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457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

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应用

天健管理咨询部曾德荣

“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而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表现便是员工不断学习、企业奖励进步,大家共同分享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使每个人都受益。

——《财富》杂志

内容提纲

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的常用的分析方法

博弈论方法及应用

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举例

经济学是什么

英文中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怎样管理家庭”。

这是因为最初的社会生产都是以家庭,即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为单位的,因此,最早的经济问题也就是研究家庭的管理问题。

所谓“经济的概念”,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即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益最大的那一种选择。

经济学的定义(萨缪尔森):

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同样,经济社会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如何去认识、了解及把握它,现代经济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已经通过自身独特的思维逻辑建立了相当庞大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不仅可以用来分析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可以用来分析人类的一切行为和效果。

经济是与管理相联系的,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培养用经济学理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经济理论是怎样用于管理实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民经济运行及国家有关政策的理解,对我们的管理咨询工作大有好处。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在当时正确还是错误,都比普通的理解更为有力。

这世界实际上是由少数精英统治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角度

经济学家既从微观的角度又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这决定了它的两个分支:

(1)微观经济学:

研究个别人与企业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它力图解释个别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数量,可它表述为:

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

(2)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它力图解释平均物价和总就业、收入及生产相关问题,它研究税收、政府支出、以及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货币和利率对工作岗位和收入总量的影响等。

包括“一国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货币购买力是否下降”与“如何保证经济的稳定与增长”等问题。

不同经济体制的分类

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指挥所有的经济活动,制订所有的经济决策,所有问题都是由政府来回答,政府决定产品目录和产品数量、投资分配、产品价格、甚至个人工作的分配。

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活动通过自由交换体系组织起来,利用价格、市场、盈利和亏损、刺激和奖励等一套制度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大多数决策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散作出的。

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的概念:

由传统的集市市场概念的延伸,它不仅指买者和卖者进行交换活动的场所,也包括任何其它形式的交易活动。

市场具有层级结构,一般把其分为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

市场体系:

是一种分散决策、自愿合作、自愿交换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形式。

它的正常运转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价格在组织经济活动中的三个功能是:

传递生产和消费信息;提供激励,鼓励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大收益;决定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的又一别称叫价格理论

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最成功的手段。

资源

经济学上的资源指一切对人有用的物品,可分为生产要素和利用生产要素生产出的产出。

生产要素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商品和劳务。

土地(land)

劳动(labor)

资本(capital)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企业家才能有时被成为第四种生产要素

商品和要素的循环流动图

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

家庭

政府

企业

商品和服务

.劳动、资本、土地

工资、利息、地租

对商品和服务的支付

法规

管制

法规

管制

S

8><#004699'>D

S

<#004699'>D

生产要素市场

企业

生产函数把投入和产出联系起来

公众

相对效用决定的偏好或无差异曲线

对产品的需求

对产品的供给

对生产要素的供给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产品市场

经济学的工具

边际分析法

均衡分析法

博弈论

经济学的方法

实证的和规范的方法

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解释现实中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种表述表明了经济学家对于经济运行方式的看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把这种表述与事实对照来检验实证表述的正误。

自然科学家做实验一般就用这种方法。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ValueJudgment)为基础的,而实证经济学不涉及价值判断。

经济学提倡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并列出实证表述,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

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

(1)观察与衡量:

经济学家事先确定一份经济学家可以以观察并衡量的事情的范围,跟踪自然与人力资源、工资和工作时数、所生产的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数量、税收和政府支出、向他国买卖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与地方。

(2)建立模型:

一个经济模型是世界经济在某一方面的描述,它是对现实的一个抽象表述,它要求对本质的把握和非本质细节的舍弃。

(3)检验模型:

一个模型的预测可能与事实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通过比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事实,我们可以检验模型并提出一种经济理论。

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对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描述的方式——图形,数学方程,文字。

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任何理论模型,都必须应用抽象的方法,通过假设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而只包括若干个主要的变量。

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假设不同,也可以建立起许多不同的模型。

不同模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包括哪些变量,舍弃哪些变量。

建立与检验模型的过程创造了理论。

写论文必须回答的七个问题

1.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2.你发现值得写此篇论文需要解释的经济现象(外模式)是什么?

3.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主要经济学问题(内模式)是什么?

4.前人已把此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是否还留下空间)?

5.你所使用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是哪个?

6.你是用(或打算用)怎样的逻辑主线(理论框架)把该问题探讨清楚的?

7.你在论文中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什么?

写论文所要求的“四个一”:

一个问题、一个理论、一条主线、一个贡献

写课题研究报告必须回答的问题

1.你认为课题委托方提出的主要要求是什么?

2.你认为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前人已把此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或者做过哪些工作?

4.我们自己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5.我们有哪些已有的成果(自己的和别人的)可以利用?

6.研究报告或我们用来解决问题的主线是怎样的?

7.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8.如何克服难点?

9.必须占有哪些资料?

10.研究成果能够体现我们的哪些特色?

注:

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参加课题的人员都需要从总体上弄清和取得一致的,因此思考和对问题的回答不能仅限于对自己所分工的部分。

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

这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

所谓经济人,是指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Rational),利己的,都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的动力的。

理性的行为不一定自私自利,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

因为经济学中的“个人效用”一词,效用是指满足的程度,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满足。

事实上,有理性的人的行为可以有多种动机,获取个人经济利益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人有理想、感情、信仰、荣誉感、正义感等,这些都会驱使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包括经济活动。

因此,理性无需完全自私自利。

2、完全信息假设

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例如,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充分了解每一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地判断一定商品量给自己带来的消费满足程度,掌握商品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等。

又如,每一个生产者都能准确地掌握产量和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技术数量关系,了解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以及在每一个商品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等等。

经济学的障碍与陷井

(1)经济学的人为假设过于严格

(2)经济学必然会牵涉及到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分析方法,不可能真正科学。

(3)在较为科学的实证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

无法理清原因与结果(无法象自然科学那样严格做实验来假定不同条件下求证)

合成谬误

此后谬误

建立的模型过于复杂,实用性差

经济学发展简史

重商主义:

十四世纪末反映商业资产阶级益的一种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其主要思想:

(1)社会财富观—金银;

(2)财富的源泉—流通领域;(3)强调国家的作用;(4)增加人口。

重农主义:

(法国)18世纪50-70年代,“自然秩序”是该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代表人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指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农业。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ADAMSMITH):

1776年发表《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

亚当斯密、李嘉图(Ricardo)、马尔萨斯(Malthus):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

马歇尔(Marshall,1842-1924)

《ThePrinciplesofEconomics》、瓦尔拉斯(Walras):

19世纪末期,新古典经济学代表:

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要素价格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无法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马歇尔

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

凯恩斯:

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综合派

萨谬尔森:

本世纪50年代,把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主流学派。

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近30年是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发展最快的时期,各种新的经济理论不断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挑战,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从主要研究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扩展到研究企业组织。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对信息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对交易费用和企业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科斯

现代企业理论:

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成果的研究领域。

已形成四种较为独立的企业理论:

新古典的企业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企业进化论的企业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指出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市场或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就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成本,谈判费用及签约成本。

而企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在企业内,权威或经理的指导与命令取代了市场,企业减少了交易的次数也使交易成本相应降低。

但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在企业内配置和使用资源的管理成本相应增加。

于是,由企业规模变动导致的边际交易费用与边际管理成本相等的均衡点决定了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企业的边界。

科斯的观点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奠定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企业进化论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交易成本理论没有考虑企业的学习和适应过程,没有考虑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

该理论克服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把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分开考虑,忽略企业是一个生产单元的偏向,从能力或知识的角度分析生产和制度问题,较好地整合了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企业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对企业进行选择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不断选择,也是对企业的惯例、规则和核心能力的选择。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着重分析由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利益冲突。

企业的很多合约是关系合约,即委托人雇用代理人为其服务。

例如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但在很多情况下代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的利益并不一致,委托人无法确切了解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是否真正按合约的要求为委托人服务。

在大型企业中进行经营决策的往往不是企业所有者,而是那些有自己独立利益的职业经理。

总经理可能付出较大的努力,也可能付出较小努力,他们可能付给自己很高的报酬,为自己准备豪华的办公条件,甚至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的为代价而谋取自己的私利。

总经理努力程度的监察成本极高,因此企业所有者很难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就需要制定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代理人自利行为的实际结果与委托人设定的目标相一致,这就是所谓激励相容问题。

这成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企业组织设计的中心问题。

激励问题(motivation)

激励问题是:

怎样才能使人们愿意并努力以最少的成本从事某项活动,并获取最大的收益。

激励与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相联系。

(把汽车借给朋友开)

激励问题会在每一个经济组织内存在,从家庭、企业到社会。

因为每个人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很少能完全一致。

人们必须具有动机去付出努力,去完成高质量的工作。

协调问题(coordination)

协调问题是:

怎样才能使相互联系的不同活动相互配合,从而使这些活动在整体上更为有效。

协调问题是与信息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了解其他活动的情况才能相互配合。

一个组织要想完成它的工作,组织中必须进行信息传递与协调。

这里激励、协调和信息是紧密联系的。

需要的信息包括:

个人的偏好、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各种资源的特殊禀赋。

协调问题是:

怎样才能使相互联系的不同活动相互配合,从而使这些活动在整体上更为有效。

协调问题是与信息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了解其他活动的情况才能相互配合。

一个组织要想完成它的工作,组织中必须进行信息传递与协调。

这里激励、协调和信息是紧密联系的。

需要的信息包括:

个人的偏好、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各种资源的特殊禀赋。

企业解决激励和协调问题的方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获得和处理信息的成本,以及进行协调和激励的成本就越来越高,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采取新的组织机构。

例如:

设立几个独立核算的子公司,通过转移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类似市场的协调和激励方式。

市场解决激励和协调问题的方式

市场的价格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比其他经济机制只须传递更少的信息就能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价格机制只传递最重要的信息,而且只传递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

价格机制与产权制度往往是相联系的。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胡春才(2001)从产权及契约关系的角度对国有企业定义如下: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提供资本、经营者和企业其他

员工提供劳动力要素而共同组建成的产权契约共同体,

国家拥有资本要素的产权,企业员工拥有劳动力要素

的产权。

双层委托—代理关系

(1)国家与经理之间

(2)经理与企业员工之间

经理既是国家资本产权的代理方,又是企业员工经营权的委托方,是一个集委托——代理于一身的矛盾统一体。

国企改革之前毫无经营自主权

传统的经济结构

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

计划配置资源

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低价格

短缺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有企业在就业、利润使用、生产计划、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形成了国企改革前的生产资料由国家计划供应、产品由国家包销和调拨、财务统收统支的企业经营制度,形成了毫无经营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企业的经营者(当时被称为厂长)的努力方向是保证生产按国家计划完成,国家对厂长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激励作用。

在企业中存在“大锅饭”现象——职工干多干少对其报酬的激励作用很小,而偷懒激励却极大。

1、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7><978-1986)

2、两权分离阶段(1986-1993)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

1、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阶段(1<978-1986)

先后采取了“放权让利”与“利改税”两种形式。

国家与企业进行利润分成,企业可以从留成中按比例提取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

相对的固定工资在职工收入中仍占主要部分,而且在员工中仍有“大锅饭”的问题,这种激励效果对员工并不很明显。

没有涉及对经营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激励,国家只是将少部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部分下放给企业。

2、两权分离阶段(1986-1993)

“国家有所有权,企业有经营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经营承包责任制”:

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

对激励企业的经营者作用很大,企业经营者对员工的激励无论是主动性还是强度均比有所增强,但这种强激励的效果是企业的经营者将目标置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国有资产的利益最大化。

经营者的行为短期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和营利能力。

承包制对发挥国有资产在短期内的效果有益,也给企业的内部人带来了强激励,但国家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激励效果则偏离了应有的轨道,未解决真正的资产所有者—国家与代理人之间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委托——代理的激励问题,“内部人失控”现象在这一阶段迅速滋长。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

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价值增值的责任。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从表面上看,这种改造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既保证经营者有足够的经营自主权又能够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但问题的关键是谁以及什么制度来监督、保证国有资产是否以及能够实现了保值、增值。

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只是书面上的国有资产和委托人,而真正作为委托人的责任心、能力则差得很远,“所有者缺位”依然未能解决。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之争

民营化观点与充分竞争观点

1、民营化观点及其立论依据

张维迎认为,企业制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激励机制问题,二是经营者选择机制问题。

国企改革在解决激励机制方面是成功的,但在解决经营者选择机制方面却是不成功的。

国有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国有企业的委托人是“国家(政府)”而非自然资本家。

官员不是真正的资产所有者,不可能与真正的资产所有者一样关心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利润最大化。

作为任命者的官员:

(1)没有激励去发现和任命真正有能力的经营者。

(2)有可能与经理勾结,外部人内部化。

(3)与经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既然公有资产的所有者无法象真正的注重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利润最大化的资产所有者那样选择有才能的经营者,因此‘民营化是唯一出路’。

通过民营化改变“委托人缺位”现象,减少信息不对称,并让真正承担风险的资产所有者去选择经营者。

民营化应该“从小到大,先易后难”。

大企业的最终变革依赖于小企业的改革。

大企业的民营化需要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有钱人,另一部分是企业家。

而中小企业是创造有钱人和企业家的摇篮。

如果中小企业改革成功了,就会产生大量的拥有资产和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由他们来改革国有大企业,大企业才能成功。

2、政府提供“充分竞争环境”论及立论依据

林毅夫反对张维迎的民营化观点。

他认为,私有制并不是企业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大量的非私有制企业同样拥有高效率,所有制形式对于所有者与代理人之间的激励效果没有影响。

国有企业的问题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监督企业经营的成本太高。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企业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激励不相容:

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冲突;

(2)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掌握着比所有者更多的信息;

(3)责任不对等:

所有者承担更大的风险;

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将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也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不是进行民营化改造,而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需要构建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

(1)充分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

没有产业壁垒和地区封锁,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

经营者的业绩直接由企业的利润水平反映出来。

(1)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担负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债务负担以及资本密集程度高、其产品价格严重扭曲等问题造成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竞争条件不对等、预算软约束。

政策性负担的存在将导致国有企业效率的损失并使经理为其自身经营问题产生的低效率进行辩解,无法利用市场的信息。

(2)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员就业市场和一个自由流动的企业家阶层。

企业经营能否符合所有者的意愿,与经理人中的升迁、收入直接相连,经营者利润与所有者利润变为一致,从而可以解决企业经理人员的积极性问题。

(3)充分竞争的股票市场。

股票足够分散并杜绝内部交易,股票市场规模足够大,以致大户不能操纵市场,从而使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所能提供的预期收益——股息,股价变动基本能反映企业经营的好坏。

建立一套基本由所有者掌握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克服责任不对等,事前防止企业经理人员采取掠夺性行为或风险过大行为。

如:

经理人员所提出的方案必须经所有者评审,大的投资和生产、人员调整方案都要由董事会批,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在责任不对等的状况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可能引起的冲突,作为经营者可能会把财产转移或采取风险过大的行为,使所有者利益受损害。

3、观点评论

张维迎与林毅夫都认为国有企业问题根源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的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目标行事,但二人对解决此委托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提出的对策却大不一样。

其观点分岐在于张维迎认为可以通过民营化解决委托人虚位从而解决内部人偏离委托人问题,而林毅夫则认为通过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向委托人提供充分信息以及构建内部管理体制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林毅夫观点的片面性在于只强调通过外部竞争环境的建立,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解决激励不相容问题,而忽视了政府作为所有者与个人作为所有者的差别。

国有资产的经营与决策权主要授予了经理,选择经理与监督经理的权利授予了主管官员。

参与国有企业治理的人,既有从事经营工作的经理人员,也有负责选择和监督经理的主管官员,其中没有一个人是企业财务资本的所有者。

也就是说,在竞争性市场上,国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主要掌握在企业的治理集团手中,而不是主要掌握在财务资本所有者手中。

如何防止责任不对等造成风险?

个人所有者向代理人授予的主要是特定权利,在授权之时,个人所有者已经向代理人交待清楚,哪些事情是由代理人来完成,哪些事情必须由所有者本人作出处置。

私有企业的治理集团包括了财务资本所有者和经理人员,财务资本所有者在其中起核心作用,他掌握着选择和监督经理的权利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利。

“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所有者对潜在的“代理问题”的恐惧

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其本身经营效果不好很难吸引自然人的大量的资金进入,如果向中小企业改制那样进行股份均等化地出售给职工,由于股份的分散化同样很难产生设想中的激励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