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388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自主预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分类:

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

(3)波速变化

a.在地下平均33千米C处(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明显⑤增加。

b.在地下2900千米D处:

A波⑥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⑧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

图中C为⑨莫霍界面,D为⑩古登堡界面。

(3)圈层:

由内向外E+F为⑪地核,G为⑫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⑭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名称

含义

特征

大气圈

由⑮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为⑯氮和氧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⑰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始终处于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表生物及其⑱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思考 1.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案 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通过。

2.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促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探索地球内部圈层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探索地球内部圈层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进入地球内部观察,然而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行的。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材料二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1)地震波分为哪几类?

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约是多少?

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

(3)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

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4)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

答案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如下表:

界面

地下深度(千米)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17(平均)

该面以下,纵、横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

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成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壳、地幔、内地核为固体,外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熔融状态。

(4)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

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的全部。

反思归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地球内部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但每部分又各具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圈层名称

分界面

深度(km)

主要组成物质

物质形态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900

岩石

固态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固态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

内核

以铁、镍为

主,含有少量轻元素

液态或熔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固态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练习巩固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答案 

(1)C 

(2)B

解析 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

对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1月21日4时44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北纬24.2度,东经122.1度)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B.上地幔

C.下地幔D.地壳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第2题,花莲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

答案 3.D 4.B

解析 在不同物质组成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而纵波可通过固、液、气各态物质,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

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

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的地震波:

A________,B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千米处(大陆部分),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为________(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的变化。

A波________,B波________。

从而发现了D________为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________,C面和D面之间为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___。

(5)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 

(1)横波 纵波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33 莫霍界面

(3)突然消失(或不能通过) 速度突然下降 古登堡界面

(4)地壳 地幔 地核

(5)E为液态或熔融状态,F为固态。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知识。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不仅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同时也可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

因此正确读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题,左图反映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右图是地球内部结构,C、D为分界面。

(2)题,读左图先分析纵、横坐标。

纵坐标表示深度,横坐标表示地震波波速。

再分析图中曲线。

曲线表示地震波,其中速度快的为纵波,速度慢的为横波。

地震波在33千米处(大陆部分)和2900千米处发生较大的变化,说明这两处是上下层不同介质的分界面。

C为莫霍界面。

第(3)题,与D对应的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从而推断D为古登堡界面。

第(5)题,E处横波不能通过,说明E处物质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F处纵波速度增加,物质为固态。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2.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

第2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4.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5.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B.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

C.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的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 3.D 4.B 5.D

解析 第3题,生物圈融入其他三个圈层,故A层为生物圈;然后根据自下而上的顺序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故C层为岩石圈、B层为水圈、D层为大气圈。

第4题,A圈层为生物圈,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第5题,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

据图完成6~8题。

6.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7.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

8.从地壳到地心(  )

A.压力越来越大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D.波速越来越快

答案 6.B 7.D 8.A

解析 第6题,从图中看出:

③是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④是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横波和纵波在①处速度加快,在②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第7题,①是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第8题,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波速先变大后变小,其中横波传递不到古登堡界面之下;内核的密度较大。

9.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一幅图,根据这幅图回答问题。

(1)这位同学在画图时因为疏忽,出现了几处错误,请你帮他指出来。

(2)该同学所画的图上呈现出哪些地球外部圈层?

答案 

(1)错误一是地壳厚度的表示,应是陆地地壳厚而大洋地壳薄;错误二是莫霍界面的位置,应与33千米的所在位置相同。

(2)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解析 第

(1)题,地壳厚度分布不均,陆地厚、大洋薄,莫霍界面位于地下约33km处。

(2)题,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结合图示分析。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地壳、生物圈的分布。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能力提升】

11.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丙,乙包含丙,经分析可知D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 

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14.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答案 12.C 13.A 14.D

解析 第12题,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第13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第14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15.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

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________(灾害)侵袭。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3)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

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

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__波。

答案 

(1)印度洋 太平洋 海啸

(2)详见下图:

(3)横

解析 第

(1)题,首先要确定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位置,南太平洋的南美洲附近,岛屿稀少,只有大洋洲(并且题中提到了澳大利亚)附近岛屿众多,因此确定该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发生时往往引起海啸。

(2)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第(3)题,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