶共和国要图。

”在其校歌中又说:

“武昌首义放出五千年历史的光芒,中华大学随中华民国同年诞降。

达材成德,三民大同,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

”据此可知,中华大学的创建()

A.为辛亥革命储备人才B.将教育与爱国相结合

C.以开启民智作为目标D.引领了民间力量办学

3.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

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4.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5.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自此以后。

开始有了()

①全国性统一的革命政党②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③革命舆论的阵地④较为明确的反帝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围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图一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图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三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7.以下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判断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其主要理由不包括()

A.革命派在政权内占有大多数B.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

C.颁布了反封建的法令措施D.政府不向帝国主义妥协

9.《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之一。

回答10〜13題。

10.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訢曾说:

“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

”材料中奕訢的主张是()

A.兴办洋务需培养实用科技人才B.筹划海防以强大清朝国防

C.引进外国技术但不用外国专家D.学习西方的民主法制建设

11.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

“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

”李鸿章回答:

“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材料反映出李鸿章()

A.已转化为维新派代表人物B.主张废除三省六部

C.已经与慈禧太后分道扬镳D.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12.学者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13.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

“伦理觉悟”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4.民国时期有人写了这样一封信:

“共和病国,烈于虎狼,纲纪荡然,国亡无日。

近闻伏阙上书劝进者不啻万余人……明谶云:

终有异人自楚归,项城即楚故邑也。

其应在公,历数如此,人事如彼,当决不决,危于积薪。

伏愿速定大计,默运渊衷,勿诿过于邦交,勿怀情于偏论,勿蹈匹夫遹守之节,勿失兆民归命之诚,使衰年余生,重睹开日。

”写信人希望“重睹开日”的意思是()

A.复辟帝制B.继续革命C.再造共和D.严肃纲纪

15.以下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一些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违背的有()

①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为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②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却并未对此作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③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④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而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

材料二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

材料三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

豆丁网)

第一组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

……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

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           

——《明史》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

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指出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本质属性。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

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创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材料: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陈旭麓先生认为:

辛亥革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嬗递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民主政治作出的努力。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A

【解析】

试题分析: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纲领中概括为三民主义,自此有了民主革命纲领。

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

③错误,有了革命舆论阵地不是主要的原因;④项错误,同盟会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考点:

辛亥革命

点评: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同盟会是其领导的政党,三民主义是其指导纲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

但是由于革命党人没有提出反帝的要求,革命不彻底,辛亥革命最终是以失败告终。

6.D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二是《中华人民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临时约法》具有局限性,仅资产阶级的民主,D项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C

【解析】

试题分析: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是中国资产阶级中的两个派别。

从阶级属性来说,两者是一样的,所以其根本目的也是一样的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二者在建立何种政体上有差别,一个主张君主立宪制,另一个主张民主共和制。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点评:

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

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8.D

【解析】

试题分析:

资产阶级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曾主张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效。

因此D项错误,故选D。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主要是从革命派在政权内占的比例和通过暴力的方式夺取的政权等角度进行分析。

因此ABC都是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政府的理由。

考点:

辛亥革命

点评: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革命党人组建了临时政府,革命党人占有多数席位。

革命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政府内部也有大量的守旧势力和立宪派和旧官僚,他们的存在预示着革命政府重重危机,也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9.B

【解析】

试题分析: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联系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因此选B。

考点:

辛亥革命

点评:

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多尔衮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

自此,剃发、留辫在很多人心中成为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标志。

于是,与清廷强迫汉人剃发相对应,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剪除辫子作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继大汉四川军政府发布“剪辫子”告示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也颁布了“剪辫令”: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一时间,剪辫浪潮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在许金城所著的《民国野史》中记述道: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

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

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当时有一本《越风》的杂志载文说: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10.A

11.D

12.B

13.D

【解析】略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项城”是袁世凯的字,所以可以推测出材料内容应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相关。

材料中的“共和病国,烈于虎狼,纲纪荡然,国亡无日”表明作者是反对革命的,所以“重睹开日”的意思是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5.D

【解析】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发动的,说其是上流阶层的革命不正确,①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是革命的宣传者、组织者、领导者,说其是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不正确,②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绝不是一个简单插曲,③符合题意;清王朝的统治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不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

(1)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地位;如何处理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才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施行怎样的经济政策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发展。

(言之成理,一点即可)

差异:

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

(2)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经济上: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

促进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答出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可得分)

(3)例如:

主题1:

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但五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却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民经济处于不健康发展状态。

而十年文革中虽有周恩来和邓小平的局部调整,但整体上中国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

“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值不断增长,三大产业也协调发展,中国国民经济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主题2:

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史实: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但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形式简单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

主题3:

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史实: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一定程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经济整体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促使中国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主题和论证主题的史实是多样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的内容看,可以直接得出两人的差异在于: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那么,这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即是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地位、比例及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也即中国近代化,它主要是指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资本主义化。

在政治上主要是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扩大民主政治;在经济上主要是鼓励发展实业(民族工商业);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民主、共和、科技、教育等观念。

这与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相吻合。

(3)从材料三的表格、文字和柱状图可知,这是新中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

可依据材料确定较浅层次的主题——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确定较深层次的主题——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点,任选一个主题,用过渡时期、探索时期(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史实来说明你所选择的主题。

所选主题与所用史实一定要有密切的因果联系。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经济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政策变化。

17.

(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2)不同:

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

实践: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成就:

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材料一、二是封建性质的法制,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它确立的是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今中国法制建设,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中,根据材料“二柄者,刑德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且核心是刑罚,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材料二中根据“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可知朱元璋强调刑罚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适时调整以维护君主的统治。

(2)根据材料三“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材料三、四强调权力属于国民(众人);材料一、二强调故法者,王之本也;根据“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可知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法律至高无上。

(3)注意审题,结合题干中“从1949年到1954年间,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就要联想到建国后重大的法律成果,即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注意审题,题干中“本质属性”,应该从该法律代表和维护那个阶级的利益去考虑,进而考虑该法律的实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

材料一、二维护的是君主利益,是封建性质的法制;材料三、四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材料五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法律的本质

18.

(1)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制度。

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

(2)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出两点即可)

(3)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努力: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首先对材料一、二阅读,找出二人对郡县制的不同认识,总结概括即可;郡县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等方面进行思考。

(2)辛亥革命的影响可以这样简单地记忆:

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颁布了《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材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经验造成的。

(4)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制定了我国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