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2953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docx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区别于XX类万金油资料,忠于课本原教学顺序。

个别讲师使用自设顺序教学的请自己甄别。

绪论

1、微生物的含义(P5):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P6):

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五界系统:

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

(1)原核生物界:

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

(2)原生生物界:

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

(3)真菌界:

酵母菌、霉菌

(4)动物界

(5)植物界

三域系统:

(1)古菌域(Archaea)

(2)细菌域(Bacteria):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

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

3、分类依据(P6):

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反应、DNA中的G+C(%)、DNA杂交、DNA-rRNA杂交、16SrRNA碱基顺序分析和比较

☆4、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P8):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链高度折叠成一个核区,无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无明显界限

细胞核发育完好,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两者有明显界限

没有细胞器,只有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体系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

不进行有丝分裂

进行有丝分裂

包括古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除蓝细菌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伞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5、微生物的特点(P9)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分布广,种类繁多

(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

(5)适应性强(6)易变异

第一章:

第一章:

病毒

1、病毒

特征:

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

定义: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形态:

动物病毒:

球型、卵圆型、砖型

植物病毒:

杆状、丝状、球状噬菌体:

蝌蚪状、丝状

组成:

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结构:

无细胞结构。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

①蛋白质衣壳②核酸内芯

2、复制:

(1)吸附:

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

(2)侵入:

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3)复制与聚集:

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已合成的各部件进行自行装配成新的噬菌体

(4)裂解(释放):

被感染细胞裂解,成熟的子代噬菌体转移到外界

3、烈性噬菌体:

凡能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4、温和性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

第二章: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古菌(P30-32):

古菌的分类学位置:

属于原核微生物

古菌的特点:

古菌是一群具有独特的基因结构或系统发育生物大分子序列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多生活在地球上极端的生境或生命出现初期的自然环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在超高温、高酸碱度、高盐及无氧状态下生活;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骨架为蛋白质或假胞壁酸,细胞膜含甘油醚键;以及代谢中的酶作用方式既不同于细菌又不同于真核生物。

古菌的分类:

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极端嗜盐菌

2、细菌形态、大小、繁殖与菌落:

(P39—P41)

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丝状菌

大小:

球菌:

一般直径在0.5~2.0μm

杆菌:

长×宽(0.5~1.0)μm×(1~5)μm

螺旋菌:

宽×弯曲长度(0.25~1.7)μm×(2~60)μm

繁殖:

细菌裂殖

3、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P41):

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4、细胞壁:

组成与结构(G+与G-比较):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的比较

细菌

壁厚度/nm

肽聚糖/%

磷壁酸

脂多糖

蛋白质/%

脂肪/%

革兰氏阳性菌

20~80

40~90

+

约20

1~4

革兰氏阴性菌

10

10

+

约60

11~22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

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

外膜

+

脂蛋白

+

脂多糖

+

功能:

(1)维持细胞外形

(2)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危害

(3)鞭毛运动支点(4)正常细胞分裂必需(5)一定的屏障作用

(6)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细胞壁缺陷细菌:

(1)原生质体(protoplast)

(2)球形体(spheroplast)

(3)细菌L型(4)支原体

5、细胞膜:

组成与结构(P43):

组成:

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的一层柔软而又富有弹性的薄膜,细胞膜所含的脂类均为磷脂。

结构:

P44图2-11功能(P44)

(1)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

(2)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隔膜组分的酶

(3)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

(4)在细胞膜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细胞膜上有鞭毛基粒,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6、核质体:

特点:

一个大型环状的双链DNA分子

组成:

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纤维组成

功能:

因其携带细菌全部遗传信息,故其决定遗传性状和传递遗传性状,是重要的遗传物质

7、核糖体:

结构:

组成:

由核糖核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RNA占60%,蛋白质占40%功能:

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8、细胞质及内含物:

细胞质是在细胞质膜内,除核物质以外的无色透明、粘稠的复杂胶体,亦称原生质。

细胞质内含物:

(1)核糖体

(2)内含颗粒:

多聚磷酸盐颗粒、聚β-羟基丁酸、硫粒、糖原和淀粉粒、气泡、藻青素颗粒、羧酶体、磁小体

9、细胞特殊结构:

(1)荚膜(P47)

(2)芽孢(P48)(3)鞭毛(P49)

10、蓝细菌:

分布、分类、水华

11、放线菌:

形态:

(1)单细胞,无完整细胞核,为G+(阳性)

(2)菌丝宽约0.2-1uM(与细菌相似),分化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3)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形成孢子线,产生孢子

结构(菌丝类型)

(1)营养(基内)菌丝:

(2)气生菌丝(3)孢子丝

繁殖(无性)

(1)菌丝断裂:

(2)产生孢子(固体):

①分生孢子:

横隔分裂②孢囊孢子

菌落:

呈辐射状,一般圆形,干燥、有皱折、表面粉末状,不易被针挑起

12、其他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

第三章: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1、原生动物:

形态结构特点:

无色、无细胞壁、个体大、真核、不含叶绿体、无细胞壁、能运动、不产子实体

营养类型:

(1)全动性营养:

吞食其它生物或有机颗粒

(2)植物性营养—光能自养(绿眼虫等)(3)腐生性营养—吸收可溶性营养

生殖:

(1)无性生殖:

①二分裂法②出芽生殖③多分裂法

(2)有性生殖

胞囊(P78):

不良环境易形成休眠体,细胞质变稠厚,产生厚壁。

2、分类:

(1)鞭毛纲:

形态特点:

一或多根鞭毛

营养类型:

三型,环境改变时会改变。

代表种:

眼虫、绿眼虫、粗袋鞭毛虫

(2)肉足纲:

形态特点:

多无定形,伪足。

伪足作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

生殖:

无性生殖为主

亚纲:

根足亚纲和辐足亚纲

(3)纤毛纲:

形态特点:

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细胞器。

分类:

游泳型和固定型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

生殖:

分裂生殖和结合生殖

吸管类:

形态特点:

幼体纤毛成虫消失长出吸管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生殖:

有性生殖和内出芽生殖

3、微型后生动物:

轮虫、线虫、寡毛类动物(飘体虫、颤蚓、水丝蚓)、浮游甲壳动物(指示生物)

4、藻类:

一般特征:

分布:

江河、湖、海、土壤、岩石、树干等

分类:

光合色素种类、形态、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

细胞:

真核、有叶绿体、光能自养

繁殖:

无性、有性

生长:

阳光,pH6-8,中温

分类和各门:

(1)蓝藻门

(2)裸藻门(3)绿藻门(4)轮藻门(5)金藻门(6)黄藻门(7)硅藻门(8)甲藻门(9)褐藻门(10)红藻门

5、酵母菌:

形态:

通常有球状、卵圆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

结构:

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

繁殖:

(1)无性生殖:

①芽生殖(各属酵母都存在)

②裂殖(裂殖酵母属)

③产生无性孢子

(2)有性生殖:

产生囊孢子

菌落形态特征:

大而厚,圆形,光滑湿润,粘稠,颜色单调常见白色、土黄色、红色

6、霉菌:

形态:

菌丝是中空管状结构,直径一般3~10μm,有分枝,有隔膜或无隔膜。

结构(菌丝体):

霉菌的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hyphae)构成。

整个菌丝体分为两部分:

即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繁殖:

(1)孢子:

①有性孢子②无性孢子

(2)菌丝片段

菌落:

形态较大,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等

分类及常见属:

(1)单细胞霉菌:

①毛霉属②根霉属

(2)多细胞霉菌:

①青霉属②曲霉属③镰刀霉属④木霉属⑤交链孢霉属⑥白地霉属

第四章:

第四章:

微生物生理

由于本章节中酶的内容较多,而且不难理解。

资料中就不一一列举。

主要重点内容可归纳为酶的组成(辅基、辅酶)、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分类以及影响酶活力的因素(P100~119)

1、微生物营养:

细胞化学组成:

70%~90%水分,10%~30%干物质

2、营养类型划分依据:

(1)根据碳素营养物的同化能力不同:

①无机营养②有机营养

(2)根据能源的形式不同:

①光能营养型②化能营养型

3、主要营养物及功能:

(1)碳源:

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异养微生物)

(2)氮源:

①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②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3)无机盐:

①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②调解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③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做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

④构成酶活性基的组成成分,维持E活性。

Mg、Ca、K是多种E的激活剂。

(4)水:

①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溶剂②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③调节细胞温度,保持环境温度恒定的作用

(5)生长因子:

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

4、物质运输:

(1)四种运输方式:

物质运输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团转移

运送物质

O2、CO2、乙醇及氨基酸

糖、氨基酸、维生素及无机阴离子

糖、氨基酸及无机阳离子

单(或双)糖与糖的衍生物,以及核苷与脂肪酸

运送机理

物理扩散

借助膜上特异蛋白构象的变化

借助膜上特异蛋白构象的变化

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

1)扩散是非特异性的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2)在扩散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结构不发生变化

3)物质运输的速率较慢

4)不需要载体参与

5)可运送的养料有限

1)营养物质本身在分子结构上也不会发生变化

2)不消耗代谢能量,故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

3)运输的速率由胞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差决定

4)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透过酶)参与物质运输

5)被运输的物质与载体蛋白有高度的特异性

6)养料浓度过高时,与载体蛋白出现饱和效应

1)需要消耗代谢能

2)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的运输方式

3)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4)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5)被运输的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1)需要消耗代谢能

2)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的运输方式

3)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4)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5)营养物质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糖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磷酸化)

(2)四种运输营养物质方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团转位

特异载体蛋白

运输速度

物质运输方向

由浓至稀

由浓至稀

由稀至浓

由稀至浓

胞内外浓度

相等

相等

胞内浓度高

胞内浓度高

运输分子

无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能量消耗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运输后物质结构

不变

不变

不变

改变

5、培养基:

(1)配置原则:

①目的明确:

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②营养协调:

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③条件适宜: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④经济节约: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

(2)类型:

①按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霉菌培养基、酵母培养基

②按培养基的成分:

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③按培养的用途:

基本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保藏菌种培养基

④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

固体培养基(琼脂固体培养基、明胶培养基、硅胶固体培养基、天然固体基质)、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6、微生物代谢:

(1)有机物——化能异养菌——ATP

(2)日光——光能异养菌——ATP

(3)还原态无机物——化能自养菌——ATP

7、主要产能方式:

ATP产生:

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化能异养菌:

发酵:

(1)EMP途径(糖酵解途径):

在无氧条件下,1mol葡萄糖逐步分解而产生2mol丙酮酸、2molNADH+H+和2molATP的过程

(2)发酵类型:

发酵类型

产物

微生物

乙醇发酵

乙醇、CO2

酵母菌

乳酸同型发酵

乳酸

乳酸细菌

乳酸异型发酵

乳酸、乙醇、乙酸、CO2

明串珠菌属

混合酸发酵

乳酸、乙酸、乙醇、甲酸、CO2、H2

大肠埃希氏菌

8、有氧呼吸:

(1)三羧酸循环(TCA)

(2)乙醛酸循环P141图4-14、

(3)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系):

①组成:

由NAD+或NADP+、FAD或FMN、辅酶Q、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c及细胞色素a和a3等组成。

②功能:

1)接受电子供体提供的电子,在电子传递体系中,电子从一个组分传到另一个组分,最后借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催化反应,将电子传递给最终电子受体O2;

2)合成ATP,把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贮存起来

9、内源性呼吸和外源性呼吸:

(1)外源性呼吸:

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利用外界供给的能源进行呼吸

(2)内源性呼吸:

外界没有供给能源,而是利用自身内部贮存的能源物质进行呼吸

10、无氧呼吸:

(1)反硝化(硝酸盐还原作用):

以NO3-作为电子最终受体

(2)反硫化(硫酸盐还原作用):

以SO42-为最终电子受体

(3)甲烷发酵(碳酸盐呼吸):

以CO2为最终电子受体

11、化能自养菌:

类群:

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化细菌、氢细菌、铁细菌

12、光能营养菌:

(1)非环式光合磷酸化—藻类的光合作用:

两个光反应系统,除产生ATP,还有还原力,放出氧气。

植物、蓝细菌属此类,还原力来自水的光解。

(2)环式光合磷酸化—细菌的光合作用:

逐出电子经电子传递又回到菌绿素,使其恢复到原状态,其间产生ATP,但不产生还原力,不放出氧气。

光合细菌属此类,光合菌还原力来自硫化氢,方式可能是逆向电子传递,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

13、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1)硝化作用:

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饿作用转化为硝酸

(2)反硝化作用:

①植物、藻类及其他微生物以硝酸盐为氮源,吸收硝酸盐,通过硝酸还原酶将硝酸还原成氨,由氨合成为氨基酸、蛋白质和其他含氮物质。

②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③硝酸还原为亚硝酸

第五章:

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因素

1、微生物生长测定:

(1)直接法、

(2)间接法、(3)细胞物质量

2、群体生长曲线:

分期

延迟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表现

不立即繁殖,生长速率近于0,菌数几乎不变,细胞形态变大

代谢活性最强,几何级数增加,代时最短,生长速率最大

新增殖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动态平衡

出现“负生长”,有些细胞开始自溶。

菌体产生畸形

特点

分裂迟缓,合成代谢活跃,体积增长快,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细菌数目增加与原生质总量增加,与菌液浊度增加呈正相关性

生长速率又趋于0,细胞总数最高

死亡率明显增加

原因

调整代谢,合成新的酶系和中间代谢产物以适应新环境

 

养分减少;有毒代谢物产生

营养物消耗,有毒物质积累,环境条件改变,而不利于细菌生长

代时

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时间

3、培养方式:

(1)分批培养:

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培养基内,经培养,最后一次收获。

(2)连续培养:

不断补充新鲜营养,并及时不断以同样速度排出培养物,则可延长对数期

4、环境因素:

(1)温度:

低温使体内水分子冻结,停止生化反应,高温导致微生物死亡

(2)pH:

主要影响:

①引起膜电荷变化,从而影响营养吸收②影响酶活性③改变营养物状态和有害物毒性

(3)Eh(氧化还原电位):

①Eh与氧分压有关,也与pH有关

②不同种类微生物所要求的Eh不同

③Eh影响酶活性,也影响呼吸作用

④微生物生长过程Eh变化

⑤Eh可以用一些还原剂加以控制

(4)DO(溶解氧):

按呼吸类型:

好养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微好养微生物

(5)辐射:

①紫外线:

(非电离辐射)200-380nm②电离辐射(X、α、β、γ):

效应无专一性,α、β穿透力较弱,X、γ较强

(6)活度与渗透压

(7)重金属:

与酶的—SH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或与菌体蛋白结合,使之变性或沉淀(8)干燥:

使菌体内蛋白质变性,引起代谢活动停止

5、灭菌和消毒:

(1)概念:

①灭菌:

杀死所有微生物②消毒:

杀死一切病原微生物

(2)常用方法:

①灭菌:

1)干热灭菌、2)湿热灭菌3)过滤除菌、4)放射线灭菌

②消毒:

常用消毒剂:

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3)醇:

醇是脱水剂和脂溶剂,可使蛋白质脱水、变性,溶解细胞质膜的脂质,进而杀死微生物机体

(4)甲醛:

甲醛与蛋白质的氨基(—NH)结合而干扰细菌的代谢机能

(5)表面活性剂:

酚、新洁尔灭(季铵盐)、合成洗涤剂、染料都能使蛋白质变性

第六章:

第六章:

微生物遗传

1、

(1)基因突变类型:

按突变条件和原因划分: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2)DNA的损伤修复:

①光复活和暗复活、②切除修复、③重组修复、④SOS修复⑤适应性修复

2、诱变机制:

(1)物理诱变:

①诱变因素:

紫外辐射、X射线、γ射线、快中子、β射线和激光②紫外诱变机制:

引起DNA的变化

(2)化学诱变:

诱变机制:

引起基因突变或真核生物染色体畸变

3、定向育种、诱变育种:

(1)定向育种:

用某一特定环境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育种方法

(2)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设法采用简便、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科研之用

4、基因重组:

(1)杂交:

两个性状不同的菌株或变种之间进行细胞结合,遗传物质交换重新组合成新的性状

(2)转化:

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3)转导:

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基因工程

(1)定义:

在体外将外源DNA进行切割和连接,插入到载体分子中,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2)主要步骤:

①从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分离出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②将片段连接到能自我复制的载体上,形成重组DNA

③重组DNA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内

④筛选获得了重组DNA的受体细胞克隆

⑤克隆基因的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物质

6、PCR技术(DNA聚合链反应)

7、菌种的衰退、复壮、保藏:

(1)衰退:

对产量性状而言,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其他原有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了,也是衰退衰退的防止:

①控制传代次数;②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

③利用不同类型细胞进行接种传代;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加强菌种管理措施。

(2)复壮方法:

①纯种分离②通过宿主体进行复壮(寄生性微生物)③淘汰已退化个体

(3)保藏:

①低温保藏:

冰箱、超低温②干燥保藏:

土壤、细砂、硅胶等③隔绝空气保藏:

石蜡油封④冻干保藏:

综合低温、干燥、真空⑤活体保藏:

病原微生物、病毒第七章: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1、生态系统:

(1)定义: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组成的一个自然体,简称生态系

(2)组成:

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或转化者

(3)功能:

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分类

(5)生物圈:

生存在地球陆地以上至海面以下各约10km之间的范围,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内所有生物群落和人及它们生存环境的总体

(6)生态平衡:

若有外来干扰,生态系统通过自行调节的能力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平衡

2、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

3、土壤微生物:

(1)生态条件:

①营养:

1)大量的动植物残体,植物根系的分泌物,还有人和动物的排泄物2)丰富的无机元素:

P、S、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