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229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docx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

梦里家山笔底风云

——读林茂森水墨山水画作

独立艺评人陈焱

林茂森是一位才情横溢的优秀中青年山水画家。

他的山水画作里面,不仅透出一股才气,而且还透着一股比较强烈的狂放不羁的狂野之气。

他的山水画立足于民族传统绘画,又能够站立在前人肩膀上求变求新,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一位能够反映生活、反映时代要求和时代风貌的实力派画家。

正是这种狂放不羁的狂野之气,使他的山水跟蜀中众多同行拉开了距离,保持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较强的艺术个性。

可以说,林茂森的作品,水墨淋漓、元气氤氲之间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让人觉得水墨山水画是如此可亲,可近,可喜,可爱,引导你进入到一种神清气爽的境界。

他的那些既平和又充满形式美感、既亲切又充满哲思的作品,总是以耐人寻味的方式感染和启迪着观众,体现出一种中国水墨画优秀传统所独有的精神向度。

总之,他的作品抒发了画家对于大自然的挚爱之情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同时显示了画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对中国山水画超凡的领悟能力,让人们领悟到老子“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玄妙世界,向人们传达出了画家关于宇宙、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深刻思考与理解。

林茂森的山水作品可分为两个大类:

一类为水墨;另一类为焦墨。

其中写生小品占据了他全部作品的相当数量。

这两类作品中,水墨山水又占有主要数量。

在他的水墨山水里,我们看到了林茂森在中国山水画探索过程中的一些积极尝试。

特别是他对于传统山水的继承和赋予传统山水画时代性的不懈努力。

林茂森在他的《创作随笔》里面曾经道出他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追求。

他说,他创作水墨山水作品,主要想表现或空灵含蓄、或淡远飘渺、或如梦如幻亦真亦幻的意境,运用中国画阴阳虚实变化手法,通过笔墨关系将自己的意愿、情感与自然山川融合,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引发观赏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使人看后如临其境,可游可居。

并藉此表达现代人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生存压力下渴望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调节自我的愿望。

作为长期成长、生活在巴山蜀水的四川本土山水画家,要表现好巴山蜀水并非易事。

特别是要达到淡远的意境,更是难上加难。

陈子庄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写蜀中山水,险峻易得,淡远至难。

”(陈子庄画语录)从林茂森近年来创作的一批山水画作来看,他追求的就属于淡远一格。

他的水墨山水画作,分别取材于雄险、浑厚、奇秀的巴蜀山水,构图自然严谨。

力求新意,意境清新,富于朝气,疏淡而不失秀美,氤氲而不乏气势。

《西岭朝云》、《山乡烟雨》、《古镇早春》、《山中一夜雨,溪水桥没》、《搜尽奇峰》、《家在烟霭群山中》、《行在蒙蒙细雨中》、《云居山宿雨图》,《虚云和尚诗意图》等作品,都可归于这一类。

这些水墨山水作品,云烟氤氲,朦朦胧胧,颇有唐代诗人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描写的“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山乡烟雨》、《雷峰塔神韵》、《山中一夜雨,溪水漫桥没》等水墨山水作品,堪称他的最新力作。

这些作品山峦虚无缥缈,峡谷幽深,泉水潺潺,烟云飞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虚实、动静、浓淡、干枯等各种关系,处理得比较到位,做到了笔随心动,境由心生,变化莫测,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亦真亦幻的世界。

而这种意境的营造,全部在淡墨的皴染中完成。

尽管是若隐若现的淡墨,但线条的轻重、徐疾、曲直、长短、粗细、波折却是清晰可见。

清朝的画论家笪重光说,“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

虚与实相生,就像中国人的太极思想,阴阳并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互动。

从这些水墨山水作品里面,我们不难看出,林茂森的创作路径,正指向哲学层面,试图以自己的探索和尝试,表达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和道学理念。

可以说,这批作品,运笔苍劲,墨色酣畅,风格疏淡高逸,松弛中见功力,零乱中求秩序,经纬明快,流畅俊逸,颇具梅清、渐江之遗风,是林茂森水墨山水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林茂森笔下的巴山蜀水,多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

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动感,明显有别于巴蜀画派婉转细腻、设色丰富秀润,勾线纤细飘逸的秀润之气和温润之风。

这正应了陈子庄老先生一句话:

“画之雄强、超逸,能手而已;至于平淡、天真、无迹可寻,故曰淡然无极象而美从之。

林茂森水墨山水画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手法多变而又不囿于成法,追求法外之法。

《灵山又一天》、《瑞雪图》、《万里雪山》、《双桥清音》等山水画作,从不同侧面表现峨眉天下秀这一主题。

特别是他的《双桥清音》,比较好地概括了峨眉秀丽的深刻内涵。

画面采取自下而上的推视,再由一点覆盖全山的想象,山体虽大,线条流畅柔美,淇水滺滺,秋水盈盈,树木茂盛,飞瀑流泉,薄雾弥漫,白云缠绕,峨眉清音在半山腰若隐若现,更彰显出峨眉山的妩媚动人之态。

林茂森在作品里把自己对于峨眉山的认识与感受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之后,让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画家的匠心独运和细致而又宏大的抒情叙事。

正是从这种抒情性叙事当中,画家所要表现的“峨眉天下秀”这个主题被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来了。

宋代画家郭熙主张山水画要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强调山水画“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实践李可染的“直面山河”。

所谓“直面山河”,包含了两个方面意思,一个是要写生,就是要有生活素材,要有生活。

一个就是创作,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也就是说要有时代性。

这两个方面林茂森实践得比较好。

墨色淡远,且颇有韵味,是林茂森山水画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古人有云,“擅使淡墨者为能”。

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皆以厚重之墨令人折服。

近现代画家中善用淡墨者,却是接受过西方美学教育并以西画著称的吴作人。

并没有接受过系统西画造型写实训练的林茂森,是蜀中画坛为数不多的善淡墨者。

他的作品墨色淡雅,意境淡远,以今人笔法,拟远古之意。

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龙山渔歌图》、《梦与王羲之游庐山》、《李白诗意图》、《阆苑晨韵》等,构图简练明快,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不炫耀技巧,不卖弄做作,追求自然而然的随心、率性的书写。

仅从构图上看,就给人一种空灵清新、寓意高远、韵味隽永之感。

读林茂森的山水作品,可以发现他讲究用笔使墨,但又不拘泥于笔墨。

在他的山水美学观念里面,有中国画这个大框架,但他又不囿于传统法度的束缚。

他的水墨作品,勾、皴、点、染,都不失章法。

在细节上,比如在黑白、疏密关系的处理上也一丝不苟。

但在总体造型和布局上,他又胆大得近乎出奇,能够充分自由的调动手中的笔墨纸砚,进行别出心裁的提炼、归纳和布局。

这样,他的作品总体上看就非常有气势,有张力,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他使用很传统的笔法,画出了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他的水墨山水,有自己的笔墨语汇,有很强的时代感。

《白虎通·嫁娶》引《易》说:

“天地氤氲,万物化淳。

”意思是说,天地由湿热的混沌之气演化而成;然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气相交,则有万物的化生。

“氤氲”指混沌之气,好像飘在空中的丝絮。

我们读林茂森水墨山水画作,就能够找到这种感觉。

焦墨山水,是林茂森尝试的另一类创作品种。

这主要集中在他的一系列写生作品里面。

焦墨一般采用干笔浓墨,而不借助于水的渗化作用,利用运笔过程当中渗于纸上之流速把据、润枯之关系,一笔一画让笔势笔意得以充分张扬,能够放笔直取,痛快恣肆地表达情绪。

比如,他创作的胡杨系列作品《永恒》,就是使用焦墨完成的。

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耐旱耐涝,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柴达木盆地西部以及河西走廊等地。

画家从胡杨树身上发现并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能量场,一种可贵的精神品格。

创作《永恒》系列时,林茂森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将胡杨树视作一个生命体、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来刻画,着意赋予胡杨树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

胡杨深深扎根于沙漠戈壁之上中,犹如一个倔强的生命,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胡杨好像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傲然屹立,在沙漠戈壁奉献出一片绿色,在沙漠戈壁中给人憧憬,给人希望。

静静伫立在沙漠一角,默默迎来着一个又一个黎明。

从林茂森《永恒》里面的胡杨树,我们认识了一种沙漠植物,感受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更感受到了“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顽强精神。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林茂森早期山水作品,工则工矣,但难免过度拘谨,缺乏气韵,失于生动。

最近几年林茂森求变求新,放下放开,既不拘泥于师承,也不囿于成法,一心朝着自己的“梦中家山”迅跑,表现出一位有担当、有追求的艺术家的创新勇气、探索精神和艺术自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为近年来脱颖而出的四川本土中青年优秀画家,我们从林茂森身上高兴地看见了巴蜀画坛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可喜可贺,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一件事情。

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

这是林茂森及其水墨山水画作给我留下的一个总体印象。

所谓“民族的”,是说林茂森的山水画是传统中国画,而不是贴上各种标签有意区别于传统中国画的所谓“新水墨”、“实验水墨”。

所谓“时代的”,是说林茂森的山水画虽属传统中国画,但有别于他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当代性。

所谓“个人的”,是指林茂森的山水画不是临摹抄袭古人或者别人的东西,而是发乎于他内心的情感倾泄和思想流露。

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画家,具备这三条,基本够了。

如果再假以时日,在阴阳虚实之间再把握得精微一些,林茂森是可以走得更高更远的。

因为,他正值壮年,处于创作旺盛期,未来可期。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2017年3月5日深夜,初稿于五龙山。

【作者简介】

陈焱,原为新华社记者、资深媒体人,国家机关干部。

现主要从事艺术品品鉴及艺术品市场研究,专栏作家,独立艺评人,策展人。

【林茂森简历】

林茂森,1960年生,四川成都市人。

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画家、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省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四川蜀山画院副秘书长、成都诗婢家画院副院长、文化部中国徐悲鸿画院画家、(香港)中国禅林画院画家。

作品分别取材于雄险、深厚、博大的巴蜀山水,构图自然严谨。

力求新意,意境深远,清新富于朝气,恬淡而不失秀美,秀美而不失磅礴之势。

手法多变而不囿于成法,尤擅长水墨山水画。

作品《静风》荣获“第五届国际书画作品展”金奖。

《山神》、《秋声》、《夕阳》、《山风》、《神女无言》等作品被选入国内外大型画展,并被发表、收藏,传略载入《世界书画家铭录》。

出版有《林茂森山水画集》、《林茂森水墨空间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家林茂森·专辑》,等。

【个展/联展】

1999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3年应邀参加四川当代十人中青年画家精品展;

2004年应邀参加“西风烈”四川中国画学术展;

2003年、2004-年、2005年应邀参加“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作品巡回展(四川、安徽、青海);

2006年应马来西亚国家创价学会在吉隆坡举办个人画展;

2007年应邀参加“水墨江山”参选全国水墨名家学术提名展(成都);

2008年应邀参加“墨韵微风”2008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淮北);

2008年应邀参加“水墨夏都”中国画名家作品学术邀请展(西宁);

2009年应邀参加“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画家”中国画名家作品学术邀请展(北京);

2010年应邀参加“回归源点”中国画精品展;

2010年应邀参加“庆世博”中国画百家扇面画精品展(苏州);

2010年应邀参加“中国画全国名家扇面画精品邀请展”(北京);

2012年应珠海文联邀请参加“中国水墨画·巴蜀风情”;

2012年应邀参加“艺术四川当代名家展”;

2013年应邀参加“珠三角艺术巡展”(珠江、顺德、江门、东莞、深圳、广州、中山);

2014年应马来西亚国家创价学会邀请在吉隆坡举办《水墨•空间》林茂森作品--南洋巡回展;

2014年在山东青州境山美术馆举办《水墨•空间》林茂森扇面作品展;

2014年在山东青州两宜轩美术馆举办《水墨•空间》林茂森个人作品展;

2015年在浙江省杭州市恒庐美术馆举办“山之行·朴园八俊”蜀江山水画展览;

2015年参加“2015·美术批评家提名展”作品在北京晋商博物馆展出;

2015年在参加“公望山居·美术报2015中国山水画创作大赛”中获得银奖。

2016年参加《走溪口·朴园八俊当代山水画展》在宁波剡溪美术馆展出。

2016年参加“清风徐来·中国书画扇面作品邀请展”(四川)

2016年参加首届四川省中青年画家提名展。

2016年在成都参加“近归有寄·朴园八俊丙申夏至小品展”

2016年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四川省书画作品展。

2016年参加“回望东坡”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四川)

2016年中国山水画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在杭州展出。

2016年主编出版发行有《罗其鑫山水画集》、《罗其鑫山水速写选》。

【林茂森评论-《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